李子柒事件:微念究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在視頻平台,頂流網紅李子柒(本名:李佳佳)的視頻更新停留在7月14日,在評論區,每隔數分鐘就有用戶留言“想你了,姐姐”。
引发舆论关注的导火索是8月29日李自凯账号在社交媒体“资本真的是个好手段”上的回复。在舆论看来,李的知识产权之争似乎是一个“傻白甜”遇上“老狐狸”的故事。最先爆料的账号“兔子撕鸡”在微博上写道:“李的现状远比大家想象的要糟糕...这个把古风带火的美少女在股权结构上吃了大亏。”
然而,随着媒体对事件挖掘的深入,李事件发生了逆转。事实并不是微思维“引流”和“框空”了优质内容创作者,而是微思维支撑了李IP的成长。
根据凤凰的报道。李和伟年的合作始于2016年。双方约定,李佳佳负责内容创作,唯年负责运营、推广和资金投入。海豚智库透露,双方签约时,李子奇的账号在美拍只有20万粉丝,微博只有1万粉丝。当时威年已经在网络名人签约,包括两个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李子奇签约后,签下了两个微博粉丝数百万的博主。
而且股权之争也不是外界理解的“框架空”。据知情人士透露,魏年在一年多前就提出了向李佳佳增发股票的计划,但李佳佳没有接受这一提议,因为它没有必要。《科技星球》的报告证明了这一点。当时魏念“给了几个方案,股权、金钱或者权利叠加,她可以选择”。在亏损1亿的情况下,魏年将4000万现金返还给李佳佳。
事实很清楚。这是内容创作者和合作机构之间的纠纷。最核心的矛盾是,在IP的高速增长下,各自的诉求无法很好的匹配,无法适应现实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争议中,舆论更倾向于站在内容创作者一边。在李账号的评论区,其合作机构方伟年经常被形容为“狠毒”“压榨”。显然,在批评声中,很少有用户客观理性地思考矛盾的深层逻辑是什么。
01
微思维的本质是挖掘IP的深层价值。
在经济学中,资本与劳动力、土地、信息和数据一样,是生产要素之一。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商业化本身与道德无关。在现代社会,商业活动不仅是社会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也为内容生产提供了催化剂。
在现实生活中,考察IP商业化的本质,更多的是看其运营模式是否符合IP本身和更广泛群体的利益。
例如,今年以来,Tik Tok、汽车快手等企业设立了“三农短视频扶持计划”及农产品直播相关项目。虽然都是商业化的,但是并没有受到舆论的批评。原因是新经济企业推动的“流向农村”有利于缓解部分地区关注度较低的困境。这种行动不应该反对,而应该鼓励。
在李的案例中,微思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发和放大了李IP的价值。
大部分内容IP都是借助平台的电商系统,通过接报、维持生活,然后卖货直播来实现的。很少有人会考虑最难的自建品牌。李子奇IP与微思的合作始于2016年。在品牌上线之前,李子奇账号三年没有接到广告、直播或任何商业转化,但账号依然能够以相对缓慢的节奏产出优质内容,这与微思想给予的各方面资源保障和配套人员支持是分不开的。从那时起,直到2018年,基于视频内容,我们从零开始构建了李子奇的品牌体系,并在品牌培育期承担了巨大的风险。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李子奇品牌亏损达1亿。
投资回报是李子奇品牌的快速增长。《2021年中国最具成长性新消费品牌》数据显示,2020年李子奇品牌销售额达到16亿元。李佳佳也从内容创作者顺利转型为品牌创始人,是唯一一个同时还保持着网络名人超高流量的红人。显然,这样的成就,仅靠创作者是无法实现的。
另一方面,微思在品牌上的运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土食品产业链的发展。
地方菜系往往具有百家争鸣的特点,产品的味道取决于厨师对食物的理解。时至今日,只有少数几种地方美食能征服全国,比如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原料和加工程序的标准化,以保证产品口味的稳定性。
在品牌运营的过程中,微年打造了爆款本土食品,与之关联的100多家供应商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仅螺蛳粉产品就直接和间接带动了约4000个就业岗位。报道称,从2020年开始,威年还与江南大学启动了螺蛳粉生产加工相关的专项科研项目,再与农科院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合作,在供应链上游持续大动作。
此外,随着李螺蛳粉、藕粉等产品在全网的火爆,大量商家选择跟进螺蛳粉、藕粉市场,进一步打开了当地的食品市场空。换句话说,一个好的品牌运营模式,可以带动整个本土食品行业的网络打破圈子,健康发展。
在网络内容领域,逻辑是一样的。
内容创作者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创作能力很强,但没有能力和精力去考虑商业化前景。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从图文创作到视频创作,各大内容平台上都有很多个人创作能力非常优秀的作者,但是因为无法兼顾商业和内容而昙花一现。MCN等机构提供的运营推广支持,有利于创作者明确个人IP,找到商业化路径。创作者也可以无后顾之忧的投入到创作中,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但在现实中,由于普通用户无法理解网络内容行业的运营模式,往往会放大内容创作者的个人作用,而忽略资本要素的投资价值。比如李事件,用户记得比较多的是当事人抱怨“资本手段好”,代入阴谋论炒作,忽略了微思维在IP培育中的作用。
其实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运营规则和推广算法。好的内容要想在短时间内被更多人看到,常规的方式是在主流平台购买流量,在地铁站等重点流量入口宣传类似产品。很多创作者最终都会寻求与机构的合作,因为相关的费用和资源是个人创作者难以独自承担的。根据李的账号在2017年发布的微博显示,在与魏念合作期间,该账号获得了大量推广资源。
在李子奇内容的迅速崛起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微阅读在IP中的价值。没有微阅读各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优秀的内容很可能因为创作者的个人商业化需求得不到充分保障和支持而被埋没,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02
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角度来看待商业中的复杂纠纷。
学者易中天曾对历史分析有一个看法:“对于历史人物来说,看他当时的处境和原因是没有意义的...简单地把历史人物分为好人坏人,好人坏人,君子小人。”
商业世界的逻辑是一样的。从单一角度考虑商业合作是一种懒惰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单个视角的认知往往是碎片化的,很难全面地看待问题;另一方面,标题党等缺乏深度思考的劣质内容也在刻意将事件简单化为“非黑即白”。
比如今年7月河南暴雨洪涝灾害中,运动品牌红星鸿星尔克因为宣布向河南捐款5000万元而迅速走红,成为网友眼中的明星企业。
然而,很少有用户注意到,红星鸿星尔克的主动捐款行动并不能掩盖他在商业竞争中的“失败”。2009年,市场遇冷,运动品牌断货,红星鸿星尔克因为对市场形势的误判而掉队。此外,创业报告显示,由于秘密控制自有资金支持门店体系的财务造假,红星鸿星尔克股票长期停牌,公司处于退市边缘。
如今,在国内运动品牌中,红星鸿星尔克已经被安踏和李宁甩在身后。作为亏损企业,红星鸿星尔克在洪水面前的“破产捐赠”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但作为上市公司,红星鸿星尔克财务造假、停牌、退市伤害了投资者利益;作为运动品牌市场竞争中的一员,红星鸿星尔克误判了市场趋势,伤害了经销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
在李知识产权纠纷案中,微思想所起到的作用也很难从单一角度来衡量。
李佳佳本人无疑是破坏其内容的主要功臣,微阅读也提供了巨额推广和营销费用的支撑。内容创作成功后,微概念引领了李子奇IP的商业开发。李子奇品牌的微信官方账号显示,李子奇螺蛳粉的研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迭代过程,微概念的研发团队多次到柳州考察口味。它的汤底、酸笋、红油都是反复试错后的优化产品。显然,李子奇螺蛳粉等IP系列产品的市场成功,离不开微概念在产品、供应链等领域的不断优化。
在李IP崛起的过程中,和魏念无疑是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以分配纠纷来区分两者的“黑与白”,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
03
生意归生意。
内容归内容。
如果抛开争议,李和的合作都是值得称道的IP。
对于创作者李佳佳来说,她通过展现中国传统的手工农业生产模式,成功地将李子奇IP的影响力在短视频时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到2020年,李子奇账号在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将超过1000万,为传统文化出海提供了新的注脚。人民日报高度评价李子奇IP:“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向世界展示一个丰富多彩、多元精彩、具有独特传统文化内涵、不断现代化的中国。”zaozon
对于微阅来说,通过李子奇IP的保护和孵化,微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赋能了传统地方美食。在李的螺蛳粉被爆出之前,螺蛳粉在快餐业是一个弱势品类。消费者更加聚焦于方便面、酸辣粉、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等产品,微思维的出现为这一品类进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天猫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10日,李子奇品牌成为国货十大新品牌中唯一的食品品牌。
另一方面,微阅读对李子奇IP的开发也保护了李子奇IP。与轻资本广告变现模式、带货直播变现模式不同,维年选择的重资产品牌变现模式深入实体行业,带动了上百家上游供应商的成长。这不仅没有消耗IP的价值,反而将IP的影响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李内容创作的干扰。放眼国内短视频领域,微阅是为数不多的践行了IP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双向成功的企业。
在内容行业,主要的生产者往往是分散的个人或小规模的团队,商业上的天使投资可能更适合描述这一领域的资本动作。
这意味着在被投资主体的发展过程中,合作机构的风险和收益是相对应的。一方面,合作组织分享成功IP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合作机构也要为跑不出去的人承担投资损失。对于创作者来说,合作组织在他们的职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催化作用。获得投资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强化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相对于个人探索和单打独斗,效率大大提高。哔哩哔哩UP的“香香之战”也在视频中说“一个好的MCN会给刚入行的博主很大的帮助”。
这显然与部分网友理解的“压榨”和“剥削”相去甚远。从原因上看,大众对视频创作者创业成长的故事耳熟能详,往往对他们的艰辛感同身受,但对其背后的制度援助却缺乏了解。作者和机构发生冲突后,自然选择站在作者一边。随着大众对内容行业认知度的提高,行业的感性判断会逐渐降低,IP商业化的舆论困境终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