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刷屏的大润发「冷宫文案」中,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文字:瑞秋

来源:RQ商业观察室(id: rqmarketing)

端午节期间,有这样一则特别的新闻在网上不胫而走,引起了上海众多网友的一致好评:

最近在大润发门店,贴了这些手绘的产品海报,因为内容幽默而上了热搜。但我想大多数关注这条新闻的上海朋友都会在被逗乐的同时,对海报的含义会心一笑。

策划人用戏谑的方式描述了疫情控制两个多月以来,各商品与人的关系,还用“凉菜”“超市顶流”对商品进行分类。海报中的独家创意文案,让每一件产品都显得生动立体。

“超市顶流”的咖啡理论:

“我是你灵魂的解药。”

“凉宫蔬菜”白菜说:

“我知道,我不再是你的菜了。”

“凉菜”的土豆说:

“我们终究还是错付了。”

银耳汤的做法

《凉菜》中的青菜说: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我们相爱了。”

“凉菜”的胡萝卜说:

“也许我不是你的最爱,请允许我有尊严地离开。”

“超市里的顶级流量”的洋葱说:

“自立之星,我是你的全能战士。”

不得不赞一下这次宣传的策划团队。或许是因为创作者这两个月对买菜有了更深的感受,才能做出如此看似简单却贴近民生的文案,感动每一个来买菜的人。

文案中既有自嘲,也有苦中作乐,都透露出这几天上海人对生活的态度:生活中有太多不可控和不可预知的事情,不如创造一些小兴趣,和自己以及身边的人玩得开心。

01

零售业的“逆境商”

总之,这份优秀的文案策划,让大润发场场爆满,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的善意,同时也让市民们感受到了城市在“回血”:用更有趣的方式呈现了大家的无奈和原本被动的场景,这也是城市商业活力的又一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大润发第一次走出去。封锁初期,一篇名为《在大润发呆了32天,才知道疫情中的人最需要什么》的文章也受到了很多关注。

这篇文章讲述了大润发南汇店店长王如何在禁售期内,带着105名员工在店内待了30天的故事。在特殊时期,终端零售转变为“保供”,而搭建这一脆弱的临时通道的人,就是这些普通的零售一线人员。

没想到的是,王和他的员工的故事还有了后续。

在听说惠南镇的杏鲍菇面临滞销后,王迅速打通了大润发的新品采购上架系统,建立了直销快速通道。从实地考察到最终上架只用了三天时间,但新品上架一般需要一个月。王经理不仅帮助瓜农解决了滞销问题,还获得了一批价格客观的生鲜产品。

如果把王经理和“凉菜”联系起来,除了两者都属于大润发系统之外,我觉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员工没有按照程序办事。

如果我们遵循程序,

海报还是那张普通的海报,标着现价,起着“看似不在”的作用;应该照顾消费者情绪吗?不关我的事。

如果我们遵循程序,

王经理不会在疫情期间每天接到上百个求助电话,也不会主动联系瓜农,开通3天专用通道让产品上架;瓜烂在地里了?不关我的事。

好在总有人不想成为那个“不相干的人”。而是跳出程序和框架,尽力做得更好,帮助一些人解决问题。

这是商业零售商应有的同理心。

再说说“冷宫文案”如果说王经理的所作所为体现了零售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强烈的同理心,那么冷宫文案的创作者已经从比创意文案更高的角度考虑了零售商与人的关系。

创作者用每一张海报友好地化解“创伤后遗症”,创造人们对零售市场的记忆和友好印象,让人们从创伤中走出来,回归日常生活,购物变得极其有趣。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王经理”,制作出人人都津津乐道的创意海报。只要你愿意跳出程序,跳出内政的框架,换位思考自己的工作职责,多为别人着想。

如果每个人都愿意这样做,

那我们的社会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