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马铃薯的躺平之路
文:朱提
來源:博物(ID:bowuzazhi)
話說當年,當武王姬發率領著周朝聯軍直抵牧野的時候,紂王正信心滿滿地指揮著他從東南夷地俘虜來的百萬之眾。
他想不到,很快,他的朝歌城就會被攻破,他的天量軍隊會四散潰逃。他更想不到,那個時候,全世界的人口已經有100個一百萬了。
當然,紂王的百萬俘虜也許只是個虛數,公元前1000年到前500年的人口破億也是估算。不過,1803年左右的世界人口破十億已經是比較準確的數字了。從此,人口數量暴增,過了124年,又增加10億;又過33年,又增加10億。去年,已經馬上到達80億了。
這個數字曲線太過可怕,第一次變化用了快三千年,而翻倍只用了100年。這裏面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我們今天要談到的糧食界卷王——馬鈴薯。
01
救星的尷尬
如果你活在兩三百年前,也許會感到空前幸福。因為歷史的經驗告訴你,普通人的生活全靠土地,如果連年歉收,你只有眼睜睜餓死。但那時的世界變化了,從南美走出來的三寶——玉米土豆紅薯,總能讓你保住小命。
扛餓三件套
自康熙老同誌平定三藩後,社會進入了平穩的發展期。對於閉關鎖國的大清來說,農業是唯一的產業。不過在沒有化肥農藥的日子,土地面積和出產是完全掛鉤的,經過了幾千年的開墾,華夏大地能種糧食的地方都種上了,發展談何容易。
是南美三寶,讓山區貧瘠土地也能生產糧食,人民可以溫飽,幾十年間人口從一億多到了三億多。人們總把康乾盛世歸結於統治者的英明神武,其實何嘗不是時也運也。
比起玉米和紅薯,土豆則尤其可愛。什麽山地水地,石頭旮旯,扔下塊帶芽的土豆就能成活,過幾個月就是滿滿的澱粉。清代的《宜都縣誌》記載“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麥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則以洋芋代飯”,可見其皮實。
直到今天,西南山地的“洋芋粑粑”仍是當地最受歡迎的主食之一。
洋芋粑粑
說來也巧,土豆在老家的原名就叫“巴巴”。當16世紀初的殖民者踏上中南美的土地時,他們看到當地人就在吃這種叫“papa”的面塊。這麽稀奇的玩意怎麽能不整回歐洲讓國王們瞧瞧?
整!
也許是歐洲的皇宮貴族都吃的太飽,他們見到土豆後完全沒關心它的“面塊”,而是覺得花挺好看。嗯,番邦奇卉,種在籬笆邊上吧。
馬鈴薯花,是挺好看的
歐洲人是傻嗎?運回國的時候都不寫個說明是幹嘛用的?還真別說,那會的歐洲人也說不上多聰明,起碼遠沒有後來的求真務實——他們覺得《聖經》上沒有的都是妖魔邪祟,老祖宗沒給劃過道兒,能是啥好東西?再加上土豆處理不當的話,確實有點毒性,於是大救星一出老家,就尷尬遇冷了......
甚至有貴族認為馬鈴薯會導致人得上麻風病和淫亂病。唉,他們沒聽過“飽暖思淫欲”——不是你們之前不愛淫亂,只是因為吃不飽啊!
02
造物的bug
是金子早晚會發光,是土豆早晚被挖光。歐洲人再迂腐,也懂得餓。土豆雖不如紅薯甜美,但吃下去真就有力氣啊。
後來人們才知道,土豆是一種多麽優秀的食物——它幾乎含有所有人類需要的營養——碳水、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唯獨在鈣質和鈣相關的維生素A、D方面有點欠缺,但在糧食裏已經是出類拔萃的了。理論上,只要身邊有土豆和牛奶,你就可以在一個被困的環境下一直生存下去,甚至不需要手機和網(doge)。
如果它能自己變成炸薯條就更好了
更重要的是,這東西產量高啊!要知道,袁隆平先生窮一生之力研究出的水稻畝產可以達到驚人的1500公斤,土豆則毫不費力就可以翻倍,管理得好甚至可以到達4000公斤以上。
時至今日,土豆已經是世界範圍的第四主糧了,尤其在歐美,僅次於小麥。記得我第一次到歐洲出差,最不習慣的就是當地人對食品的分類——只有小麥和土豆是主食,其它的都是副食。有一頓,食堂提供的主食是土豆餅,主菜是個我不喜歡的內臟,“菜”是一份炒芸豆,一份“庫斯庫斯”——類似小米的一種谷物制品。我只好顛倒過來,以庫斯庫斯和芸豆拌成“豆飯”,土豆淋上醬汁為菜。
不管啥做法,很難不好吃
03
卷王但脆弱
看到這裏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想法——既然土豆產量高營養好,那就全種土豆多好啊!人類糧食總量不就翻了一倍?
世界上哪有那麽便宜的事情。一方面,水稻小麥雖然產量低於土豆,但是熱量更高,並非“不劃算”;二來它們的種子含水量低,易儲存,這點比土豆紅薯有不小的優勢。
再說,能量是守恒的,土豆只是耐貧瘠,不挑地,可並不是永動機啊,老挖老有,永遠畝產8000斤。天天996,幹不了兩年就禿了。相反,由於畝產高,土豆紅薯這類作物對於地力肥力是很看重的,要想豐收,必須配以先進的農業技術、育種水平和管理理念。
土豆栽種
中國在最近些年尤其重視土豆,認為將來的糧食安全有很大比例要靠土豆。但我們的土豆種植技術比較落後,平均畝產才達到荷蘭的三分之一。對於土地、化肥、水資源的使用也缺乏統一的配置。
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農業理念。“多快好省”是我們習慣了的思路,即使面對卷王,我們也不想讓它歇一歇。農諺講“油見油,年年愁;瓜見瓜,永不發”——說的是油菜、瓜類如果在一塊地上連續種,勢必長勢不佳,產量下降,品質受損。卷王也一樣。
當然,局面正在改善,我們對於土豆的理解也在加深。比如我們熟悉的麥當勞,正在逐步在中國超過4萬畝土豆田地上推廣土地輪作實踐,讓卷王休息,以獲得更好的品質。
這條“反向操作”的路恰恰是很寶貴的。
麥當勞今年推出的“再生農業計劃”的目標就是“自然好美味”,不但通過良好的農業帶來新鮮高品質的食材,同時也積極保護農業的自然環境,實踐低碳減排,著眼自然、水、土壤、牲畜以及農民福祉等多方面,讓自然和好食材,都能生生不息。
說著容易,做著難,這需要向農民普及再生農業的理念與實踐、打造再生農業的試點農場並積極實踐,同時要與行業、學界合作,向外拓展再生農業的朋友圈,工作量很大。
不過,成效也是顯著的,麥當勞一直以來,都是積極推動“可持續供應鏈”,例如采購MSC認證的鱈魚、使用的包裝用紙都是100%FSC森林認證、率先推動動物福利的標準等等。近幾年通過LEED認證的綠色餐廳已經超過1800家,成為了全球獲得LEED認證項目最多的企業。
其實,麥當勞的先進生產方式和《博物》的科學趣味傳播,目標都是一致的——使大家的努力能“更好更對”,讓我們共同擁有健康循環的地球。
不寫了
趕快下單個薯條去,再配個薯餅
mia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