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并购战中的中小乳企,谋上市会好过被收走吗?
文字:李欢欢
来源:快消品(ID: FBC 180)
01
巨头的持续“并购”
自10月以来,整个食品行业受到“技术和努力”风暴的干扰,在C端和二级市场都处于低迷状态。然而,一向不受待见的“第一奶酪股”却逆势上扬,股价连续几个交易日上涨。妙可蓝多这次能活下来,不是因为除了“技术和努力”之外的任何独特技能,而是因为蒙牛这家大型乳制品公司的加持。
10月9日晚间,妙可蓝多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收到控股股东蒙牛乳业发来的《上海妙可蓝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拟以每股30.92元的价格要约收购妙可蓝多5%股份。据悉,本次要约收购所需资金总额为7.98亿元。要约收购完成后,蒙牛将合计持有妙可蓝多1.81亿股股份,约占公司总股份的35%。
事实上,这已经是蒙牛今年第三次增持妙可蓝多。今年1月和3月,蒙牛通过两次集中竞价交易在二级市场增持妙可蓝多1.53%股份,使其对后者的持股比例从28.46%增至30%。在此之前,蒙牛通过战略投资和增持获得了更多的控制权。据统计,从2020年首次“挂靠”到最近一次增资,蒙牛控股妙可蓝多前后共花费约41亿元。
在已经获得控制权的情况下,蒙牛仍在一次次“增持”。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国内奶酪市场的良好前景,也是其快速抢占奶酪市场的手段。作为乳制品行业增长的新动能,过去几年中国奶酪消费总量的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据中国奶业协会预测,未来三到五年我国奶酪业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元。蒙牛总裁鲁珉在今年9月的一个奶酪论坛上提出,甚至给出了1000亿规模的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蒙牛增持的前几天,新西兰当地时间10月3日,伊利集团子公司新西兰维仕兰乳业与新西兰乳制品公司CanaryFoods进行股权交割,完成对Canary Foods 100%股权的收购,这也被业内认为是伊利加码全球黄油和奶酪市场的一项举措。此外,今年2月,市场还传出伊利有意收购百吉福的消息,以弥补其在国内奶酪领域的短板,迅速追平甚至超越蒙牛。不过,这一传闻没有后续,收购进展未知。
从某种程度上说,蒙牛和伊利在M&A的业务以及对奶酪企业的意向只是近年来乳业巨头抢占新赛道的一个缩影。“两强”局面下,虽然伊利、蒙牛市场份额占据中国乳业半壁江山,但其核心业务仍停留在保障基础营养的常温液态奶上,对新兴品类的探索不及中小企业。随着乳业整体增速放缓,巨头们为了保证业绩,开始切入常温奶之外的细分赛道寻找增量。在研究和创新不足的情况下,“M&A”成了最佳选择。啤酒的妙用
02
展示他们的成长能力。
基于上述考虑,在近几年的乳制品市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中小企业只有利用技术创新开辟新赛道“活得更好”才能在巨头之间的夹缝中生存,但一旦新品类做出“成绩”,就会引起巨头的“觊觎”。最终,巨头们要么亲自出马,利用自身的系统优势挤压中小企业,要么被纳入囊中,尽快成为细分领域的新龙头。在实践中,后者更为常见。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在过去的一年里,它们在奶酪、奶粉、羊奶和骆驼奶等多个细分市场上演。
今年3月,伊利收购羊奶粉龙头企业澳优59.17%股权,正式控股澳优,以62.45亿港元创造了近年来中国乳企最大的M&A纪录。今年7月,伊利收购了菲仕兰位于沈阳秀水的奶粉生产基地,这是菲仕兰在中国运营的唯一一家婴幼儿奶粉工厂。
蒙牛,今年在资本层面,除了对妙可蓝多的多次增持外,还有消息称其在2月份参与了美素佳儿的竞购案,并在3月份发起了对雅士利的私有化要约。
当然,除了伊利和蒙牛,其他有资金实力的二线乳企也没闲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从西南走出的新希望乳业。在母公司强大的资本支持下,其近年来通过一系列连横式的并购战略实现了突破,并从一家本土乳企晋升为跨区域品牌,在中国低温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近年来“跃跃欲试”的君乐宝上个月还透露,已完成对陕西省最大乳企银桥乳业的收购,并在全国范围内布局迈出了下一步。此外,稳居国产奶粉头把交椅的贺飞也加入了与伊利的羊奶粉市场抢夺战,并于2021年7月完成了对陕西婴幼儿奶粉企业小羊妙可的全资收购。同年10月,为完善西部奶源和市场布局,光明乳业以6.11亿元的价格完成对青海小西牛乳业的收购。
事实上,国内乳业的并购和暴饮暴食现象并不新鲜。很多年前就开始了,但早期的收购集中在上游奶源的布局上。不过,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近年来巨头们的合并考虑更倾向于渠道和细分品类的扩张。
风向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受中国乳业增长放缓的影响。
根据欧睿咨询数据,2014年至2019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2%,较2006年至2014年13.3%的复合增长率明显放缓。显然,中国传统乳制品已进入缓慢发展的成熟阶段。今年受消费行业整体环境的影响,形势更加严峻,头部企业的业绩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压力之下,多数龙头企业选择通过并购本土乳企来补齐短板品类、增添业绩,至少在短期内保证了企业营收和利润的增长。澳优上半年的业绩对伊利2022年半年报的贡献就是最好的诠释。
03
求生存聚IPO
大公司继续“攻城略地”,在行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如何从巨头手中抢食成为中小乳企的新命题。光靠技术创新开辟新品类显然是行不通的,最终只会成为大企业的嫁衣。因此,在巨头们通过并购扩张版图的同时,中小企业选择逆袭IPO,意图借助资本做大做强。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十多家乳企火速在资本市场IPO。其中,江西阳光乳业于今年5月成功登陆深交所;四川的聚乐股份、内蒙古的骑士乳业、新兴品牌认养一头牛和澳亚牧场均披露了招股书;两家羊奶企业红星美羚和爱美客生物,前者IPO被否,后者撤回上市申请;此外,完达山和河南的华牛、广东的石闻乳业和山东的一品乳业都释放了上市信号。
乳企扎堆上市在中国乳业发展史上并不多见,这也反映了目前乳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本轮寻求IPO的乳企大多以本土品牌为主,它们的共性是规模较小、品类和渠道单一。
椰汁糕的做法
在已披露招股书的公司中,除了养牛和澳亚牧场规模超过20亿外,其他都在10亿左右徘徊。即使是已经成功上市的阳光乳业,2021年的营收规模也只有6亿,红星美羚和美妆生物也不到4亿。这不仅与第二梯队的百亿企业相差甚远,而且与百亿的伊利和蒙牛也隔了一条“星河”。
在市场行情良好的情况下,这些本土乳企还能在巨头夹缝中以“小而美”的姿态生存,但当它们受到今年上游原奶价格上涨和下游消费需求疲软的双重打击时,它们的生存就成了问题。一方面,由于上游牧场布局不足,没有议价能力的小型乳企面对原奶价格上涨只能被动应对,经营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在下游,中小乳企不仅不敢随便提价,还投入越来越多的销售费用加入大企业发起的价格战。
在上下游的共同夹击下,中小乳企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乳制品行业是中国食品行业中“马太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之一。如果说大型企业的并购是一场锦上添花的“资本游戏”,那么中小企业的IPO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突围战。某种程度上,“如果不上市融资,就只能等死。”这不是一个耸人听闻的预测。数据显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乳制品企业的数量已从2008年的800多家减少到今天的500多家,其中许多企业已被淘汰。
就像这样,许多IPO“钉子户”,如红星美菱和聚乐,即使在第三次和第四次战争中也不得不寻求上市。当然,即使IPO成功,这些企业能否用这笔钱顺利突围,建立自己的牧场,研究新品类,拓展营销渠道?
瑞士卷
其实还是“难”。在一个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被巨头们瓜分且参与度极高的行业中,答案充满了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