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无茶”,八马茶业三战IPO

文:庆玲

来源:观潮新消费(ID: tide)

时隔5个月,八马茶业再次冲击IPO。

9月22日,官网,证监会发布公告,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马茶业”)更新招股说明书。与4月份深市创业板不同,八马茶业冲击深市主板。

延长时间,早在2013年,八马茶业就谋求在中小板上市,最终于2015年在新三板上市;后于2018年终止上市,转投深交所;这是八马茶业第三次冲击IPO。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饮茶大国,茶叶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十大名茶众所周知,但能叫得出名字的茶品牌屈指可数。八马茶业之前,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相继交表,但a股至今未产生一家上市公司。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已经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中扎根了几千年,但没有创新的继承是过时的。随着生产技术、销售渠道、消费者的老化,如今的茶产业还没有从农产品演变成“消费品”。

投资人可能爱茶,但能不能看重“茶”这个行当就不好说了。

01

年收入17亿,国外进口产品超过50%。

八马茶业虽然不是老字号,但其创始人王文丽来自百年制茶世家,家族与十大名茶之一的铁观音关系密切。

王文丽的祖先是培育铁观音的儒者王世让。他曾将铁观音赠送给清代大学生方苞。方苞品尝后,认为这是一种茶宝,并送给了乾隆皇帝。乾隆得此茶后,见其形似观音,面重如铁,遂赐名“铁观音”。

猪肉饺子馅的做法

王世让来到王文丽已经十三代了。王文丽的祖父是第一家国营茶厂的首席品茶师,他的父亲王伏龙是第四家国营茶厂的首席品茶师。世代制茶的家族基因,让王文丽最终辞掉原来的媒体工作,转而投身茶业。铁观音产品赛珍珠也成为八马茶业的明星产品。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八马茶业营业收入分别为10.23亿元、12.66亿元和17.44亿元。但对应的净利润并不高,分别为9088万元、1.16亿元、1.62亿元,净利率仅为8.89%、9.16%、9.39%。

也许是因为媒体人的背景,王文丽非常重视营销。报告期内,八马茶业销售费用分别为3.58亿元、4.29亿元、5.76亿元,其中推广费用占比25.35%、31.25%、32.89%。

除了营销费用的投入,王文丽也常年以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此外,八马茶业的26项专利中,仅有5项发明专利和10项外观设计专利,可见对品牌形象的重视。

与营销的高投入相比,R&D在八马茶业的投入相当低。2019年至2021年,八马茶业的R&D投资分别为570.22万元、328.01万元和664.12万元,分别占营收的0.56%、0.26%和0.38%。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员工数量从1710人增加到2307人,但R&D人员数量保持在10人左右。

从产品来看,八马茶业以乌龙茶和红茶为主,占比接近50%。绿茶、白茶、红茶、茶具、茶食也都有涉及。

与澜沧古茶、中国茶业的独立生产模式不同,八马茶业奉行“拿来主义”。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八马茶业采购的产品中,定制成品茶占比分别为51.92%、47.42%和47.85%。

在这种模式下,供应商会将已经生产包装好的定制成品直接交付给公司,公司可以直接对外销售。此外,招股书还提到,公司只自主生产铁观音等乌龙茶产品和部分岩茶,可见八马茶的成品茶很多都是贴牌产品。如何制作玉米面花卷

代工是轻资产业务,但代价是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早在2017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巴马公司部分茶叶进行检测,发现产品中的乌龙茶样品质量较差;污染物超标,实测质量低于明示等级。

从销售渠道来看,八马茶业和其他传统茶商一样,主要走线下渠道。2019年至2021年,其线上渠道收入占比分别为16.08%、19.15%和20.98%;线下渠道中,加盟商收入占比47.44%、47.33%、51.50%,线下直营店收入占比36.25%、33.28%、27.23%。

虽然加盟店贡献了近一半的营收,但这半壁江山是用“量”堆出来的。报告期内,八马茶业门店数量已超过2700家,其中直营店超过400家,加盟店超过2300家。

也就是说,八马茶业加盟店的数量是直营店的5倍,但营收却只有直营店的2倍。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直营店毛利率超过70%,而加盟店毛利率始终徘徊在40%左右。

02

农产品而不是“消费品”

从整个茶叶市场来看,中国的茶叶有上千种,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十大名茶中,信阳毛尖来自河南,西湖龙井、碧螺春来自江浙,武夷岩茶、铁观音来自福建,黄山毛峰、六安瓜片来自皖南。

一方水土培养一方情趣,一方情趣哺育一方事业。铁观音成就了八马茶业,普洱茶塑造了澜沧古茶。碎片化的口味造成了中国茶叶市场一盘散沙的局面,地方豪强层出不穷,但没有一家独大。国泰君安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茶叶市场CR5仅为3.7%,而日本茶叶市场CR5为42%。

高度分散的市场导致中国没有一家茶叶公司在a股上市。

上市难的不只是八马茶。此前,谢、朱等多家茶企先后砸IPO。3000多亿的市场,几个头部品牌的营收才几十亿。在此之前,有一种说法是“七万家茶企也达不到一个立顿”。

茶产业的问题是全方位的,从上游种植、中间加工、下游渠道、终端消费,茶产业各个环节都透露出老龄化。

先看种植。中国的茶叶种植基本上是传统的家庭生产承包,农民是种植主体。就连一直排队IPO的澜沧古茶,也在招股书中多次提到,不种茶树,原料要从专业合作社购买。

然而,农民种植茶树往往依靠天气,缺乏工业化种植技术。天气条件几乎决定了当年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导致茶叶原料标准化程度低,质量难以控制。

另外,茶树需要在山地丘陵种植,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效率低。国际茶叶理事会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茶叶亩产59.65公斤/亩,明显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80.57公斤/亩。

在销售渠道方面,茶叶很难在尚超、KA等现代商业渠道销售,门店销售是主要的经营模式。八马茶业线下门店收入占总收入的近80%,澜沧古茶分销模式下的加盟店收入也占80%以上。

简媜品牌顾问创始人崔洪波曾提到,中国第一代茶商本身就是茶农,他们把店开到全国,培养了第一代茶客。相比线下超市,消费者更习惯在传统茶楼购买茶叶。一家茶馆开了十几年,全靠附近的顾客支撑。

“熟人生意”的特点使得消费者对茶楼老板有更强的信任感,所以相对于现代超市体系,门店的传统渠道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店家对消费者的强大影响力也导致渠道强于品牌。

最后,年轻人不喝茶似乎已经成为市场共识。艾媒数据显示,中国线上茶叶消费者中,31-40岁用户占比最高,26-40岁用户占比超过60%。25岁以下的消费者占比不到20%。

中国的茶叶有几千种亚类,市面上常见的有200多种。仅绿茶就有153种。从众多品类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茶并不容易。更何况茶文化流传至今,仪式繁多,讲究礼仪和门道,也提高了年轻人喝茶的门槛。

不习惯喝茶的消费者不容易上手,习惯喝茶的消费者也很难受到品牌的影响。中国大部分消费者只认品类,不认品牌。十大名茶都背下来了,品牌名字却记不住。

白酒招商广告

据国泰君安证券食品饮料研究员徐扬介绍,以往中国茶企的营销都是以产地为重点,太平猴魁、黄山毛峰都与产地有关。“但这种营销方式很难真正落地,茶叶标准化程度低。买同样的茶叶,很难得到同样的口感,这让消费者至今不清楚哪种茶更好。”

此外,在定价体系上,茶叶也不同于一般消费品。茶叶本质上是农产品,价格受天气影响很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价格体系。“农产品的价格取决于你的感受和意愿,取决于市场。”崔洪波分析,“一个品牌可能有自己的价格锚点,但一般的市场价格没有。”

八马茶业在招股书中也提到“产品非标属性较强,没有公开的市场比价”。对于消费品来说,定价定天下,价格的反复波动不利于品牌定位的固化。

王文丽之前也提到:“国内的散装茶每天都是一样的。生产者不知道自己要生产什么,销售者不知道自己在卖什么,消费者也不知道自己在消费什么。”

03

打开中国茶的另一种方式。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茶企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茶企约6万家,总资产过亿的企业仅87家,总资产过10亿的企业仅6家。

2021年,中国茶叶国内销售总额3120亿元,八马茶业茶产品收入增至15.1亿元,市场份额0.48%。

在八马茶业、澜沧古茶等头部企业背后,站着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小规模茶企,很多还处于手工作坊时代。他们或许能出好茶,但很难得到资本的青睐。

小罐茶创始人杜曾说:“中国茶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走品牌化的道路,必须做成标准化的消费品。”

2014年,小罐茶空诞生,以“小罐茶,大师之作”的口号走出圈子,背后的推手是曾打造过好背、好记性等诸多国民爆款的杜。

杜曾分享过玩小罐茶的“逆向逻辑”,即基于消费者的场景需求,挖掘这些场景中的痛点,然后通过产品或服务解决痛点,提高产品交易效率。也就是说,需求决定了小罐茶的生产,而不是传统茶企的生产。

从产品上看,小罐茶强调的是拼配。俗话说“茶靠勾兑,酒靠勾兑”。世界上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茶叶,每一批茶叶的质量都是参差不齐的。勾兑的价值在于掩盖了一些茶叶的缺点,发挥了另一些茶叶的优点,保证了不同批次的产品质量尽可能的一致,提高了标准化程度。

其次,小罐茶并没有在产地上做文章。其主打的8个SKU包括普洱、大红袍、黄山毛峰等名茶,但传统茶企却因为产地不得不与当地茶叶品种深度绑定,失去了在其他品类上的优势。此外,相对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大型综合性茶企,走专业化、精细化路线更容易将小罐茶标准化。

最后,小罐茶的包装看起来像罐装茶,其实是“二次制茶”。传统的罐装茶一罐100-200g左右,单次饮用只需要几克,而小罐茶只有4克,更方便消费者饮用。

虽然在很多懂行的人看来,小罐茶并不是真正的好茶,小罐茶也因为“大师营销”遇到了很多质疑,但这并不妨碍小罐茶的运行速度。

国泰君安证券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小罐茶市场份额仅为0.1%,营收2亿。到2019年,市场份额变成0.5%,营收超过20亿,三年增长率高达85%。

随着茶越来越“新潮”,口味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年轻人逐渐爱上喝茶。以李察茶为首的袋泡茶新品牌不断涌现,并以高频率逐渐出现在年轻人的杯子里。

李察茶叶创始人谭琼是在一个“茶叶B2B交易平台研究项目”中接触到茶叶的。经过4个月的调研,她发现茶叶在中国是一个标准化程度非常低的产品,产品形态、质量、价格都无法数字化量化,B2B交易也无法运行。

正因如此,谭琼看到了茶行业的空白色市场,于是从简单方便的袋泡茶做起,创办了李察茶业。李察茶根据年轻消费者的习惯,以消费场景的细分为出发点,注重产品与消费场景的匹配,推出日茶、晚安茶等产品。

在口味方面,李察茶从未停止探索。2020年以来,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如奶茶棒、山西山西12种春茶、胶原蛋白茶果冻、超速溶水果茶块、冰果茶萃取浓缩液、凉茶系列等等。

GGV ggv资本合伙人李浩军在投资李察茶叶时说:“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茶叶作为消费品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我们看好李察茶业以高品质的袋泡茶提升行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并通过创新的茶产品研发不断提升消费体验,最终成为中国茶的新名片。”

近两年,新锐茶品牌不断获得资本青睐。李察李察、TNO、茶小空、茶石、威尔茶等。都连续获得了两轮融资,李察李察李察和查肖空都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融资。

齐一原野主打“无叶茶”,用从茶汤中提取的茶粉代替茶叶。在创始人严昊看来,创业初期最大的困难是打破传统中国茶和新中国茶之间的认知壁垒。“以用户为导向,无叶茶在产品理念、产品形态、饮茶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带来认知的突破。

中国的新兴品牌更了解年轻人的口味和喜好。都是将中国传统茶艺与现代潮流文化、新消费需求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新消费者的调性茶文化。

TNO创始人王在2021年全国时尚消费大会上表示:“茶和咖啡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现在的年轻人有一个非常大的痛点,就是生活节奏在加快。传统茶行业的思路是做源头生意,或者做小罐茶之类的高端礼品。虽然也有基于速溶层面开发的茶叶产品,但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空。”

TNO利用冷冻干燥和冷提取技术革新了茶的形式。除了滴茶,TNO还结合现代茶文化和生活方式,围绕袋泡茶做升级版,推出大茶,满足年轻人的不同需求。

宽窄创投副总裁王馨漪指出:“咖啡和茶都有几个特点——文化和社交属性,有利于交流,毛利较高,有利于品牌和产业的建立。它们是分等级的,作为文化属性的代表,允许消费者继续追求子类别的升级。最重要的是,它也有成瘾性,有回购的需求。市场规模也足够大,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类。”

04

标签

随着养生潮和国潮的兴起,茶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在小红书中以“茶”为关键词,可以检索到772万+条笔记。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消费者中,19-25岁的消费者对茶叶新形态的接受度最高,达到88.8%。年轻人不是不喜欢茶,而是拒绝接受茶文化渗透出来的古板、不接地气的态度。

里斯战略定位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茶叶市场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茶叶市场规模将达到4033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7.2%,主要由原叶茶和现制茶贡献。预计到2025年,茶叶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645亿元。

中国不缺好茶,而是符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好产品。

随着国内茶业分散、不规范的局面不断被改变,更加专业化、多元化、品牌化的全方位竞争时代已经到来。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