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美食”热销,皇家宴席变家常、民俗小吃创新进击

2024年是龙年,与龙相关的食物自然备受推崇。但无论是否是龙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食”都会成为焦点。著名小吃专家、北京小吃专家陈连生说,“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耕节、青龙节、春龙节。这一天,人们的饮食应该与龙有关。比如吃春饼叫“吃龙麟”,吃面叫“吃龙须肉”,吃馄饨叫“吃桂圆”,吃饺子叫“吃龙耳”,把面和馄饨一起煮叫“吃龙珠”,吃葱油饼叫“撕龙皮”。

每年的“二月二”,对于护国寺的小吃原产地店来说,都是非常忙碌的一天。从柜台窗口到用餐区几乎排了好几条长队,都是来买“龙胆”的顾客。这种兴奋差不多在2月2日前一周就会开始,2月2日甚至可以达到4000多。

“龙胆草”其实是一种带馅的油炸饼。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区,人们习惯在2月2日吃“龙胆草”,可能是因为炸糕颜色金黄,外形与大家想象中的“龙胆草”相似。护国寺小吃原产地店的“龙胆”炸糕,讲究的是小米粉的制作。除了最传统的红豆、枣泥馅料,近年来又新开发了莲蓉、海盐芝士馅料、巧克力馅料,“龙胆”也通过技术改良,变成了“流动的心”。蒸小米面和炸馅料推出了各种年轻人喜欢的新口味,也是北京小吃适应时代发展的一次“出击”。苦瓜炒蛋的做法

“龙胆”是带馅的油炸饼。受访者供图

今年2月2日前,我刚刚过完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还有一种和龙有关的食物——“静哲”日的“懒龙”。这是一年中春雷初鸣,万物复苏的时候,一个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季节。主打京菜的小吊梨汤,每年“惊爆”时节,总是挤满了前来吃“记忆懒龙”的食客。小跳梨汤品牌官方刘征表示,在北京的民俗和饮食习俗中,“懒龙”意味着摆脱“懒气”,振作精神,努力加油。冰糖葫芦的制作

“懒龙”是一种蒸面,有甜口和咸口之分。可以加入豆瓣酱、芝麻酱、猪肉等不同的馅料。看起来像一条长龙,方法也不复杂。是非常接地气的老北京美食。北京的很多孩子,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总有一个和“懒人龙”有关的记忆:长辈把面团擀成一大块,然后把拌好的肉均匀地摊进去,再卷成一卷,像龙一样放进蒸笼。在锅蒸开盖的那一刻,厨房里充满了热气。“懒龙”是丰满的,白色的。等它在窗帘上稍微凉了一点,大人就会把它切成段,旁边拿着盘子的孩子就会流口水。蘸了酱油的肉汁流出来,泡在白面卷里,满满的满足感。

◆古今“龙食”

中国的美食讲究时不我待的文化,阴阳平衡、五味调和的理念,敬畏天地、尊重食材的技法,“吃什么”一直与源远流长的民俗有着深深的联系。从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到送给中国14亿人的十二生肖,都有被赋予饮食文化、祈福和民间传说的美味。

生肖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俗文化象征。“什么年吃什么”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待、希望和祝福,就像发行生肖邮票、生肖纪念币以及衍生的生肖吉祥物一样。中国的十二生肖中有十一个是真实的动物,传说中只有“龙”存在。与龙有关的食物有了更多的符号和意义:象形文字结合了愿望,符号结合了期望,“龙食”所蕴含的文化和趣味越来越凸显。

从宫廷美食到“乌龙吐珠”的“自制版”

龙存在于中国的神话中,无论是古代的女娲试图通过炼石补天“杀黑龙助冀州”,还是《西游记》中的四海龙王,妇孺皆知。这种动物是“以大蛇为主体,马头、浣熊尾、鹿角、狗爪、鱼鳞、胡须的混合体”。

“龙”在过去也与帝王有关,所以与“龙”有关的食物自然应该出现在“御膳”菜单中。在北京北海公园,由赵仁斋、孙少然、王玉山、赵成寿等厨师创办了房山饭店。清宫御膳厅,有99年历史。现任房山饭店厨房行政总监的徐先林,已经在房山工作了32年。在他的记忆中,房山不仅在1979年全国首次推出了“满汉全席”,还办过“龙宴”。然而,随着社会对饮食文明的日益重视和野生动物保护观念的深入,“龙宴”上的许多菜肴已经停止烹饪。除了一些以摆盘、造型等形式呈现的“龙菜”,它仍然是房山饭店的招牌菜,只有一种“乌龙土猪”。

“乌龙土猪”是传统的清代宫廷菜肴,就菜系而言属于鲁菜。起初,在仿膳菜单上,这道菜的名字是更“豪华”的“金龙吐珠”。主食“乌龙”其实是“满汉全席”中“海八珍”之一的海参。“乌龙”的是鹌鹑蛋,当年“八大楼”之一的新丰大厦将鹌鹑蛋升级为鸽子蛋。徐先林说,仿食品的“乌龙土猪”用的是9块40的海参,色泽好,发制后整根可达20厘米左右。然后配以高汤和特制的烹饪酱,反复煨制,慢慢炖。最后象征“九五”的9只海参,可以配鹌鹑蛋食用。两种食材的搭配相得益彰,口感清新浓郁,牙质软糯。

时至今日,“乌龙土猪”依然是房山酒家的三大特色菜,它简化了更经济的“家常版”。徐先林说,虽然“家常菜版”的“乌龙土猪”是用一根碎海参代替整个人参,不会像宴席那么严肃,但制作工序多,味道也还不错。海参不再是过去遥不可及的美味,“乌龙土猪”也从皇家膳食和宴会菜肴变成了人们的日常膳食。在很多消费者对它的评论中,就像对家常菜的评论一样,认为它“好吃”“有营养”。

“乌龙吐珠”的“家常版”。受访者供图

光绪皇帝打进去的一条龙。

1785年开业的一家龙餐厅,比“龙菜”更有历史意义。1785年,距离乾隆皇帝登基已经五十年了。一家餐馆不可能以“龙”字命名。那时候的一条龙叫“南恒顺羊肉馆”,只是一个经营羊肉和饼干的小店。直到1921年8月,才由原清朝工部尚书杨多生题写“一龙”字样。

相传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春末的一天,南恒顺来了两个主仆模样的顾客。主人像仆人一样,点了火锅、清真菜和几样清真小吃。他和主人一样,一边吃饭一边跟站在旁边的韩国店主说,夸肉嫩菜又香又好吃,还指点着菜,可是吃完了没钱买单。店员正准备收账。店主见这两个人不像是吃菜的人,就笑着说:“没关系,你方便的时候拿来就行了。”然后他教训店员:“你没听到他刚才的评论吗?他的改进建议也够饭吃了。记得按客人说的改进,不多话。”

第二天,宫里一个小太监把钱送来,大家才知道,前一天那个长得像老爷的是光绪皇帝。店主立即将凳子供奉起来,把皇帝前一天坐过的火锅当“宝贝”用黄绢包起来,不许任何人再用;同时根据光绪皇帝用餐时的“口头指示”,多次请教清宫御膳堂的厨师,对火锅的风味和菜肴的色、香、形进行了改进。“真龙帝”在南恒顺吃饭的故事很快在北京传开,人们称南恒顺为“一条龙”。从那以后,一个小羊肉馆就出名了。除了味道鲜美之外,不得不说这和店主的豁达善良经营不无关系。

现在店里还留着“羊肉馆”的牌匾和光绪皇帝用过的铜锅。老店虽几经波折,但2008年重回前门大街的一条龙,依然具有“选料精”、“加工精”、“调味全”、“主食香”的特点。一龙羊肉是专门从甘肃的“滩羊”中挑选出来的,骨架小,肉粉腰白,肉质细嫩。用手切肉,用“冷压”工艺做成冻肉卷,去除脂肪,保持鲜嫩。各种洗肉蘸料,几十种原料勾兑而成。同时,传承宫廷特色的烧饼工艺精湛,外酥里嫩,层次分明,口感酥脆。

北京人爱吃火锅,尤其是隆冬时节,亲朋好友围坐一桌,感觉无比惬意。很多一龙的老食客回忆,以前物资匮乏,工资不高。如果能偶尔多赚一点,他们愿意去一条龙吃一次。当时的感觉是“肉不够吃”,其实和“油水少”、“钱赚得少”有关。“这顿饭我还没吃完,下次再舔。”时至今日,一家有着239年历史的龙门店依然热气腾腾。客桌上的铜火锅里,嫩肉和鲜菜滚在一起。不同的是,过去我缺钱,现在我却乐此不疲。

博龙和马小二,成分上的另一种“龙”。

以“龙”为名的菜名,多是加入传说和人们的美好期待,根据形状融入合理想象的产物。食材中最能代表“龙”的是龙虾。这种动物有厚厚的外壳,因此得名,因为它看起来像神话中的龙。虽然都是龙虾,但龙虾有11个属,共约46种。中国也发现了8种龙虾,包括锦绣龙虾、中国龙虾和波纹龙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龙虾消费日益增加,市场前景相当广阔。据媒体报道,2018年,加拿大进口的波士顿龙虾在盒马销量超过200万只。除了去餐厅,你还可以点一份芝士焗腊肠,打开手机下单,一只新鲜的波士顿龙虾就会送到你家。无论是蒸、炒、烤,都简单快捷。过去的“高端消费”成为今天的“日常”,这是不争的事实。

比波士顿龙虾更接地气的,是麻辣小龙虾,被北京人称为“马小二”。小龙虾不是“小时候的龙虾”,属于淡水小龙虾。肉质紧实,味道麻辣鲜香,又不饱人又不够刺激,成为经典夜宵的不二之选。茼蒿炒鸡蛋

北京簋街的大火很大程度上和小龙虾有关。上世纪90年代初,孙在大钟寺批发水产品,将安徽小龙虾带入北京,成为簋街最大的供应商。1998年,她创办了胡大饭店。最早的麻辣小龙虾,是习惯了重口味的北方人的“主旋律”。2004年左右,小龙虾成为北京餐饮的“爆款产品”,2008年达到顶峰。湖大酒楼总经理郭栋回忆,当时簋街有100多家酒楼,70%都在卖小龙虾。胡大酒楼的销售高峰一天能卖出15000个阿津,排队人数从中午持续到午夜,排在2000人以上。

2023年和2024年之交的大年三十,湖大的小龙虾卖了7400斤,很多食客甚至排队完成了“辞旧迎新”。如今,簋街的硬件设施已经升级了好几倍,簋街上的餐饮也经历了几轮“大浪淘沙”。这条街的业态更加丰富:人们在咖啡馆里悠闲而平等地度过时光,在昏暗的夜色里喝着啤酒剥着小龙虾,在轻松的氛围里捧着奶茶和烤串。“越是美丽的夜晚,越是美丽。”“小龙虾”是这里人们不可磨灭的印象,“龙虾红”依然是这里最热情的主色调。

新京报记者王平

编辑王琳

校对茜茜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