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皮,一种代表恩施味道的美食,你吃过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道美食潤一座城。作為土家族苗族自治區地區的恩施州,不僅有美麗清幽的景色,更有許多土家族苗族風味的美食,恩施豆皮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恩施人來說,豆皮對於我們的意義是非常不同的,它不僅是日常的菜肴,更是佳節的必備,比如恩施人在準備年貨的時候,豆皮可謂是必不可少的。拿小編自己家來說,每逢臘月二十關頭,打糍粑和制作豆皮(恩施人稱之為燙豆皮)這兩件事就已經劃入日程了。恩施豆皮”是湖北恩施州的一種地方特色小吃,被稱為與甜酒、糍粑一起必備的“三大”民間美食之一,當地俗稱“燙豆皮”,其成品色澤乳白,有淡淡香味,豆皮又分米豆皮,綠豆皮,包谷(玉米)豆皮,其中以米豆皮最受歡迎。

豆皮,在食物匱乏的年代,是過年時的奢侈食品。每年春節臨近,恩施人家家戶戶都要烙豆皮兒,與打糍粑一樣,是春節的習俗,也是一年到頭辛苦勞作後的自我犒賞。在恩施,走進任何一家早餐店,幾乎都能吃上一種美味的早餐食品——豆皮。恩施豆皮烹煮不糊不斷,入口綿勁爽滑,逐漸成為眾多餐桌上的美食。它的由來也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從前,土家族的一個獵戶喜歡上了山寨裏寨主的女兒。前去提親的時候犯難了,當時隨禮一般都有面條。由於恩施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且當地人以米食為主,因此面條極為稀罕。這個時候,獵戶的老母親想了一個辦法,把米磨成粉勻成漿,在自家灶台上用芭蕉葉盛漿沿著鐵鍋由裏向外旋轉烙成了一條細細的米皮子。寨主看見了這種由米做成的“面條”皮子,大為贊賞,便把女兒嫁個了獵戶。於是恩施米皮子便流傳了下來。

最初的米皮子易斷易糊,勤勞智慧的恩施土家人便加了土豆粉在裏面以增加柔韌度,經過一定的比例勻合便做成了粗細均勻、潔白如玉、粘糯適宜、米香芳醇的米皮子,最初因是漏鬥盛漿故稱“漏鬥皮”,漸漸的被稱為“鬥皮”,在恩施的方言裏“鬥”與“豆”音不分,且由於加了土豆粉且外形有些相似於豆腐皮,便被人們漸漸稱作“豆皮”。

用不同食材制作的豆皮,顏色不同,口感略異:米豆皮呈乳白色,吃起來細嫩,滑爽;包谷豆皮成品金黃色,耐煮,吃著有嚼勁。當然,還有人制作豆皮時添加綠豆(綠豆皮)或者雞蛋(蛋皮)。恩施豆皮的吃法,不外乎兩種,一種就是煮,食用時,在湯鍋裏煮熟後添加雞、鴨、魚、肉、菜等各種可供選擇的配料(當地人稱其為臊子),綿軟滑爽,美滋美味。另外一種就是炒,食用時,將雞、鴨、魚、肉、菜等各種可供選擇的配料混合進去一起炒,豆皮酥滑鮮嫩,綿軟滋潤,配菜與豆皮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別有風味。對過早極為講究的恩施人,早餐吃豆皮更有講究的在於豆皮“臊子”,肥腸、雜醬、雞子、肉絲、炒豬肝、炒腰花、紅燒肉……如此等等,豆皮“臊子”的種類,多達10幾種,以供食客選擇。

恩施豆皮不僅是恩施人的“過早”必備,對於在外漂泊的遊子來說,恩施豆皮更是他們對於家鄉的記憶,因為它身上不僅攜帶著恩施的獨特風味,還攜帶著的恩施的風土人情。且隨著近些年來恩施旅遊業的發展,具有恩施特色土家族豆皮也逐漸成為一張恩施的名片,對於來外遊客來說,豆皮也是他們對於這個城市的不可磨滅記憶。湖北恩施人好吃也會吃,對於吃的很看重、很講究。一碗豆皮兒,恩施人會傾注很多心血。從豆皮兒的制作、到烹飪,整個過程一絲不苟,為的就是吃到嘴裏的那口鮮香爽滑的味道。小夥伴們,豆皮,一種代表恩施味道的美食,你吃過嗎?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