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进校园,该反对的是垄断和黑箱 | 预见
文:邊城蝴蝶夢
來源:碼頭青年(ID:matouyoung)
這幾天,不少朋友問我怎麽看待“預制菜進校園”這個問題。作為預制菜行業的近距離觀察者,我參加過很多產業上下遊的實地調研和考察。看到預制菜被如此汙名化,我一直很想說點什麽。趁這次“預制菜能不能進校園”的討論機會,我也說點我所了解到的預制菜產業發展情況。“預制菜進校園”,我們該不該反對,我們應該反對什麽,看到最後,自然明白。
預制菜這個名字是兩年前開始出現的。當時的調研隊伍裏就有我熟悉的師友,將來有機會我會寫寫背後推動者的故事。從“食品預制品類”的建議,經過進一步討論,最後將“熟食化的農產品”定名為“預制菜”。此後,受“在家經濟”影響,行業蓬勃發展,預制菜的名號也逐漸廣為人知,直至今日成為準萬億產業。
預制菜的發展,主要驅動力是市場和技術。市場的力量源於需求,新需求催生新供給。可以說,時代催生了預制菜。年輕人不願做飯,中年人沒空做飯,老年人無力做飯。中餐工序繁復,做一頓飯動輒需要花費一兩小時,一天三頓,一周七天,想想都讓人頭皮發麻。而疫情的影響,則進一步加速了預制菜發展進程。此外,食品營養和加工工程技術、保鮮技術、冷鏈物流、電商快遞的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則為預制菜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預制菜不是兩年前才有的。按照行業劃分,即熱,即烹,即食,即配,都可以叫預制菜。大家熟悉的冷凍面食、急凍海鮮、料理牛扒、燒雞燒鵝、佛跳墻、大盆菜,都可算作預制菜。
在北美和日本,預制菜已經至少有半世紀以上的歷史。在歐美,它的名字叫Frozen food。當地食品超市中,除了一些蔬菜水果、面粉、大米、調味品等,絕大多數食品都是冷藏或冷凍處理。這種做法,是市場和技術進步的結果。
1910年代,一位叫克拉倫斯·伯德西 (Clarence Birdseye)的加拿大人,從因紐特人那裏受到啟發,發明了多板冷凍機。他將食品放在兩塊低溫的金屬板之間,對產品進行閃凍。直到1927年,他才申請了這項專利。
1928年,Birdseye又成功研制出雙帶式冷凍機,成為現代冷凍技術的先驅。1930年,第一條冷凍食品生產線通過Birds Eye Frosted Food Company上市。最初的速凍食品包括黑線鱈魚片等 17 種肉和魚,以及菠菜、覆盆子等水果蔬菜。該公司在廣告中稱,冬天的豌豆“與你明年夏天看到的任何豌豆一樣翠綠”。
冷凍食品真正誕生的時刻是1930年3月6日。第一個冷凍食品櫃,由通用食品公司安裝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的一家零售店。
二戰後的1945年至1946年間,美國人購買了8億磅冷凍食品。1950年代中期,隨著Swanson電視晚餐的出現,冷凍食品成為美國人的主食。1954年,第一批幾千份電視晚餐在Swanson總部附近的奧馬哈售出。該餐食風靡全美後,第一年就售出了1000萬份晚餐。一則1955年的廣告稱,25分鐘內,你的妻子就可以用“豐盛的濕嫩斯旺森火雞片、攪打紅薯和金色斯旺森黃油”做一頓飯。
當時,當Swanson電視晚餐首次在零售店出售時,很多美國人也接受不了——男人們寫信給這家公司抱怨說,他們更喜歡妻子像母親一樣從頭開始做飯,而不是“只加熱並上菜”的斯旺森餐。
這是不是和今天預制菜在中國受到的質疑一模一樣?顯然,這些男人並沒有問他們的妻子和母親,是不是願意日復一日從頭開始做飯。
毫無疑問,預制菜的出現是一場廚房革命。超市買回來的冷凍冰鮮魚,讓主婦們節省了去菜市場、處理活魚的流程。一位行業大佬告訴我,我們從菜市場買回來的活魚,受運輸、存儲條件限制,品控不穩定,而他們的急凍漁產品都是標準化的產品,只會更安全。
在人均壽命最高的日本,據日本冷凍食品協會 (Japan Frozen Food Association)的數據,2020年日本每年消耗 1,551,213噸冷凍食品。2021年中國預制菜人均預制菜消費量為8.9kg/年,而日本當年的數據是23.59kg/年。
如果說預制冷凍食品不安全,極其注重生活品質的日本人不會有那麽高人均壽命,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有人說,中國預制菜裏含有大量添加劑,否則怎麽保鮮和保存?不談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什麽東西,過量了都有害。添加劑如果合理使用,會讓食品更安全更新鮮。這是基本常識問題,很多科普博主說得比我更專業,這裏不贅述。有些添加劑本身就是食物,比如常見的防腐劑和酸味劑檸檬酸,就是從水果中的提取的有機酸。
今時今日,除了添加劑,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保存食品。
預制菜品牌“翠叔公”的老總寬夫海倫,是我的老朋友。昨天,他給我發來了十幾段語音,詳細解釋了一些業內做法。他說,有些企業生產的預制菜裏確實會有添加劑,但這也是分企業的,他的預制菜裏就不添加。是否放添加劑,也和菜的口味有關。比如川菜,就要添加一些東西,不管是預制菜還是餐廳現炒;廣東菜比較清淡,除了鹽,其他都不放或很少放。
他說,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有很多優勢,首先是能把價格降下來,第二是更安全,第三是保存時間更長。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做了冷凍處理後的食品,尤其是肉類,會更安全。有些肉類裏會有寄生蟲,如果用零下一百多度的液氮冷凍處理,寄生蟲都會被殺死。
以前食物消毒通常使用高溫,但是這種做法會破壞菜品的色香味。這些年,超低溫殺菌和鎖鮮技術被研發出來,再不用擔心破壞食物的賣相和味道。而且這種做法就不再需要使用添加劑,只要全程零下18度冷鏈運輸即可。添加劑也是有成本的,能夠不用添加劑,注重成本的廠家肯定不會用。
有人說預制菜不如自家做的好吃,但以我的經驗來看,絕大多數人是吃不出兩者之間的區別的。即使個別品類還有口味差異,那也只是工藝和時間的問題。比如,現在茶樓以及高檔酒店的早茶,基本都是中央廚房做出來的,也可以說是工廠化生產的預制菜。經常有人說點都德的早茶不地道,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那些所謂地道的早茶,可能跟點都德用的是同一家供應商。真要吃人工制作的早茶,不嫌貴的話,可以去白天鵝酒店,四個蝦餃68元,三個酥皮叉燒包65元……這個感人的價格背後,是那裏的師傅淩晨三四點就開始揉面、包餡、整各種包點。手工制作是一種情懷,值得尊重,但如果事事追求人工生產,除非接受社會倒退。
說實話,現在很多人也不在乎餐廳的食物是否「足夠」好吃。我當然希望不論什麽時候,都有人願意慢工出細活。但現實是,瘋狂的生活節奏,讓人們難以安下心來品味。更何況,再好吃的飯菜,你也不知道後面到底是廚師的功力,還是預制的醬料到位。
說了這麽多,你還覺得預制菜本身,一定是不安全的嗎?
現在有不少家長反對預制菜,支持食堂現做。但是食堂現做,食品安全就高枕無憂了嗎?今年從6月到9月,短短3個月時間,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高級中學城西分校、江蘇句容的南京財經大學橋頭校區學生食堂、雲南省曲靖市二中雲師高級中學、遼寧朝陽雙塔區一所高中均出現了食物中毒事件。如果不是很健忘,大家也應該還記得“鼠頭鴨脖”事件,就是發生在江西某高校食堂。
以下這幾張圖片是我老家水餃生產企業“金大嫂”的車間。這個品牌的水餃,現在主要市場就是高校食堂。
“金大嫂”老板張智武告訴我,現在他們的水餃占據了中國高校食堂40%的份額。他說,這個市場競爭非常激烈,高校食堂都是既要又要,食品質量要好,價格又不能高。為此,他們只能薄利多銷,盡量從上遊和物流環節壓縮成本。
看了這幾張圖片,你會認為這種正規管理的現代化車間生產出來的水餃質量,不如食堂師傅現包出來的水餃?水餃也是預制菜的一種,你認為這種預制菜夠不夠格進學校?
迷信現炒現做,我就問一句,食堂在菜場買的菜,有沒有農殘超標風險?但是預制菜大廠,既有專門設備檢測,也能承擔得起檢測成本,不大可能為了蠅頭小利鋌而走險。尤其是上市公司,一旦被爆出質量問題,損失是幾億幾十億,如果你是老板,你會怎麽做?
9月18日羊城晚報一篇題為《預制菜進校園,其實是食品安全的提升》文章說,買一輛車,要選擇大牌;買生鮮食品,要去大超市。這些事上,大眾都知道,大牌比雜牌安全,那麽,為什麽到了中午飯這個問題上,就覺得雜牌、無牌的食堂會比大牌的預制菜廠家安全呢?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範誌紅說,“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學生營養餐都會采用一些預制的半成品甚至成品,因為這樣能夠降低學校管理和加工的難度,食物的質量也更容易控制。所以對於‘預制菜進校園’的問題,應當加強管理,而不是恐懼。”
不過,一個不能忽視的現實是,生產預制菜的企業雖然眾多,但龍頭企業還是很少,70%左右的預制菜加工企業仍處於小、弱、散的狀態(據安信證券2022年4月研報)。
回到開頭的問題,“預制菜進校園”,我們該反對什麽?毫無疑問,我們關注的不應是預制還是現做,而是應該把焦點放在更前面,比如進入校園的預制菜供應是誰生產的、信息是不是公開、流程是不是合規、有沒有壟斷、有沒有公開透明的競爭。
如果還是像有些地方那樣,進入校園的餐飲總存在說不清道不明的利益糾葛,作為家長的我們則永遠都不知道孩子吃進肚裏的究竟是什麽。
版权声明:
作者:pu
链接:https://www.aastel.com/archives/9485.html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