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思遙
來源:第三只眼看零售(ID:retailobservation)
不少頭部便利店企業調整了發展策略和考核指標。見福便利董事長張利表示2023年將有所收縮、盡量避免大開大合,回歸經營基本點;新佳宜創始人伍敏誼透露稱自2020年啟動變革,以松散型加盟為主的老業務已在2022年全部淘汰,2023年將推動強加盟門店數量突破1000家;每一天創始人張培彥對業內同行表示願意嘗試更多對外合作,以To B供貨為主的副牌業務成為其當前營收貢獻點。而日資便利店品牌全家也傳出了計劃精簡團隊的消息。
慎防“雪後寒”是類似企業做出調整的背景原因。多位便利店一把手表示要增加資金保有量,將銷售、利潤提升作為硬指標。這些動作雖然使便利店企業在擴張方面態度保守,但從經營業績來看,多個企業及時調整也使2022至2023年有望成為便利店企業跑出活路的關鍵階段。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份,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的超市、便利店、專業店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3.1%、4.3%、3.6%,專賣店與去年基本持平,百貨店下降8.0%。可見便利店業態在多個零售業態中率先出現復蘇跡象、略占優勢。
這體現出了便利店業態在即時消費趨勢下,離顧客更近的業態優勢,也證明了便利店企業一系列調整效果初顯。《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見福、鄰幾、樂豆家、新佳宜、有家、唐久等品牌業績均有增長。
更重要的是,不少便利店企業找到了區別以往的“活法”。
典型變化有,“預虧跑規模”基本不被提起,重利潤推動多家便利店企業通過提升單店經營能力來實現自我造血;仿照日式便利店經營模式不再是單一選擇,試水“便利店+奶站”、向下沉市場滲透等做法逐漸被企業驗證;企業更看重專業化基本技能提升,而非新零售等概念,例如見福便利旗下鮮食工廠花費一年時間取得了SC生產許可證。
《第三只眼看零售》認為,2023年便利店企業優勝劣汰的趨勢會更為明顯,出局者仍然會有。但留下來的企業即有可能掌握生存密碼。
2017年前後,“便利店需要預虧跑規模”的觀點常被業內提起。目前來看,這一做法幾乎沒有便利店企業再用,利潤成為衡量一家企業能否生存的關鍵指標。
出現上述現象,源於三點變化。由此也能看出整個便利店行業正處於發展臨界點,跨過這一臨界點的企業便會站在下一個賽段的起跑線上。
首先是大環境不確定性增大,使得資本方、便利店企業、加盟商、消費者等主要參與者縮緊預算。
例如資本方變化在於投資預算減少、調低便利店企業估值。個別拿到融資的便利店企業也會收到資本方在業績增長方面的更高要求。這直接導致大多數便利店企業難以在資金上獲得外部助力,不得不精打細算。
匯寧便利創始人俞曉耀表示,其門店以直營店為主,拓店速度明顯放緩。“我們以前開發部評估點位,很快就能敲定一家店。2019年就開了98家新店。但現在需要反復去推算,慎重決策,今年只開了40多家新店。和以前根本沒辦法比。”
其次,從行業格局變化來講,此前便利店企業需要快速擴張搶地盤的階段基本過去,行業格局暫時穩定。除了美宜佳在全國擴張之外,以省為單位進行區域布局是當前便利店企業主流趨勢。
目前,主要省份大都已有1-2家頭部便利店品牌,例如江西的樂豆家、有家;福建的見福便利、萬嘉便利;陜西的每一天、唐久;合肥的鄰幾便利等。三大日資便利店品牌的區域擴張速度也相對較慢,基本以長三角、珠三角為主。
最後,具體到便利店企業經營者來看,他們對企業經營的理解大多更為務實。
張利表示,“我們2023年要收縮,這是禦寒最好的辦法。基調就是活下去、更聚焦,從成本控制、規範管理等方面做好便利店基本功。其他再好的概念,什麽新零售、會員制,不體現在銷售額上都是假的。只有銷售、毛利才是所有事情的根本。”
“大家開始發現,要面子和要裏子相比,還是後者更重要。在堅持原則、保證尊嚴的情況下,類似於行業聲量、擴張速度等面子就可以不要了。”一位便利店創始人向《第三只眼看零售》評價稱。
其中有兩個企業做法值得關注。第一個案例是每一天。每一天此前一直將日系標準化便利店經營作為發力點。但疫情發生後,直營店營收受損,反倒是每一天開出的B2B品牌“幫便利”為其貢獻了大量銷售,從而保證現金流。
據業內人士透露,幫便利除了向旗下翻牌門店供貨,實際上也在做第三方供應。這從標準化便利店經營體系中來看,屬於退回松散經營。但在當前背景下,能貢獻現金流的做法就是好辦法。
第二個案例是有家便利。有家創始人張磊在資金鏈遇到危機後決定降本。他一方面關停20%高虧損門店,減輕有家便利資金壓力,提升盈利比,使有家便利區域門店密度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他推動組織結構優化,加大IT系統面投入,通過系統化來節約人力資源。最終,有家便利員工數量(不含門店店員)縮減30%。
2021年9月,有家便利也決定開放全托管型加盟店,預計未來加盟店占比在30%左右。有家便利的擴張計劃也從求規模向求質量轉變,保障單店盈利和區域現金流導正是張磊當前更看重的經營目標。
梳理主流便利店企業近期做法,可以看出業務轉型和強化運營能力是主要發力方向。其中有部分便利店企業認為應該放低身段、承認差距、踏實向日式便利店樣板學習;也有不少便利店品牌表示要自我創新、摸索適合本地市場的經營模式。
企業選擇上述何種做法與企業自身情況和操盤手理念相關,正確性未有定論。但從多個企業實踐過程來看,便利店是一個能夠容納多種經營思路,不必墨守成規的新興賽道。
就像張利所說,“便利店業態能夠率先出現復蘇跡象,一大原因就是因為經營團隊、各企業創始人普遍都還年輕。但其他業態企業多處於新老交替階段,調整難度較高。”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進行業務模型創新的便利店企業有新佳宜、鄰幾等企業。
新佳宜的重要改變是從松散型加盟改為強管控加盟模式,同時以年為單位聚焦核心品類,以此做逐步優化品類供應鏈、做出成本優勢。比如說其2022年的主推品類是奶制品。新佳宜通過拿下主要品牌區域代理、建端到端物流供應鏈,目前已成為湖南市場最大的鮮奶渠道。在門店端,“奶站+便利店”模式也使其消費者到店頻率提升,奶制品品類單店日銷突破1000元。
“2022年我們把奶品放在前面,2023年會開始推咖啡、早餐熱食。邏輯就是把一個品類用三年時間做出優勢,比同業銷售翻一倍以上。傳統便利店壓力很大,我認為主要是框架問題。尤其是環境變化的時候,具有原創設計能力,通過效率提升和基礎性經營能力保障使其落地,就顯得比較重要。”伍敏誼告訴《第三只眼看零售》。
將基礎運營能力提升作為重點的企業,則有見福便利、匯寧便利、樂豆家等企業。比如說俞曉耀表示,匯寧便利2023年會進一步改造現有門店,通過裝修設計、商品結構、運營策略等方面調整,做出CBD、社區、學校、街區等不同店型。
同時,俞曉耀也更重視精細化運營。“我們之前設定銷售指標,是一年一個指標,相對來說很容易定下來。現在是一個季度設一個指標。因為業績變化太跌宕起伏了,設置的不合理會直接影響團隊信心。”
張利向《第三只眼看零售》表示,“我唯一比較慶幸的是這些年沒有亂來,沒有大踏步發展。我們比較紮實的建了個產業園。雖然屬於重資產投入,但為未來5-10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認為,見福便利2022年的重要進展不在想法概念上,而是獲得了廈門市早餐工程資質、為鮮食工程拿下了SC生產許可證。
可以說,便利店業態同樣到了需要擠幹水分、回歸經營實質的階段。整個行業走勢向好,但具體到企業中的淘汰賽仍在繼續。
一方面,疫情等因素影響,使得零售企業次序有望重新排列,為有能力的新興企業提供了超車可能。另一方面,不確定性因素增大,也讓一些無意於長線經營的企業尋求出售。而在便利店企業進一步將銷售、利潤提升作為經營目標的情況下,企業策略、節奏、打法也會隨之改變,同一區域內不同品牌間的競爭力度將有所提升。
鄰幾便利創始人劉忠建對此表示,“相信2023年第二季度大部分區域便利店能回到比疫情前更好的水平,便利店店鋪發展速度也會進一步提速,外資及區域頭部便利店會加快擴張步伐,相信會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