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食的“救命稻草”,是中式轻食?
文:餐飲界新媒體
來源:餐飲界(ID:canyinj)
曾經的輕食概念有多火爆,輕食網紅餐廳的退場就有多落寞。
2021年底,輕食鼻祖新元素宣布破產,並在《寫給新元素粉絲的信》中,將原因歸結於疫情。另一網紅輕食品牌Wagas也在同期被媒體多次報道尋求出售。
兩位輕食大佬的退出,讓輕食市場一度被認為要“涼涼”。
而事實上,輕食並非“涼涼”,而是正在變“熱”,打出“熱輕食”概念的超級碗在此前的半年內完成兩輪融資,沙野輕食推出的“輕食粥”受到粉絲喜愛,還有一大批輕食餐廳將熱炒的牛柳、清煸的蔬菜加入菜單。
在“傳統”輕食退場的同時,一大批“新中式”輕食正在趕來的路上。那麽,中式輕食能否再度“炒”熱輕食市場?“傳統”輕食的“風口”,到底是真需求還是偽命題?
根據輕食市場的發展特征,將其分為三大階段。
風口期
輕食被蓋上“割韭菜”的烙印
還記得2016年前後,資本在輕食賽道上燒的那一把猛火嗎?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2018年間,輕食賽道獲得了至少10億元的巨額融資。其中,甜心搖滾沙拉完成4輪共近億元的融資,gaga鮮語獲1.8億元A輪融資,還有大開沙界、好色派沙拉、沙綠輕食等,均在這一時期獲得了數額不等的融資。
這一時期,亦是新元素的全盛時期。2015年,網球明星李娜為新元素代言。
2016年,新元素與李娜的“聯名店”在武漢開業,從門頭到菜品再到店內陳設,“娜元素”無處不在,當時在武漢市場上火爆一時。
2017年,新元素還曾登上“大眾點評必吃榜”前20,成為榜單中唯一一家西餐廳餐飲品牌。同年,肯德基的輕食餐廳K PRO正式對外營業,“變綠”的肯德基在當時掀起不小的話題熱度。
2016年前後的輕食,正處資本與品類的“蜜月期”,看起來美好且未來可期,但“蜜月期”另一大特征也在於短暫,且充滿主觀想象。
在破產清算之前,新元素受困已久;肯德基K PRO餐廳的聲量逐漸變小……從2018年開始,隨著第一批網紅輕食品牌退出市場,輕食非但沒有迎來想象中的規模大爆發,反而因為盲目擴張、價格定位偏高被蓋上了“割韭菜”的標簽。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這個時候的輕食創業者,很多還沒有搞清楚輕食品類的運營邏輯,就跟著“風口”一湧而至。
1、口味單一,消費選擇空間狹窄
彼時的輕食菜單,幾乎被沙拉、雞胸肉、谷物占滿。對於消費者而言,輕食本就因為冷食、缺料少油在口味上乏善可陳,再加上“吃來吃去還是老幾樣”,大大降低了輕食的復購率。
2、健康概念遭到質疑
近幾年,關於輕食是否“真輕”、“真健康”的爭議一直都在。
爭議主要圍繞在兩大方面:
一是能量,有些輕食餐品缺少能量標注,或是實測能量高於標注能量數倍,還有的是食材能量符合預期,但醬料的能量嚴重超標。
二是健康,為了追求低能量與瘦身效果,有些輕食餐品以“草”為主,缺乏均衡的營養搭配,長期食用並不利於身體健康。
3、進入門檻低,產品壁壘弱
相對於中餐,輕食的進入門檻低,且幾乎不存在產品壁壘。
在餐品方面,輕食不需要復雜的烹飪流程,很多餐飲小白也可以即學即會,這讓輕食雖然易標準化,也極易被模仿。
在模式方面,外賣輕食、檔口輕食等,均屬於輕體量運營,進入門檻極低,這導致門店質量的參差不齊。
冷靜期
有人退出,有人探索
2018年後,輕食品類陡然進入了“冷靜期”。資本的目光轉向了茶飲、粉面等餐飲品類,曾經與之打得一片火熱的輕食遭到冷遇。
但不得不說,冷靜下來的輕食品類,才真正邁進了起步期。該時期的輕食品牌開始尋找穩健發展之路,開始探索真正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架構和運營模式。
摸索的過程中,有人退場、有人登場,有人堅守,輕食市場明顯表現出的兩大變化:
1、產品變重
美團數據顯示,2019年,輕食的搜索次數較上年同比增長235.8%。
輕食的需求依然在持續擴大,為何輕食市場遭到冷遇?來自消費者的真實反應給出了答案。
社交平台上,關於輕食“又貴又難吃”的吐槽數之不盡。
國人講究“色香味”俱全的飲食文化,熱衷於在“熱氣騰騰”的飯菜中享受人間煙火氣,以冷餐、涼拌為主的輕食,則相當於推翻了國人的飲食習慣。
面對口味差異的“硬傷”,“反應過來”的品牌紛紛在產品烹飪手法、調料等方面做出改變。
好色派沙拉推出了熱沙拉產品,並將定位改成“減脂增肌主食沙拉”,打破“輕食吃不飽”的固有印象;鯊魚菲特推出了辣椒醬、蕎麥面等中餐輕食;大開沙界為其沙拉產品起了一個“中西結合”的名字,叫“沙拉燙”;還有一些輕食餐廳,則直接用炒、煎等中式烹飪手法做起了輕食,杏鮑菇炒牛肉、西葫蘆炒雞蛋、清蒸鱸魚等中餐堂而皇之走上了輕食餐廳的菜單。
在需求的驅動下,我們看到,輕食產品慢慢變“重”了:
一是菜單“重”了,食材更多元,菜品更豐富;
二是口味“重”了,寡淡無味的輕食菜單上,開始出現符合國人調味習慣的“重口味”餐品;
三是烹飪流程“重”了,基於前兩者,輕食的烹飪流程隨之有所改變,在中餐與西餐之間尋找平衡點。
2、模式變輕
新元素與Wagas這兩大昔日的頭部品牌,已不見往日風光。這兩大品牌,有一個共性,均注重堂食體驗。
雖然更多分析認為新元素衰敗的主因在於品牌的老化,但不得不承認,重堂食的模式,讓新元素因疫情受到的影響更大。
反之,很多輕體量運營的品牌,在口罩常態化的環境下活了下來。線上,成為輕食的主戰場。
在2021年完成兩輪融資的薄荷健康主打線上健康品牌定制餐;沙野輕食、大開沙界等資深品牌,將外賣做成了主營業務;好色派沙拉早在2016年就將線上零售外賣雲打造成主銷售渠道,來自線上的訂單達到了70%左右。
如今,主營線下堂食的輕食品牌已經寥寥無幾,知名度較高的gaga鮮語事實上主營的是水果茶,其次才是輕食。
疫情之下,堂食門店的高租金成本、高人工成本,已經成為輕食品牌不得不重視的發展痛點。是以,在模式上變“輕”,是輕食品牌降本提效的一大入口。
回歸期
中式輕食能否破局?
輕食最近的熱度,來自一個新名詞——中式輕食。
輕食賽道上,湧進了一批中式沙拉的玩家,且形成了四支不同的隊伍。
第一梯隊:資深輕食玩家
代表品牌,沙野輕食,已經陸續推出雜糧飯、輕食粥、卷餅等,其以本土化為主要方向改良產品,推動產品的“中餐化”。
第二梯隊:輕食新玩家
代表品牌,維小飯,定位於智慧健康中式快餐,將輕食的健康理念與中式快餐相結合,輸出既迎合健身塑身需求,又符合國人口味的輕食。
第三梯隊:零售玩家
代表品牌,盒馬鮮生,盒馬數據顯示,在中式沙拉上線以後,其沙拉銷售以每個月翻一番的速度遞增。
第四梯隊:跨界玩家
代表品牌潮汕牛肉火鍋,因其追求健康的食用方式,被稱為火鍋界的輕食餐廳,成為輕食一族的“另類”選擇。
如今的輕食市場,一方面,中式輕食的崛起重新堅定了市場信心;另一方面,無論市場表現的起與伏,輕食都已被證實不是一個“偽需求”。
NCBD發布的《2021中國輕食沙拉行業投資決策分析報告》中顯示,2020年中國輕食沙拉消費者規模達到1180萬人,預計2021年將會達到1816萬人。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輕食代餐行業市場規模較2020年增長95.6%,預計2022年中國輕食市場規模會達到1200億元。
在需求的驅動下,輕食行業還在持續釋放發展空間,那麽,在這種背景下,中式輕食能否突破輕食疲軟的發展困境?又能否成為輕食市場下一輪增長的核心動力?目前,各大輕食品牌正在尋找機會點。
1、能量可視化
輕食的健康概念遭到質疑,是因為一部分品牌打著輕食的旗號,能量卻並不“輕”。針對這一痛點,一些品牌率先推出了“可視化”的能量卡。比如維小飯的“控飯卡”,它把每道飯菜中的營養數據,如卡路裏、蛋白質、脂肪、碳水、膳食纖維等,全部清晰標示出來,讓消費者做到了能量的“可視”、“可控”。
2、口味本土化
潮汕牛肉火鍋、西葫蘆炒雞蛋、麻辣燙等中餐在輕食攻略中的出現,向市場釋放出了一個信號,人們正在尋找屬於中國本土的“輕食”。
輕食原本屬於一種舶來品,它是基於西方的飲食文化與習慣衍生出來的品類。
與很多西餐品類一樣,照搬到中國市場的路根本走不通。那麽,無論是在傳統輕食產品上做中式化的創新,還是在中餐中尋找符合輕食概念的餐品,輕食的本土化都勢在必行。
04
參謀說
被身材焦慮支配的年輕人,足可以支撐起輕食市場的美好前景,這大概也是前幾年資本看好輕食市場的最底層邏輯。只不過,輕食需要打磨出真正適合中國市場的運營模式。
如果按照三大階段來分析,“風口期”的輕食市場發現並持續挖掘龐大的潛在需求;“冷靜期”的輕食市場則開始思索品類特征與市場需求的匹配;當下,“回歸期”的輕食市場,則已開始打磨品類特征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
如今,越來越多的品牌抵達“中國輕食”的入口處,它們一旦找到正確的路徑,未來的路將越走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