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无用论?
文:林愛肉
來源:FoodWine吃好喝好(ID:FoodWineChina)
人類與蜜蜂關系之久遠,比農業文明誕生的時間還要長。
原產於非洲的蜜蜂,如今已經分布於除南極洲之外的各大洲,成為少數人類成功馴化的無脊椎動物之一。從 1.3 億年前的第一只蜜蜂開始,早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便掌握了從樹洞、岩穴中尋找蜂巢、收割蜂蜜的技巧,最晚在距今 9000 年前,人類世界最初的采集者就已經學會利用與開發各種蜂產品。
如果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定義蜂蜜,那麽它其實是蜜蜂用花蜜混合唾沫加工制造的某種分泌物。花蜜和花粉作為蜜蜂的兩大主要食物之一,為幼蟲的生長發育提供蛋白和脂類營養,而且會在產蜜的過程中自然混入蜂蜜中。與其說是產蜜,不如說是釀造。蜂蜜口中有一種類似於人類唾液腺的腺體,它可以分泌一種糖類轉化酶,將花蜜中的糖轉化為葡萄糖和果糖,通過這種吃進去、吐出來的過程,花蜜成為蜂蜜,但這只是第一步。
在自然界中,除了蜜蜂之外,許多蟲類、鳥類以花蜜和花粉為食,蜂鳥是其中之一。它會懸停在花朵前,將細長的喙伸進花管裏吸食花蜜。© Chris
在自然界中,有很多采蜜昆蟲,除了蜜蜂之外,蝴蝶、花金龜、蚜蟲等都會以蟲媒花的花蜜與花粉為食,而蜜蜂也不僅僅是唯一一種會產蜜的昆蟲,像是蜜蟻或蚜蟲都擁有類似技能。特殊的是,蜜蜂會建造儲蜜巢房,本意是為冬季貯存食糧,卻意外為人類收割蜂蜜提供了莫大便利。初步成型的蜂蜜在蜂巢中還要經歷釀造的過程,大約經過一周的時間,在巢內溫暖環境和蜂群不停地振翅扇風的作用下,水分快速蒸發,這時,蜜蜂會把它們搬到蜂巢上方的巢房中,用白色的蜂蠟加以封蓋,蜂蜜才算最終成熟。
人類對蜂蜜的「神化」,一方面來源於它在悠長歷史中慢慢建立起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則來自無數史書或文學作品中對蜂蜜形象的背書。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盛產蔗糖的美洲還沒有正式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一環,蜂蜜成為歐亞大陸長久以來最主要的甜味來源。但因為古代養殖蜜蜂技術落後,蜂蜜產量低,奇貨可居。在古埃及,王冠上的蜜蜂代表著下埃及,是權利的象征;古希臘人有將蜂蜜放入墳墓的習俗,以此期待逝去之人的靈魂得到永生;印度神話中也有關於蜂蜜的傳說,蜂蜜成為一種神聖的代表,意喻身體強壯、智慧聖明。
漸漸地,蜂蜜從一種只有貴族才能享用的食物,走向人們的生活,被用作化妝品乃至藥品。人類史上第一部醫學著作《艾德溫 · 史密斯紙草文稿》中就有蜂蜜用於外傷愈合的記載,亞裏士多德在《動物歷史》一書中寫道:「蜂蜜是治療眼疾的良好藥膏」,而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則認為蜂蜜可以治療口腔潰瘍。無獨有偶,在古老的東方,蜂蜜也被稱為「藥中之上品」,《黃帝內經》記載用蜂針、蜂毒治病。《神農本草經》中也提出蜂蜜的藥用功效,「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藥」。
其實放到今天來看,蜂蜜不能作為消毒劑,也不是什麽神奇的藥品,傳統醫學中很多關於蜂蜜的記載大多出於一種對於自然的崇拜,抑或是來源於樸素的經驗主義哲學。人們對蜂蜜的「神化」,雖然從某種程度上概括了事實,但更多的是表現出在糖源稀缺的年代,一種民眾觀念的映射。
在很長一段時間,蜂蜜都被人們當作「萬金油」來看待,不僅僅是單獨食用,甚至連很多護膚品、洗漱用品裏,也會特別標注「蜂蜜添加」。無論是頭疼感冒、喉嚨發炎,還是順暢通便、美容護膚,哪裏都能看到蜂蜜的身影。
想要弄明白蜂蜜是否真的那麽神奇,我們首先要搞明白,蜂蜜裏究竟有什麽?
采蜜蜂到達蜂巢,它們就把花蜜送到「築巢」蜂那裏。築巢蜂收集花蜜後,開始長達 30 分鐘左右的咀嚼,酶將花蜜轉化為含有蜂蜜和水的物質。咀嚼後,工蜂將該物質擴散到蜂巢中,使水分蒸發,蜂蜜變得濃稠。© Pinterest
花蜜作為生產蜂蜜的原料,其成分主要以蔗糖為主,還有 50%~70% 的水分,以及少量的礦物質、維生素、有機酸等。來源於花蜜的蜂蜜,成分其實沒太大變化,主要由糖和水構成,相當於高濃度糖漿,此外還含有少量維生素、礦物質和氨基酸。
很多時候,食物對人體的價值是相對存在的。一方面,蜂蜜是所有糖類食品中熱量較低的選擇,與大部分經歷機械化生產和復雜加工的現代食物不同,蜂蜜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來的樣貌,這也意味著它確實可以成為替代精制糖的選擇之一,目前推薦的每日食用量一般為兒童少年 30~50 克,成年人 50~100 克。
如營養學家所說,「蜂蜜算不上什麽珍貴的營養品」。每 100 克蜂蜜裏差不多含有 75.6 克碳水化合物,熱量達 321 千卡,和同等重量的米飯相比,熱量不相上下。其中葡萄糖和果糖屬於單糖,可直接被人體吸收入血。如果一次進食大量蜂蜜,會使血糖快速上升。所以對高碳水飲食習慣的居民來說,過多食用蜂蜜,反而會加重身體負擔。
蜂蜜酒,是一種蜂蜜釀成的酒。在蜂蜜中加水稀釋,經過發酵生成酒精而制成。© yomeishu.co.jp
很多人在早起後都有空腹喝一杯蜂蜜水的習慣,認為這樣可以加速腸胃運動,養生保健。殊不知空腹喝蜂蜜水的效用甚至不如喝白開水。蜂蜜水的糖會增加胃酸分泌,長期以往,對於胃粘膜有損傷,對於本身就有腸胃疾病的人來說,甚至還會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風險。
至於潤腸通便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些人果糖不耐受造成的。往往在大量飲用蜂蜜後,腸內滲透壓增加,容易出現拉肚子的情況。同時因為吸收不完全,有一部分果糖會轉化為有機酸,進而刺激腸道蠕動,本質上與乳糖不耐受的人喝牛奶同理。
對於喉嚨發炎,蜂蜜確實可以通過抑制「變異鏈球菌」來緩解嗓子腫痛的情況,但就此來誇大其抗炎效果,卻很難通過日常的食用量來實現。還有這幾年大火的麥盧卡蜂蜜(Manuka),因為有「治胃病」的說法,價格能賣到普通蜂蜜的幾倍以上,可惜的是,用麥盧卡蜂蜜根除螺旋杆菌的實驗並未觀察到顯著效果,更多的反而是過度營銷下的消費陷阱。
蜂王漿是工蜂口器中的分泌物,質地濃稠顏色乳白偏黃。在自然界中,工蜂會把王漿分泌在王台裏,用於培養蜂王。人工養殖時,養蜂人會仿造許多假王台,將雌性幼蟲從工蜂房內移入假王台並放入蜂箱,讓工蜂朝裏面分泌王漿。© bees4life.org
同為蜂產品的蜂王漿也備受消費者關注,如果說蜂蜜是「萬金油」,那麽蜂王漿在過度包裝之下,幾乎快要成為包治百病的神藥。蜂王漿完全是蜜蜂的分泌物,這種乳白色至淡黃色的濃稠液體由工蜂口器中的腺體分泌,原本的作用是用於飼喂蜂王和蜂幼蟲。
目前國內外確實已有不少研究證實蜂王漿在抑菌、抗氧化、調節心血管系統,以及提高免疫力方面的作用,但這並不意味它可以作為藥品,也不能保證療效。由於蜂王漿不易保存且售價較高,市場上變質與摻假的情況常有發生,購買時需慎之又慎。
蜂蜜也好、蜂王漿也罷,它們本不是我們膳食結構的重點,其中含有的營養物質也可以通過攝取其他食材來實現。作為消費者,可以用之調味,卻不必一定要將蜂蜜添加進自己的生活。
中國作為當今世界第一的養蜂大國,每年蜂蜜產量約 45 萬噸,產量占世界蜂蜜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同時也是世界蜂蜜生產與消費大國。
不同蜜源的蜂蜜,在顏色、氣味、口感上存在細微差別。© Pinterest
目前市場上賣的蜂蜜品種多樣,大致可分為兩類:單花蜂蜜和百花蜂蜜。前者大都出自意大利蜜蜂(西蜂)等人工馴養的「家蜂」,養蜂人一般會放它們到特定蜜源植物附近采蜜,我們常常看到紀錄片中蜂農千裏追花,於是就有了槐花蜜、桂花蜜、紫雲英蜜等不同風味。但嚴格來說,蜜蜂不會只挑一種花采蜜,一般來說單一花源占比在 80% 左右就可以稱為單花蜂蜜。
百花蜜則來源於多種蜜源植物的混合蜂蜜,多由分布在我國的本土蜂種「中華蜜蜂」釀造。中蜂通常飼養在山林裏的固定蜂場,蜜源植物基本由本地鄉土植物組成,加之中蜂的蜂蜜產量較西蜂低,中蜂生產的百花蜂蜜往往比單花蜂蜜具有更高的市場價格。蜂產品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蜂產品生產不僅依賴當地的氣候、植被條件,也取決於農戶的養殖習慣。
我國蜂群主要分布在華中、華南和西南地區,生產相對集中,浙江、河南和四川是中國蜂蜜主產區。和西方相比,這裏的蜂蜜生產以個人及家庭為主,養蜂規模小,生產標準化程度低,全國人均飼養蜜蜂不足 30 群,產品質量不一。
The Hive 是模擬蜂巢的裝置藝術 ,由英國藝術家 Wolfgang Buttress 設計。它獨特的網狀框架由 170,000 個鋁制部件和 1,000 個 LED 燈構成,是對英國蜜蜂的視覺致敬。© kew.org
為了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我國市場目前以「濃縮蜜」為主。所謂濃縮蜜,也是真正的蜂蜜,只是濃縮過程會有一定程度的營養和風味損失。與在蜂巢中自然封存成熟的成熟蜂蜜相比,沒有經過充分釀造就被提前取出的蜂蜜被稱為「水蜜」,由於水蜜的含水量高,無法通過國家標準,商家通常會進行人工加熱加速水分蒸發,然後再灌裝銷售,這目前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的本土蜂蜜市場。
與此同時,由於我國蜂產品相關法律法規、現有的蜂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不盡完善,蜂產品生產加工監管體系缺失,降低了蜂蜜產品準入門檻,蜂蜜質量下降。市場上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現象頻發。每隔一段時間,新聞裏就會出現某廠商用白砂糖、麥芽糖等工業原料人工調配的「假蜂蜜」,為消費者的辨析增加了難度。
除此之外,頻繁的人類活動,也如蝴蝶效應一般影響著蜂蜜的質量。2010 年,產自紐約布魯克林地區的一批蜂蜜呈現出不正常的亮紅色,經過調查發現,原來蜂群沒有采集花蜜,而是從馬拉斯奇諾櫻桃罐頭(Maraschino Cherry)加工廠,選擇了食用色素誘惑紅的糖漿。同樣的例子還發生在 2012 年的法國,一些蜜蜂采集了 M&M 巧克力豆糖漿,從而制造出藍綠色的蜂蜜。
日本的蜂蜜黃油。© 1183.co.jp
幾年前,市場上還曾流行過一段時間的野蜂蜜,即野生蜜蜂采食野花後生產出的蜂蜜,追尋各種「有機」「純天然」的消費者,對野蜂蜜也是青睞有佳,殊不知因為野蜂蜜花源的不確定性極強,其中難免會摻入一些能使人過敏中毒、甚至被農藥汙染過的野花,不幸購入,得不償失。
今天,被視為「純天然食品」的蜂蜜,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所謂崇尚自然的理念是否依舊自然,確實值得商榷。
值得一提的是,從 2007 年開始,短短十多年的時間,全球蜜蜂數量下降了 89%,蜜蜂在全球食物供應鏈上的重要作用,除了幫助人類生產蜂蜜,還為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高營養價值農作物授粉。如果沒有它們,一些堅果和豆類將永遠消失,連再常見不過的蘋果、西蘭花、黃瓜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當蜜蜂從地球上消失的時候,人類將只剩下 4 年的存活時間」,這雖然是一句有些誇張的科學預言,但當我們拋開對蜂蜜的非理性贊譽,再回頭去看人類與蜜蜂的關系,反而會對「自然」本身多了幾分審視。
參考資料:
《Widespread Exploitation of the Honeybee by Early Neolithic Farmers》,Mélanie Roffet-Salque.
《我國蜂蜜生產與市場的競爭優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我國蜂蜜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中國農業監測預警
《先出口再進口 進口蜂蜜原料都是國內生產的?》,浙江新聞
《2021 年中國蜂蜜發展現狀及進出口狀況分析》,智研資訊
《蜂蜜不值得》,營養師顧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