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日本酱油变迁史:酱油大牛股的成长路径是怎样的?
研究消費股的人,必然要先了解日本的消費演變史。
中日消費模式,底層要素有很大相似性,文化上的共通性更無需多言,飲食習慣更有頗多相似之處。
其中,與我國飲食習慣最為相似的,是日本的醬油。
01
醬油見頂之後
日本醬油消費量,在1973年見頂,之後持續下行;中國自2015年起,醬油產量也持續下滑,二者走勢高度類似。
日本的食品飲料消費,發展方向是清淡化、健康化、便捷化。比如,日本啤酒經歷了啤酒→發泡酒→第三啤酒→無酒精啤酒4個階段,飲料也經歷了碳酸飲料→果味飲料→咖啡→茶飲料及礦泉水4個階段。
同樣,醬油等調味品,也呈現出少鹽化。
消費能力下降也是影響之一。90年代地產泡沫破裂後,家庭每月食品支出絕對額從1992年8.2萬日元,降至2000年的7.4萬日元,經濟波動導致部分可選消費減少,低價紅酒、低價啤酒、半價漢堡、低價可樂和發泡酒皆有上榜。
但是,飲食文化仍在演變,方便化、健康化、西式化趨勢不改。
02
下降原因復盤
復盤日本醬油使用量下降,有幾方面原因:
1)冰箱普及、物流發展,民眾不需要將醬油作為防腐劑。
2)飲食西化,面包、薯餅等食品替代了米飯,醬油等佐米飯進食的調味品受到影響。
3)女性外出工作增加,追求更便捷的烹飪方式,傾向於購買復合調味品。
4)肉類進口的開放,紅肉替代了一部分魚類消費,醬油作為魚片蘸食的使用場景也在縮減。
5)日本老齡化嚴重,老人追求健康,減少了重口味調味品的使用。
03
醬油消費的3個階段出路
復盤日本醬油消費史,呈現【大單品起家→品類多元化拓展→整合產業鏈形成平台型企業】三大發展階段:
早期:行業需求擴容升級,標準化造就大單品。
17世紀開始,日本人烹飪由食鹽等原始調味品向醬油快速轉化。1909年龜甲萬建立日本第一座全自動醬油釀造工廠,拉開了日本醬油工業化生產的帷幕。
1952年,龜甲萬在日本調味品市場中市占率達到14%,其中85%來自醬油業務。公司憑借大單品,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同時以產品力拉動品牌力與渠道力。
中期:居民消費升級,對調味品的需求發生改變,復合調味品興起。
1952年起,日本醬油行業增速放緩,加上西式飲食的影響,番茄醬、番茄復合醬料、燒肉醬料、復合調味醬汁等產品快速崛起,營收占比超過醬油業務。
民眾追求更便捷的烹飪方式,也傾向於購買復合調味品。
後期:多元化,並對產業鏈進行整合。
在經歷品類擴充與多業務發展後,調味品頭部公司將收購兼並範圍延伸至上下遊,對產業鏈進行整合,整合了上遊原材料成本與下遊渠道,形成平台型企業。
比如,龜甲萬在下遊開設餐廳,在上遊亦有大米種植布局,形成與公司主營產品的協同作用。
04
產品升級2條路徑
復盤龜甲萬可以發現,其產品升級路徑,分為健康化與功能化兩大主線。
健康化升級主線:
80年代初日本進入老齡化,開始減鹽運動,1980年龜甲萬率先推出低鹽醬油,此後又推出豆含量更高的丸大豆醬油、主打有機概念的特級有機醬油。
在此期間,公司醬油業務中健康醬油的占比,從1998年的34.6%,快速上升至2002年的48.4%。
2010年,鮮榨系列醬油推出,系列營收2011-2015年CAGR高達68%,在公司日本市場的營收占比提升至18%,對公司核心醬油業務提供了新支撐。
功能化升級主線:
1)推出適用於西式烹飪方式的調味品;
2)加碼復合調味汁,迎合烹飪便捷化的趨勢。
相對於普通醬油,功能性醬油加入了價格較高的輔料,或者對工藝進行改進,價格可以高出普通醬油50%-200%。
由於迎合了日本飲食習慣的變化,功能性醬油價格雖高,但仍受到消費者的親睞。
數據顯示,1987-2007年,日本家庭的醬油支出從3200日元,下降至2200日元,在調味品支出中的占比從10%下降至6%;而湯類和醬類功能性醬油的支出,從2300日元上升至3800日元,在調味品中的占比從7%上升至11%。
可見,龜甲萬通過各種升級,將醬油高端化、高附加值化,賣出了比一般醬油更高的價格。
2006-2018年,龜甲萬醬油衍生品銷售額占比從32.1%提升到42.5%,幅度達10.4PCTS。
05
增量來自國際化
為應對日本國內醬油市場萎縮,龜甲萬發力國際化戰略,其海外業務占比,從1997財年的28%,提升到2018財年的59%。
剔除2000年及2010年子公司並表及剔除並表影響,龜甲萬營收在90年代至今的絕大多數時候表現穩健。2006-2008及2014-2016財年收入快速增長,主要是受益於海外業務快速增長。
國際化及產品高端化,提高了龜甲萬的盈利能力。
2011年以前,龜甲萬凈利率大多維持在2.5%-3.5%之間,主因是,海外業務擴張及國內競爭激烈,導致費用高企。
2011年後,高端化收到成效。2012年後,利潤率較高的海外業務快速發展,亦提高公司盈利能力。二者叠加,2011-2018財年,龜甲萬凈利率從2.7%提升至5.5%。
此外,龜甲萬多元化也較為成功,如豆奶在日本國內銷量占比已達到54%,進一步增厚了公司利潤。
復盤龜甲萬來看,醬油制品內需趨穩下,龜甲萬通過業務多元化+海外擴張來驅動業績增長。
目前公司已涉足微生物醫藥、酒業、番茄及豆乳制品,海外業務占比約60%。龜甲萬估值區間從早年的15-25倍,一路提升至30-50倍。
從資金面看,外資對龜甲萬的持股比例持續上升,針對龍頭的確定性,給予更高的溢價。
07
中國醬油的出路
當前,中國的需求,也從基礎調味品轉向復合調味品,具體表現為味精(原始調味品)產量長期處於下行通道,以及醬油(基礎調味品)產量也自2015年起收縮,正在復制日本的演變路徑。
那麽,未來中國調味品,也將是復合化、健康化。
但當前的競爭格局並不大好。近年資本大量湧入調味品行業,賽道競爭顯著加劇。
同時,去年疫情使行業尾部出清,叠加大量跨賽道競品(如金龍魚、魯花)入局,形成了頭部擠壓式競爭。
在這種情況下,頭部企業均加大品牌及渠道建設投入,以搶占市場份額,但競品增加帶高了獲客成本,使得銷售費用率進一步上行,利潤端承壓。
此外,由於居民消費能力不足,商家不敢輕易提價,而上遊原材料又在漲價。
回顧中國醬油前兩次的提價,分別在2014年和2016年,當時提價具備較充分的客觀條件:渠道庫存低、終端需求好。但本次提價背景有所不同:渠道庫存高位與終端需求疲弱,增加了提價的難度。
因此,實現產品的多元化、高端化、國際化,擺脫同質化惡性競爭,才是中國醬油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