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支“共享广告”背后:究竟是新概念还是老套路?

如今,共享經濟的玩兒法越來越多,大到共享工廠、共享汽車,小到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甚至共享紙巾,總的來說共享經濟正漸漸深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隨著數字經濟的逐步發展,共享經濟正逐步成為社會高效利用資源的有力抓手,而近日有個品牌敢為人先,把火熱的“共享經濟”從衣食住行的日常領域擴展到了廣告行業,它就是中華節令美食推崇者五芳齋。

史上第一支共享廣告

27個品牌大團圓

五芳齋這次的中秋TVC包含三個短片,“比流心多一層軟糯”這句話貫穿始終,是本次中秋主打產品“四層流心糯月餅”的核心賣點。

廣告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五芳齋與慕思、特步、美即面膜3個品牌組成的3段神轉折廣告,另一部分是由26個品牌組成的口播廣告。

首先說上半部分,五芳齋找到了與合作品牌相關聯的點,巧妙地詮釋著“軟”,也讓整個廣告內容更具層次感。

在慕斯與五芳齋的合作中,兩個小朋友的夢想為探索宇宙為廣告的切入點,在充滿童真童趣的對話中,讓慕斯床墊的軟與五芳齋「四層流心糯月餅」的“軟糯”形成關聯,讓“又軟又很有層次”感的體驗走進用戶心裏,也讓慕斯與五芳齋產品的賣點凸顯。

五芳齋和特步的這支段廣告中,講述了一個懷揣夢想的「櫥窗男孩」與特步、五芳齋之間的故事。當小男孩望著仔細看著特步球鞋時候,有行動並行動了,而當他穿上特步推開了商場的門走在街上,卻被五芳齋櫥窗裏的月餅吸引。

而小男孩的夢想除了特步跑鞋,又增加了新的心願清單四層流心糯月餅。同時,特步的軟和輕盈,與五芳齋月餅形成了巧妙的關聯,也讓這兩大品牌的傳播點更為清晰明了。

而在美即面膜與五芳齋月餅的聯合短片中,內容異想天巧妙的營造出母親返老還童的錯覺,隨後鏡頭一轉呈現出女孩與媽媽的生活日常,而四層流心糯月餅也自然成為了母女生活中的“主角”。面膜與月餅成為母女共享美食溫情氛圍的重要媒介,而這樣也是品牌對“中秋”節日意義的詮釋。

3段神轉折廣告都以品牌主打「四層流心糯月餅」產品的核心賣點“軟糯”為傳播點,讓“比流心多一層軟糯”這句話貫穿整個內容的始終,讓「軟糯」走進用戶心裏,同時讓中秋的節日意義顯得更為溫馨為純粹。

“共享廣告”背後的本質

自從共享單車興起之後,各種共享經濟產物應運而生,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等等產品紛至沓來,但如今我們看到的共享廣告其實並不是新物種,其實仔細分析不難看出,共享廣告的本質是聯合廣告的一種,這種品牌之間聯名合作的形式我們可以經常在電商平台看到。五芳齋此次推出的“共享廣告”新概念本身更像一個噱頭,因為就五芳齋這個品牌來說,此前就多次發起過類似的跨界合作。

早在去年端午節,五芳齋就曾聯合鐘薛高、AKOKO、拉面說共同打造了一支以“找朋友”為主題的廣告短片,只不過那時候五芳齋還傾向於與同為食物品類的品牌合作。

而今年端午節五芳齋更加大膽,將合作對象選為了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國民手遊王者榮耀,這也向世人宣告了五芳齋百年老店年輕化的決心。從之前的種種行為來看,五芳齋此次推出“共享廣告”的行為其實早有苗頭。

當我們把“共享廣告”這層新概念外衣脫下後,以聯合廣告的視角重新審視五芳齋此次的營銷活動或許更加客觀。

作為聯合營銷五芳齋此次將27個品牌融合在一起的行為,為自己拓寬了多條流量渠道,從大眾角度來看一定是能引起討論和關注的,從#五芳齋共享中秋計劃#的微博話題熱度來看,402.3萬閱讀,1.3萬討論,較之五芳齋官博以往數據來看,絕對算是爆款,但如此大的體量也讓活動難以做到精致美。

狂歡後的思考

共享廣告如何更好

流量可以共享,但注意力難以均分。五芳齋這支廣告前半段的三個故事,雖然均時一分鐘,敘事也較為完整,但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五芳齋。

如果說大眾對前面合作的三個品牌其記憶度差強人意的話,那麽片尾PPT式展示的24個品牌,其傳播效果就有些慘不忍睹了,能否獲得關注,幾乎全看“人緣”,五芳齋拉來一眾品牌,或許只是為了制造“共享廣告”這個噱頭,亦或只是一時興起、隨便玩玩而已。

提出“共享廣告”這一概念本身,可視為本次五芳齋中秋營銷中一個討巧的“小計謀”,不管能否引發大眾關注,至少能成為二次傳播的噱頭,共享廣告或者說聯合廣告其實已經走過了很長的道路,品牌方都帶著希望能夠讓兩方合作創造出1+12的效果而來,那麽做好以下幾點至關重要。

1、慎選品牌,不管是基於產業鏈邏輯,還是受眾重合度,品牌之間盡量具有關聯性,而非越多越好。

2、協作創新,共享未必共贏。若沒有一個出彩的協作模式,共享廣告就有可能變成雜亂無章的無效廣告,或某個品牌唱獨角戲的尷尬廣告。

3、公關化操作。自媒體時代的聯合廣告,必須具有自傳播能力,必須內置足以觸動大眾神經的話題點,甚至多個。

但不管本次廣告效果如何,五芳齋的探索精神還是值得鼓勵的。勇於創新、敢於探索,儼然已成這家老字號的新標簽,這本身就是成功。

共享廣告更像是一個信號,向外界傳達著未來品牌之間將會更多合作的信息。但單純的品牌堆叠只能作為噱頭,無法長久,只有真正融合發揚自身品牌文化,創造出更多滿足消費者需要產品的品牌合作才是成功的關鍵。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