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下一个国民饮料?

來源:品飲匯觀察(ID:DrinksSHOW)

巨大的工作壓力的下,咖啡這個舶來品正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歡。

同時,遍布大街小巷的咖啡店之間大打價格戰,低至4元一杯的咖啡為更多年輕消費者提供了購買理由與機會。

咖啡似乎正在成為下一個國民飲料。

01

咖啡賽道競爭加劇

從星巴克持續加碼中國市場,到瑞幸的萬店擴張,再到庫迪開啟價格戰以及奈雪、太二、猿輔導、郵政、李寧、特步等各路玩家積極跨界布局,如今的咖啡有著讓無數資本前仆後繼的魅力。

但另一方面各種獨立咖啡店難以為繼,瘋狂閉店,整個咖啡賽道呈現出“冰火兩重天”。

盡管如此,咖啡仍是增長最快的賽道之一。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為3817億元,消費者突破3億人次。同樣來源的數據提示,中國國內咖啡市場預計將保持27.2%的增長率上升,遠高於全球2%的平均增速,預計2025年中國市場規模將達10000億元。

咖啡廳、家中、辦公室,人手一杯咖啡在中國逐漸變成日常。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除了提供便利外帶、品質穩定的國際咖啡品牌進駐,著重品飲環境和店家特色的獨立咖啡廳也逐漸展露頭角。同時,中國也開始出產高質量的本土咖啡。這項風靡全球的飲品正在趕上歷史悠久的飲茶文化,魅力不容小覷。

藍猴子咖啡創始人李加敏談到,瑞幸咖啡做了一個非常厲害的全國性咖啡普及教育,把中國咖啡產品真正帶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中國的咖啡消費增速已經連續15年全球第一,但中國的人均飲用杯數仍遠遠低於歐美,甚至不如鄰國日韓的人均飲用杯數,尤其是在三四線下沉市場,咖啡幾乎是一片藍海。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17.7萬家咖啡相關企業,2021年至今新增6.7萬家,其中2021年新注冊2.6萬家,同比增加15.9%,2022年新注冊量持續同比增加37.7%至3.6萬家,截至3月初,2023年我國新增6000家咖啡相關企業。

咖啡走進中國人生活日常,咖啡產業成了不可忽視的商機之一。

02

“洋飲料”的本土化

1989年,雀巢將速溶咖啡帶到中國,中國人喝咖啡的習慣是伴隨著雀巢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而逐漸培養起來的,星巴克則以第三空間定位+優良經營樹立管理標杆,推動咖啡文化在國內的滲透。

從速溶咖啡到連鎖咖啡館,再到精品咖啡、奶咖、果咖,中國市場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就接受了好幾輪的咖啡浪潮的沖擊。曾經被被認為是白領精英階層“專屬”的咖啡,已經遍地開花。

類似奶咖、果咖、茶咖這類本土化的創意咖啡出現更是讓品牌方與消費者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咖啡在普通消費者眼中也不再只有苦澀一種味道。

以瑞幸咖啡為例,7月瑞幸就推出了「蘭韻鐵觀音拿鐵」、「茉莉美式」、「蒸青·日向夏拿鐵」多款茶咖,將中國茶與咖啡完美融合。

不僅如此,此前瑞幸還推出了生椰拿鐵、椰雲拿鐵、青提拿鐵等多款銷量破千萬杯的爆款果咖,是將咖啡本土化玩得最成功的咖啡品牌之一。

作為咖啡的另外一個巨頭,星巴克也意識到中國消費者的口味還是偏奶、偏甜,開始做了更多的本土化嘗試,上線了多款生咖輕咖啡因飲品系列,廣受消費者好評。

即飲咖啡品牌新貴「藍猴子」7月21號推出的一款核桃拿鐵口味的咖啡飲料,不僅在口味上更適合中國消費者,在包裝上還融入了中國傳統神話人物「孫悟空」,讓中式咖啡不只是披上中國元素的大衣。

實際上,除了在口味上“本土化”以外,在原材料上更多的咖啡品牌也在本土化。以雲南為代表的本土咖啡豆已成為市場主流,無論是國際大牌雀巢、星巴克,或是瑞幸、MANNER、永璞、Seesaw、jpg.等中國新勢力都單獨推出雲南咖啡豆產品;星巴克等部分品牌更將在中國門店提供牛奶的供貨商已從雀巢換成了蒙牛。

本土化幾乎成為了每一個咖啡品牌的必修課。但在本土化的背後,轟轟烈烈的價格大戰,才是咖啡走出寫字樓,走到“菜市場”的關鍵。

03

咖啡價格戰愈演愈烈

蜜雪冰城旗下的「幸運咖」9.9元兩杯、挪瓦咖啡推出的7.9元周年活動、庫迪咖啡最低8.8一杯、更有社區咖啡店賣出了4元一杯現磨咖啡的超低價……

如果說本土化讓消費者愛上了咖啡,那麽低價則讓更多的消費者買得起咖啡。

在這場價格戰中,下場的玩家只增不減,一些區域性連鎖品牌也加入了9.9元戰局。COCO都可宣布,全國有咖啡的門店中現磨美式售價降至3.9元,生椰拿鐵售價降至8.9 元,最高降幅接近70%;奈雪的茶也在抖音團購放出9.9元咖啡四選一兌換券,開始讓利補貼;在南通,一家名為“9.9 coffee house”的品牌成立,全店咖啡5.9元-14.9元不等,目前在南通本地開放了合作聯營模式,已有5家直營店鋪。

歐界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朱立斌老師說道,如今的咖啡品牌想要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在產品上要做到兩個“極致”——極致的性價比或極致的品質,用相對優質的品質做到平民的價格或者用高品質的產品質量去吸引消費者。

當咖啡從一種情景式消費變為一種日常消費,消費人群和場景都將大大擴展,品牌想要從賽道中脫穎而出,需要“解鎖”更多新玩法。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