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巴狗」方阿建:极致性价比是大众方便速食的最优解
文:杨雪
来源:光明公司(ID: Suchbright)
随着近年来宅经济和懒经济的兴起,速食行业出现了许多新玩家,相关产品受到了新一代消费者的欢迎。
前不久,方便食品品牌巴沟宣布完成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由安普资本领投,明灿创投、花生日记等老股东跟投,每日资本担任长期独家财务顾问。
巴狗的“巴”取自巴蜀,代表麻辣鲜香;而“狗”代表灵敏的嗅觉、忠诚和可靠,寓意“作为好朋友,寻找有中国特色的美食”。巴沟希望做一个有地方特色的搬运工,把中国式的面制品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传播出去。
公开资料显示,巴沟自2019年成立以来,一直以线下渠道为主要销售阵地,根据具体渠道的特点开发相应的产品。现拥有柳州螺蛳粉、南京鸭血粉丝、酸辣粉、砂锅脆面等多种爆款产品。有袋装(轻煮)、桶装(即食消费)、零食杯(零食摊)三类产品,可以适应不同的渠道和消费场景。
近日,《光明公司》采访了每日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行健和巴沟创始人兼CEO方阿健,他们阐述了速食产品的玩法以及对行业的看法。
作为巴沟的长期专属理财顾问,刘行健表示,每日资本高度看好消费下降时代的速食长期竞争机会,行业市场空足够大且不断更新迭代。我相信我们能在大市场、大品类、大人群中产生一些大玩家,在这个行业深耕十年也是值得的。
巴沟通过做高性价比、质价比的产品切入行业,不断提升对上下游供应链的控制和整合能力,不断开发更多爆款产品。在当前消费投资赛道尚未恢复的当下,此轮融资可以充分体现双方风险投资人对巴沟的信心,新一轮融资也在稳步推进中。
"我们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效率。在产品差距难以拉大的情况下,核心是各方面的效率比拼,比如营销和人的效率,”方阿健强调。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建立配菜基地,开发更多面食产品,以便未来在产品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好吃、便宜、方便是方便快餐的精髓。虽然消费市场逐渐复苏,但是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敏感,更加注重性价比。巴沟作为一般商品和日常必需品,只有把快餐产品做得更好,把价格定得更优惠,才能普及到更广阔的市场。团队将继续把产品的性价比放在首位,务实选择刚需品类,考虑渠道匹配,专注精细化运营。
以下为采访文字(有删节):
问:光明公司
方:方阿健,巴沟创始人兼CEO
刘:每日资本创始合伙人
01
创造更好、更划算、更方便的产品
问:巴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刘:第一点是产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不断迭代开发符合新兴人群和消费场景需求的产品。第二点是渠道效率的持续优化。根据我们的调研反馈,巴沟目前整个线下渠道的铺设、营销、预估利润都是行业内数一数二的,比如线下渠道的PSD明显高于同行。第三点是深入供应链,不仅是到代工厂,还要从上游拆解,优化成本。
针对已经被需求验证的地方特产,巴沟把它们拿到生产中心进行测试,从而开发出真正具有国民爆款产品属性的快餐产品,突出差异化,冲击更大的市场,包括原贝花粉、砂锅脆面等。该团队有非常强的产品驱动力,尝试新的产品线,以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公司具备大规模快速扩张的能力和建立长期品牌竞争壁垒的潜力。
问:巴沟目前在售的SKU有多少,选择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方:我们前前后后推出了100多种产品,寻找和开发具有中国口味和地方特色的面食,主要有30多种在售。俗话说“南粉北粉”,北方人多吃面,南方人多吃粉。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我们相信,这款经过时间和用户验证的产品,是可以推广到更大范围的。在挑选产品时,几乎列出了中国所有的零食品类。能不能做出产品主要看三点。一是在全国是否有足够多的门店,比如桂林米粉,全国各地都有门店;二是分析只在小范围流行的原因,是产品质量不够还是渠道太少;第三是产业化效果,最终产品是否能满足我们对产品质量和定价的要求。
当然,这只是做产品的逻辑,不是市场买的逻辑。生产出来之后,还是要放到市场上,让消费者用脚投票,通过市场数据反馈做证据。我们的产品矩阵仍在扩大。
问:目前最畅销的产品有哪些?
方:有五款比较突出:螺蛳粉、花粉、武汉热干面、解馋杯系列、砂锅脆面。
第一个是螺蛳粉。主要是性价比高,7块钱一袋,食材丰富,今年年初在深圳开了第一家螺蛳粉店。
第二个是花甲粉。不同于其他品牌用方便面做粉带花壳味,我们认为壳花壳是灵魂,让工厂把活壳花壳煮出来。这样汤就会很鲜,很有差异化,也加强了产品的价值感。
第三段是热干面。自身品类的市场容量非常大。我们线上9.9元包邮三包,推出“家庭装”产品,满足社区店线下备货需求,三五包一起卖。
第四款是针对便利店渠道推出的“解馋杯”,标有“味道”。主要用在不想吃太多的场景,比如宵夜或者嘴馋。是分量小,口感好的零食需求。口号是“不饿就是贪”。
全国连锁加盟店
第五段是砂锅脆面。砂锅是河南省的地方特色,现在酥肉的供应链已经非常成熟,遍布全国各大餐饮门店。我们联合起来打造了这样一个产品,分量十足,主要在学校,工厂等渠道。
问:巴沟是从面制品起家的。他今年为什么把重点放在面食产品上?
方:我们公司在南方,离粉供应链比较近。第一款产品,第一家线下店都是螺蛳粉,有利于新品牌快速打开市场,减少试错成本。
这几年来,中国能做的粉我们都做了,今年也没有特别大的动作。我觉得现在螺蛳粉是比较好的机会。自身市场空,品牌水平参差不齐,可以慢慢培养自己的用户群。
在开拓其他产品品类时,我们的原料基地和自投供应链工厂也借鉴了螺蛳粉的相关优势。去年开始进入面食产品。一方面,我认可了它更大的用户群;另一方面,我觉得更饱了。
就性价比而言,我们卖一袋螺蛳粉7块钱,消费者去店里10块钱,不会认为便宜。砂锅面在三四线城市的店里能卖到18元,我们只卖7元,差距就出来了。今年将继续优化砂锅面系列,开发芝麻酱、酸辣酱、肥汁等不同口味。我们也在考虑引入有肉有蛋的食材来丰富,继续提高性价比。
问:今年会有哪些新频率?
方:从今年开始,我们的世界新步伐将明显低于往年。成立之初更多的是探索方向,包括产品、渠道、供应链的迭代。
随着基础模式逐渐出来,如何挑选产品,研发产品,如何优化供应链,如何与渠道合作,团队规模更大,协调要求更高,创新会更加谨慎,不是说效率会变慢。
还有一点,现在回头看,有些产品当时其实做得不错,只是缺乏耐心,没有等到拐点出现。产品从生产到到达消费者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刚开始在市场上跑的时候,都是在尝试和体验。但是,我们只是希望快速找到一个爆款产品,从渠道和市场上获得红利,或者顺应大势,想在今年强化自己的产品逻辑。
02
线下的商业模式更稳定
问:如何实现渠道铺设的高适应性?
刘:我们整个渠道的铺设是根据用户人群和产品结构来调整的,渠道的优化是市场层面做出的反馈。为了达到更好的销售效果,会根据渠道的特点匹配不同的产品形态。
方:去年线上渠道占比将近30%。随着线下渠道的不断增加,现在线上渠道只占20%。线下更注重工厂、校园的具体渠道和三四线、县镇的下沉渠道。
这两年很多创业者都生活在北上广深或者杭州成都,就像我们在深圳一样。但是一二线城市并不能代表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做消费品,一定要去最日常的消费场景。比如学校分为初中、中专、职高、本科。当地人如何决策买东西,需要很长时间的操作。
左图:尚超货架,右图:学生在选购巴沟产品。
问:线下渠道和数据主要有哪些?
当事人:线下指标去年还在卖,做了很多CBS便利店,KA频道,但是效率不高。现在主要看退货率,针对工厂、校园、加油站等特定渠道的活跃客户,平均两周到一个月会退一次单。
CBS便利店是场景错配,KA渠道是自身效率问题,不是我们产品问题。便利店现在越来越熟,重头戏是饮料,一排排放在冰柜里。这个场景决定了它的营销会很好。我们测试了一年多,销量在0.4左右,对快餐行业来说不错,但还是达不到要求,不打算再进一步。
而且消费者去KA渠道的很多场景也被瓜分了,比如选择丁咚送餐到家,选择拼多多、Tik Tok下单水果,在社区购买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去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的越来越少。没有价格优势,不贴近消费者家,KA对消费者的价值感在降低,自身流量快速下滑,单品销售业绩自然不会好。
这些渠道作为前端,营销效率低,后端不会有很高的资金效率。消费品的本质是一个大金融模型,要注重各个环节的资金流动效率。这也是很多消费品更喜欢线上的原因,线上相对比线下流通效率更高。
问:线上渠道怎么了?
方:短期内主要是线上,20天还一次钱,很快就能看到钱。但长期来看,线上流量越来越贵,成本总是在变,无法控制。当你用稳定的产品和毛利去对抗一个不稳定的成本,打法就没办法固定,销量就容易不稳定。
线下的优势是成本结构、毛利空和定价逻辑相对稳定,渠道货架成本也相对稳定。我们只需要深入研究流通效率,是半年一次,三个月一次,还是十天一次。研究清楚之后,销量也是可以预测的,然后我们再选择合适的渠道。
巴沟的快餐产品是一般商品和日用品。只有把产品做得更好,把价格定得更优惠,才能传播到更广阔的市场。所以我们选择降低线上营销的成本,转而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深耕线下,对消费品品牌有天然的保护作用。
[S2/]03
关注大市场、大品类、大人群最广泛的需求
问:近年来方便食品行业兴起的明显原因是什么?
刘:我们每天都在关注消费项目。2021年市场最火,现在慢慢回归。平台、流量、资本红利都过去了。此时,我们认为消费品仍有很大的增长机会。一方面,与日本、美国相比,处于同一个国家周期,诞生了大量的国际消费品牌。另一方面,红利越稀缺,越应该关注大市场、大品类、大人群最广泛的需求,让消费品品牌度过寒冬。
目前最有效的玩法就是“性价比”。比如某零食集合店的“零食忙”,靠硬折扣在行业寒冬中逆势快速增长。再看速食,你可能只看到行业竞争激烈的表象,其实很多新的变化并没有被注意到。新玩家,比如掌柜杨,只做一个校园线下渠道,一年就能产生10亿+的销售额和1亿+的净利润。
方便快餐第一,整体市场容量足够大,发展多年,大玩家很多;二是做一个低频的单品,也可以吃很多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第三,口味多样化,大家对品鉴新品的需求依然强烈,需要切换品种;第四,消费的人群和场景不断变化,客户群年轻化、下沉,除了主食的饱腹感,还有很多需求机会;第五,新玩家不断涌现,在细分的场景、渠道、产品上快速增长到10亿+。
在这么大的品类中,新兴品牌只要做出任何优于行业内其他玩家的举措,想办法突破,生产出市场认可的产品,就有可能经受住周期和市场的下行压力,成长为一个数十亿级别的大玩家。这就是大品类的优势。
方:在我看来,一个消费品公司,最后一定是花了足够的时间去沉淀自己的产品。不像我们以前做互联网创业,短时间内找到一个产品功能就能突然爆发。互联网思维就是只要长板足够长,就可以容错,然后用速度去打击一切不合理的地方。但消费品不是这个逻辑,而是着眼于长远主义,基本功和品牌势能不能快速拥有。快餐产品永远围绕三点:好吃、方便、便宜。
行业新玩家密切关注终端的消费需求,不断推出吃起来更方便、品类更丰富、性价比更高的快餐新品。需求侧的升级正在倒逼生产侧的不断创新。像这几年螺蛳粉的爆款,吸引了很多玩家跟进,跑了上千家企业。但是市场份额还是比较分散,头部品牌的营收差距较小,绝对领先的品牌还没有出现,还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方便快餐主要是面粉,主要是满足渴求感和陌生感的消费驱动。该剧的定位很像休闲食品,本质是做还原餐饮的零售产品。我们的项目本身就是做零售餐饮的,希望通过研发,生产出人们喜欢的、买得起的、口味普遍的、价格合理的中式快餐产品。
随着国内快餐消费市场的逐渐成熟,消费者对快餐的消费习惯已经形成,包括品牌意识、产品功能意识、价格意识等。快餐品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特色定位,在未来的消费市场会越走越窄。
问:本轮投资合作的重点是什么?
刘:这一轮合作的投资方有更多的产业资源,这也是我们开这一轮融资时定下的大方向,一拍即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产业链相关机构和资源方的合作,把这个行业越做越深。
比如安普资本,深耕行业,和产业交流打交道非常密切的机构。明灿风险投资和花生日记也跟了两轮产业投资者。巴沟将继续在核心原材料上投入供应链的建设,包括工厂的产能和当地的政策优惠,股东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问:你对目前的消费市场有什么见解?[/s2/]
刘:整个消费市场将加速两极分化。奢侈品迅速崛起,如LV近期营收和利润大幅增长。我们认为,近年来经济受影响最大的可能还是“中产阶级”,他们的需求在迅速萎缩,消费能力在下降。
要么为了高溢价的奢侈品往上走,要么为了极致的性价比往下走。我们认为这两个是针对目前市场情况的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