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QQneinei好喝到咩噗茶”,比叫“奶茶”更好喝吗?
正文:香草
来源:吃货研究所(ID: food _ lab)
你有沒有發現,甭管是點外賣還是下館子,那些菜名不知不覺間都越來越長了?
肉粽
我們統計了一下,在外賣軟件上排名靠前的某網紅面店,單品名字平均8個字,最高長度可以達到10個字;某單價較高的熱門奶茶店,銷量前五名的單品名字長度均在7個字以上,最多有17個字。
甚至還出現了這種名字和原材料表一樣長的邪道|翻翻
除了傳統菜名裏經常有的產地、原材料、做法之外,這些長名字裏還經常出現叠字、誇張的形容詞、意味不明的生僻字,不僅記不住,還一口氣念不出來,令人在點餐時一籌莫展。
不是奶茶,是“QQㄋㄟㄋㄟ好喝到咩噗茶”哦~
01
想提價?先把名字搞長點
那么为什么菜名越来越长呢?这背后,真的有很严肃的语言学原理。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名字越长,单品价格越高。
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计算机语言学教授丹·朱拉夫斯基(Dan Jurafsky)在2014年出版的《食物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Food)中写道,他和同事们从6500份菜单中收集了65万个菜名,并对菜名的长度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后来发现菜名里有奇怪又长的字。
在高档餐厅,无咖啡因咖啡可能会被称为无咖啡因夏季浓缩咖啡(),而廉价餐厅会直接称之为无咖啡因咖啡或脱咖啡因咖啡()。高档餐厅会把主菜上的菜叫做“配菜”,而便宜的餐厅会把它叫做“配菜”。
统计结果显示菜名的平均字数每增加一个字母,菜价就会增加18美分(差不多一美元)。所以奶茶的名字里如果有“白宇普洱”或者“黄金桂”这样又长又难的名字,价格大概也不会低。
在美國定位為大眾咖啡品牌的星巴克,使用的是便宜叫法“脫因”(Decaf)|星巴克
這個規律明顯也適用於國內餐飲業。把奶蓋拓展成“淡奶油打發的海鹽芝士”,椰漿改寫成“生打椰椰”,產品的定位一下就提高了一個層次,價格自然也就賣上去了。
02
這名字,聽著就好吃!
菜品的推廣與銷售很需要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但顧客也不傻,如果產品只是名字天花亂墜但品質沒有改變的話,下次就不會再買賬了。但研究發現,一個好名字真的能讓菜變得“更好吃”,這種文字影響了腦子、不同感官間強烈聯系相互影響的情況,在語言學上叫“聯覺”。
文字是有“性格”的。如果我告訴你火星人把下圖中的一個形狀叫作bouba,而另一個叫作kiki,你會覺得哪個是哪個呢?
這個測試來自於德國心理學家沃爾夫岡·科勒(Wolfgang Köhler)的實驗。他發現,無論被試者說的是哪個語言,從瑞典人到斯瓦西裏人、再到遙遠的納米比亞北部的遊牧民族,甚至是2歲半蹣跚學步的小娃娃,結果都驚人地相似:大家會覺得左邊的叫kiki,右邊的叫bouba。
再做一個實驗:你覺得叫maluma和takete的味道哪個聽起來更甜?
這個來自牛津大學心理學家查爾斯·斯賓塞(Charles Spence)的實驗中,吃了牛奶巧克力(偏甜)的被試者說味道更像“maluma”;而吃了黑巧克力(偏苦)的則覺得味道更“takete”。
你沒猜錯,左邊的這個圖案是takete,右邊是maluma|Research Gate
研究者們認為,聯覺與發音的連續性與光滑度有關。像m,l,和r這類從頭到尾發音一致的連續音,在聽覺上能表現出光滑的特性,更容易讓人聯想到光滑的圖像。相反,刺耳的聲音戛然而止,比如t和k,則更符合尖銳的形狀。這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任韶堂教授在研究食物語言時提出的聯覺假說(Synesthetic Hypothesis),即聽覺所體會到的光滑度似乎會影響視覺和味覺。
maluma和takete的發音波狀圖,左邊更光滑、右邊更尖銳|《食物語言學》
強調味道和口感的餐飲業正需要聯覺來刺激消費。檸檬茶聽起來不夠新鮮?那就加上“手打”。還不夠多汁?那就再改成“暴打”,讓爆破音助力聯想檸檬爆汁的瞬間。同樣的,珍珠聽起來口感不好?那就加上QQ、糯唧唧、綿綿這樣的形容詞,通過更圓潤、位置更靠後的發音來讓顧客產生Q彈厚實的聯想。
03
名字也是店面氣質的一部分
如果說在菜名裏短話長說、運用聯覺,都有一定道理,那長名字裏經常出現的迷之措辭又是怎麽回事?
某外賣店,菜名帶有強烈的乙方氣質|翻翻
隨著餐飲業不斷內卷、新開的餐廳也要努力打造“品牌特色”,哪怕是類似的原料與做法,換個名字就好像換了一道菜。由於開在CBD的餐廳受眾大多是在附近上班的白領,餐廳自然想到要用職場用語來和客人“套近乎”。手撕包菜聽起來太普通?那就改成“一稿包過手撕包菜”。子姜雞聽起來沒特色?那就改成“都是辣雞子姜雞”。
這種語言文字的使用與某種風格特質綁定、並能在特定場景下被用來區分受眾的現象,在符號學上稱為語域化(enregisterment)。
B站網友留言評論奶蓋的花式叫法|@ZhaiF
語域化的包裝區分並迎合了受眾,也進一步強化了品牌的形象,變成了品牌的一部分。比如說到“霸氣”人們立馬能聯想到奈雪の茶,而芝芝莓莓等叠詞類的名字則和喜茶深度綁定。對餐飲品牌來說,這樣的命名策略能幫助他們吸引到目標消費群體,也更容易推廣新品。
在傳統的名字元素之外又加上了每家店特色的命名標記,菜名自然是短不了。
04
長名字的源頭是法餐?
現代餐廳,尤其是外賣餐廳,單品更迭速度快,也會定期推出新品,為了讓顧客快速了解餐品內容物,菜名往往需要囊括主要原材料和賣點。這種命名風格的更迭很容易讓人想到法餐的原產地標識命名系統(Appellations Culinaires)。
菜單很長很長!
這套命名體系初創於巴黎附近的舒瓦西酒莊[/s2/](Chateau de Choisy),法國路易十四皇帝在此逗留期間印刷了一些精致的菜單,留作紀念。這套華麗的菜單開啟了加注菜品產地、烹飪方法、甚至發明菜品的賓客名字的傳統,其中不少菜肴還帶有復雜的描述。
舒瓦西酒莊1747-1748年間的菜單封面|Boston Hospitality Review
上流社會的風潮很快吹向了民間,18世紀70年代大眾餐廳興起,同時,Menon: La Cuisinière Bourgeoise等烹飪書籍暢銷,進一步推廣了菜單和原產地標識菜名體系。據餐飲研究者讓·皮耶·普蘭(Jean Pierre Poulain)和艾德蒙·納寧克(Edmond Neirinck)的統計,至1883年,原產地標識的長菜名系統在西方世界逐漸超過半數、成為標配。
一份1793年的菜單,菜名就挺長的|Bibliothèque historique de la Ville de Paris
但這種命名法也不是西方獨有,在標明主要原料這一點上,中餐命名系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早至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菜肴的名稱就主要依據食物的原料和加工方法來取名。我國古代流傳下來最早的食譜 “八珍”(於周代《禮記·內則》內記載),其中就有“炮豚”、“炮羊”、“熬”、“漬”這樣有做法有食材的“正經菜”。南北朝時期,素有農業百科全書之稱的《齊民要術》則列舉了近百款菜肴的名稱,如“蒸熊”、“炙豚”、“苞肉”等,這些菜名基本都是原料加烹法的命名格式。時至今日,不少菜肴也仍延續著這種命名,家常菜中有“西紅柿炒蛋”、“擂辣椒皮蛋”,年菜中也有“紅油醬肘子”、“蔥燒海參”等。
得益於全球經濟與物流的發展,新餐飲使用的原材料也越來越多元,其中不乏蘇丹王榴蓮、日本和牛等來自全世界各地食材,和鴨屎香茶葉、油柑果這樣原本只限於某些特定區域的小眾食材,混搭之下,菜名自然就越來越長了。
參考文獻:
[1]鲁·。(2008).中国菜肴艺术名称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dbname = cmfd 2009 & amp;filename=2008181399.nh
[3]朱拉夫斯基博士(2014年)。食物的语言:语言学家阅读菜单。诺顿公司;公司。
[4]卡雷贝克,硕士(2014年)。黑麦面包和清真食品:小学教室里的食品实践登记。语言与文学。通信,34,17-34。
[5]知乎用户10igCD,《奶茶简史:中国奶茶沉浮三十年(1987-2017)》,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27085882.网站
[6]奶茶店设备策划,《现代中国奶茶店创始人:奶茶如何走出不同于茶和雪的路》“,知道网络,https://zhuanlan.zhihu.com/p/8393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