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的脂肪不是“洪水猛兽”,六大误区须避免

[S2/]本报记者罗辰鸡子的做法

近年来,我国广泛开展了以“三减三健”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减油”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但中国消费者如何看待食物中的脂肪?日前,科信食品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就此进行了专题调查,发现并总结了中国消费者对脂肪的六大误解。

误区一:加工食品富含脂肪,不健康

根据调查,近70%的受访者认为加工食品脂肪多,不健康。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罗云波说,首先,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主要取决于食物类别和加工方法,并不是所有的加工食品都是高脂肪的。其次,有些加工食品对脂肪含量也有要求,脂肪含量的高低并不是判断食品是否健康的唯一标准,而中国人摄入的脂肪主要来源于食用油。此外,必要的、适度的食品加工可以丰富食品供给,满足不同消费场景的需求。加工食品只要选择搭配合理,也可以成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误区二:人造黄油(氢化植物油)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

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关注配料表中的氢化植物油,并将其与反式脂肪酸紧密联系起来,如起酥油、植脂末等配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网上大量关于反式脂肪酸的信息,概念混乱,明显误导,导致我国消费者严重高估了反式脂肪酸的健康风险。近年来,技术创新使得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等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生产出了非氢化起酥油等替代产品。比如咖啡伴侣(植脂末)已经能够做到“0反式脂肪酸”,起酥油、人造奶油等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也比过去有了明显下降。事实上,中国人摄入的反式脂肪酸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限量,也明显低于西方人,不必过于担心。

误区三:橄榄油是最好的植物油

据调查,47%的受访者认为橄榄油是最好的植物油。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张健提醒,橄榄油的主要营养特点是油酸含量高,但油酸并不是我国居民膳食中缺乏的脂肪酸。许多植物油含有一定量的油酸。其实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橄榄油都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植物油,适量食用有益健康。

误区四:调和油不如动物油

调查显示,分别有53.12%和58.03%的受访者对动物油和植物油有正面印象,只有25.46%的受访者对调和油有正面印象。

科信食品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认为,中国很多人喜欢用肉油炒菜,而肉油的特殊香味往往是素菜的“点睛之笔”。而动物油含饱和脂肪酸较多,我国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普遍较高,所以烹饪要用植物油,少用动物油。蔬菜调和油是植物油的混合物,比动物油更适合烹饪。当然,它与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普通植物油没有本质区别。控制总量是最关键的。

误解5:脱脂牛奶比全脂牛奶更健康

根据调查,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脱脂牛奶更健康。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佳琪表示,虽然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膳食建议是喝脱脂牛奶,但这种建议与膳食结构和乳制品摄入量有关。我国膳食指南推荐普通成年人每天摄入300-500克乳及乳制品,但实际摄入量不足推荐量的1/10,仅为欧美实际平均摄入量的1/15。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首要的问题是需要增加牛奶和奶制品的摄入量,而不是考虑要不要脱脂。

乳脂可以携带脂溶性维生素,还能带来醇厚的口感,浓郁的奶香味和一定的饱腹感。对于普通人来说,脱脂牛奶并不比全脂牛奶更健康,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相应的产品。只有需要严格控制脂肪摄入或高胆固醇血症的人群,才需要酌情选择脱脂牛奶。

误区六: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要多吃

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认为坚果有益健康,应该多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刚强表示,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适量食用有益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普通成年人每天吃10克坚果,大约等于一把瓜子、一把花生或两三个核桃。但需要注意的是,坚果的脂肪含量较高,尤其是瓜子和花生,作为“戏剧零食”容易吃多了。建议大家在吃坚果的时候把握好“一把”的标准。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