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吃点儿「东莞暖食」
广东美食地图上的这个
该生火了!
冷冷冷冷冷冷。
席卷全国的寒潮终于在这两天越过南岭,让温暖和谐的广东也经历了一夜入冬的兴奋。
与长江一线城市相比,广东并没有瞬间降温到零度以下,而是可以湿冷的“魔法攻击”无情地穿透了“短袖衬衫配羽绒服”的冬季组合,让羽绒服牢牢焊接在岭南人身上。
大岭山森林公园
(图片:XylonGu/影像万)
但正是在这个冬天,在广东美食版图上存在感较弱的东莞,格外引人关注。
作为毋庸置疑的美食大省,无论是公认的“食在广州”,还是顺德、潮州两个“世界美食之都”...美食方面,广东大放异彩的地方自然太多了。相比较而言,1988年才单独成立的东莞,真的显得存在感很弱。
但广东美食家最清楚,东莞也是美食的聚集地,尤其是秋冬季节,给他们一种铺天盖地的幸福感。
一碗咸辣咸的汤圆“咸丸子”,著名的烧鹅濑户粉,肥鹅、油鸭烤得散发出油脂的香气,厚厚的羊肉、排骨排队跳进锅里;河海因为寒冷而鲜美。来自田间地头和山上的腊肉和咸菜,经过长时间的烹制,正处于最佳食用季节。
一碗咸药丸是冬天最大的幸福。
都说“食在广东”,冬天的广东,“食在东莞”也是一个道理。
就像东莞的一碗咸姜水,包容了各种食材和口味,东莞美食总能抚慰岭南人冬日里的肠胃和灵魂。
东莞美食新鲜,江海交汇于此,海鲜丰富。
东莞美食简单,东南的丘陵和珠江口一带的鱼塘、香蕉林孕育了适应天气的简单饮食哲学。
东莞美食传统,珠江口千年古城,深得广府美食精髓,食不厌精,追求自身风味。
东莞这座格外年轻的工业城市的现代美食兼具传统和未来气质,许多新的美食灵感都在这里萌发。
一碗烧鹅粉,尽显东莞美食的奢华。
趋同,包罗万象,独树一帜,兼收并蓄,这是东莞美食的气质,也是这座城市的气质。
江海之间,东莞人的季节感
按照课本上的描述,东莞的气候是“长夏无冬”,但与四季分明的北方相比,东莞人对季节同样敏感。
就拿东莞人最熟悉的水产品来说吧,因为东莞地处珠江口,河流源源不断的带来养分。同时,咸淡水交界处的水域,使得水产品特别鲜美。
虾肉结实,不需要复杂的烹饪就足够美味。
例如,通常在沿海地区建造的虾池中养殖新鲜甜虾。小对虾在盐水和淡水的交替中锻炼出紧实的肉质。再比如著名的珠江口青蟹,生活在咸淡水交汇处。既有海蟹的浓郁,又有淡水蟹的鲜嫩,还被东莞人琢磨出了不同的吃法。
冬春季节的青蟹,刚刚性成熟但还未交配,称为幼蟹。这个时候蟹肉比较软,蟹黄也比较淡,比较甜。在东莞美食家眼中,这只幼蟹的味道远胜于著名的大闸蟹。
甜蟹宝宝属于冬天,黄油蟹是夏天的顶级奢侈品。
(来源:迅维东莞)
夏秋季是整个南方吃螃蟹的旺季,东莞也不例外。此时青蟹已经完全成熟,橘黄色的蟹膏凝结成物质,香气四溢。即使是不常吃螃蟹的人,一口就能尝到它的美味。
说起东莞蟹,很多美食家都痴迷于一种“黄油蟹”。顾名思义,每年夏季最热的季节,恰逢青蟹产卵。盛夏的高温使部分母蟹的卵膜破裂,金黄色的油渗透到整个蟹体内,呈现出金黄色。这种奇妙的变化使得蟹膏的香味完全渗透到蟹肉中,口感极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时令美食。
河水日夜奔流,波涛日夜起伏,但东莞人在与河海打交道的过程中,恰恰把握住了季节的交替和食物的变化,这一点从一只小小的青蟹就能看出来。
东莞很多人都有水乡的记忆。三十年前,道滘永庆村还是八面村。
(图:CC同学/图片万)
如果你从空的高度俯瞰东莞,你会发现那是一片流水塑造的土地:
西北的珠江水向东南奔流入海,给长江沿岸的城镇带来了便利,也造就了珠江口美味的鱼类生产。由东向西流淌的东江,带着粤东群山的野性,在东莞分支成无数支流,河水汇入狮子洋,留下无数的稻田、芭蕉林、江渔村;从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东莞虎门镇向南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南海。
东莞冬天的粥也是不可抗拒的。
(摄影:何忠杰/影像万)
江海合流,让鱼、蟹、虾成了东莞人餐桌上的常客。在吃海鲜这件事上,东莞人并不像一些沿江沿海城市那样只是追求原汁原味。饼、丸、粥是最常见的二次加工方式,具有广府菜的精致与朴实。
几乎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的特色河鲜和海鲜,在季节的变化中保持着风味:
虎门人把肥瘦肉和奶油蟹一起调味蒸熟,再加上薄荷叶的清香,解闷,就成了著名的虎门蟹饼;高埗人从鱼塘里捞出新鲜的鲥鱼,耐心地拍打,做成鲜沙鱼丸。每次打他们,在入口咬牙切齿的一瞬间都得到了回应。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一只小螃蟹,它甚至被做成粥和酱,融入日常膳食。
蟹饼的优点不是新鲜,而是肥美诱人。
东莞的“乡村游戏”和“家乡味道”
在粤菜的殿堂里,东莞不像广州、顺德,但作为一个江海交汇、山川平原交汇、乡村与城市交汇、传统与现代交汇的地方,东莞的饮食自然有着“融合”的特点。
这个特质的底色首先是局部的。
比如东莞最著名的土特产香蕉、荔枝,在广州、深圳的闹市可能会成为一大奇观,但在东莞,写字楼旁的城中村、城中村旁的农田、田边的果树,都是常见的景象。
麻涌香蕉颜色丰富,果香诱人。
麻涌种植香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年前。这里河网纵横,高温多雨,地势平坦。特别是盛产特产和优质香蕉。《东关县志》中有“麻涌一带香蕉多”的记载。围绕小香蕉,当地人也发展出了不同的吃法,用香蕉酿酒,也用香蕉做菜,比如香蕉炖蜻蜓、香蕉粥、芭蕉龙骨汤、香蕉芽煎蛋、香蕉炖米鸭等...光是看着就能感受到特别的味道。
东莞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荔枝,最著名的是肉桂和糯米糊。前者鲜润,有淡淡的桂花香,后者香甜,都是荔枝中的极品。2017年,“东莞荔枝”正式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在乡土气息之上,孕育了东莞饮食的家常风味。
荔枝和肉的结合,荔枝柴烧鹅当然是最好的模式!
以烧鹅濑户为例,堪称东莞美食的招牌,其中以厚街镇最为著名。濑户粉是将米糊加入热水蒸熟后制成的一种长粉丝。厚街是濑户粉传说中的起源地之一。所谓“金鹅银濑”,刚出炉的烧鹅皮脆肉汁多,是濑户粉的绝配。
东莞人特别讲究烧鹅。不仅选鹅精挑细选,所谓“美鹅不怕烧荔枝柴”,选柴也是有道理的。荔枝柴经过自然发酵,自带荔枝香味,作为柴火具有少烟多火的特点,可以保证烤鹅的品质。
美鹅不怕烧荔枝柴!
这种家常味道也渗透在东莞人做的美食细节中。
在雨水稀少的季节,东莞人把长长的冬瓜条摊开晒干,做成冬瓜干,是煲汤、炖菜的重要食材。类似的做法也被用在耙齿萝卜上。在阴干的过程中,萝卜条的水分流失,同时其中所含的糖分、纤维等风味物质相互作用,孕育出新的更丰富的口感。这种被称为“阴菜”的萝卜干,也被用在牛肉汤、带阴菜的排骨等菜肴中。
平凡而温暖,来自土地,尊重季节。哪怕只是从菜名就能感受到东莞的家常味道:大朗橄榄酱炒饭、樟木头客家盐焗鸡、厚街香肠、白沙油鸭、余家粽子、老儿水...
洪宏星
白沙油的鸭子,风干后更丰满,更有地方特色。
相比于食材的精挑细选和烹饪方法的缜密考量,东莞人对美食现场似乎没那么挑剔。
与富丽堂皇的茶馆相比,东莞的食品店总是隐藏在乡镇的大街小巷。开的店,塑料桌椅,普通餐具有什么关系?最重要的是食物的味道好。
这里有粤菜特有的美味,但我们不期待过分的美味。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东莞的早茶无非是虾饺、凤爪、烧烧等常见的菜品,却鲜有让人“不敢点”的奢侈品,价格低至几元,让人放心点。如果你只是吃了一顿早餐,那么一碗肠粉,几块钱的一头猪,就足以开始一天的放松。
早茶不仅是东莞人的早餐,更是一种吃的感觉。
(来源:超级干饭网)
街头巷尾之间,四季家常菜,东莞的乡村野味和家常菜味道返璞归真,可能更接近粤菜追求食物正宗味道的本质。凉粉草
“新粤菜”可能在这里诞生。
中国咖啡店最多的城市在哪里?
北上广深肯定少不了,但又有多少人能料到东莞也在其中。
根据去年的统计,在中国咖啡店排名中,东莞排在广州、深圳、成都、杭州、苏州之后,以3000多家进入中国十大咖啡城榜单。
24小时灯火通明,到处都是咖啡馆的东莞,真让人怀疑这里的人是不是不睡觉。
(摄影:洪/涂冲)
从古村落的新中式咖啡馆到楼顶的汽车咖啡馆,从繁华的城市到城市深处的村落再到宁静的乡村,咖啡馆在东莞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口味新颖,体验感十足。从喝茶到喝咖啡,不断有新的口味加入这个城市的底层味道。
咖啡作为东莞风味中的新元素,体现了这座城市的饮食理念:传承而不保守,创新而坚持,与其古老而年轻的气质不谋而合。
1988年以前,东莞是珠江口的一个县城,这使它成为一个只有乡镇没有县的特别行政区。
年轻的东莞,在高楼大厦的脚下,沉淀着农业和工业变迁的城市记忆。
短短30多年,这个植根于农业的县城,迅速成长为珠江口东岸重要的工业城市。成千上万的外地人涌入东莞工厂打工、创业、扎根,城市常住人口也突破千万。这种深刻而剧烈的变化也渗透到了东莞的饮食变化中。
咖啡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案例。如果我们拓宽视野,可以看到整个东莞已经成为粤菜创新的沃土。外来人口占70%的东莞,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为本土粤菜的发展注入新的想象空间。
把市花玉兰做成Q弹颗粒,装点精致的木丝,在东莞并不少见。
(来源:迅维东莞)
传统的东莞香肠,浑圆厚实,是制作煲仔饭的佳品。将香肠切片,配上樱桃番茄和鹅肝,就成了中西合璧的阿木思。鸡汤冻成鱼胶,外层包裹红色锅巴。明明是香脆可口的肉菜,形状却像一颗饱满的荔枝。东莞传统的炖鱼引入了贵州酸汤元素,一点点的改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味。
龙舟饭是广东人在端午节和赛龙舟时的盛宴。东莞的龙舟饭特别注重食材的丰富,虾、鱼丸、烧鹅、香菇。各种美味混合在饭里搅拌均匀,一口龙舟饭,满满的美味满足感。因为东莞人太爱吃龙船饭了,这种时令食品就成了日常的美味,随时都可以吃。这两年,东莞人参照龙舟饭的做法,做起了“龙舟粉”。把米饭变成爽滑的米线,是另一种碳水化合物的快乐。
龙船粉,龙船饭,米粉爱好者欣喜若狂!
东莞人爱吃,懂吃,也比较擅长吃。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东莞人对食物制定了标准,比如一碗烧鹅粉作为城市的招牌,东莞人专门制定了一份《东莞烧鹅粉烹饪工艺规范》;东莞人也在寻找美食的新可能。“粤菜大师”项目落地东莞的这些年,涌现出了无数创意十足的“东莞美食”,这不仅仅是官方的力推,更是无数东莞人和茶馆酒楼的自发创新。
城市发展的励志历史,让淳朴的农家美食和外来的城市美食在东莞共存。夹在广州和深圳之间,东莞二代很容易感受到时代的风,把咖啡等新的味觉体验带回家乡,丰富了东莞饮食的内涵。
因为外贸发达,东莞是珠三角洋菜最多的城市之一。像很多人感觉的那样,不出东莞就能品尝到地道的东南亚风情...自制皇冠
腐乳中蕴含的客家风味也是东莞饮食的元素之一。
山海交融,江河汇流,成就了东莞美食的滋润和多元,而当城市进入新的时期,东莞继续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粤菜的正宗,农家菜的质朴,水产的美味,山货的醇厚...或许我们可以更多地想象东莞新粤菜的面貌。
来源:东莞发布全面真实的风景
作者:阿曼
摄影:吴雪雯(除非另有说明)
编辑:钟欣凌
校对:李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