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营养价值高,我们吃得还不够

(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大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和消费历史,已经有5000年的种植历史。古称糯米,与米、粟、黍、麦并称五谷。可以说是随着中国文明发展的一种作物。世界各地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过来的。

大豆营养价值高,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营养丰富,食用时间长,一直是百姓餐桌上的重要一员。大豆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钾和维生素E等。其中蛋白质的含量约为22%-37%,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与动物蛋白相似,且富含谷类蛋白质所缺乏的赖氨酸,是谷类蛋白质的天然理想补充食品。此外,它还含有许多健康成分,如大豆异黄酮、植物甾醇、大豆皂甙等。大豆包括黄豆、黑豆和绿豆。豆制品通常分为非发酵豆制品(如豆腐、豆浆、豆腐干、腐竹等。)和发酵豆制品(如豆豉、豆酱、腐乳等。).

大豆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饮食中的一个重要食物类别。因其营养价值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间之肉”、“绿色之乳”,是数百种天然食品中最受推崇的品种。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豆腐、豆皮、豆浆等食物都是大豆的产物。大豆是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推荐的优质食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第五版将“多吃水果蔬菜、牛奶、全谷物和大豆”作为核心推荐标准之一。

均衡营养,增强免疫力,豆类可大有用武之地。《黄帝内经》指出,五谷要养,豆失则坏。意思是五谷杂粮很有营养,但是没有豆类会失去平衡。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基于此,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先后出台了《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营养与膳食指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点人群营养与健康指导建议》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核心是倡导居民坚持食物多样,保持膳食平衡,特别是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增强免疫力。在针对新冠肺炎患者、一线防疫工作者、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和普通人群的营养与膳食建议中,大豆和豆制品是重点推荐的食物。大豆已成为全民补充优质蛋白质、增强免疫力的绝佳食物。

从营养和保健机理来看,大豆对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良好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人体产生免疫细胞和抗体、补体等免疫分子的物质基础。其次,大豆蛋白在体内水解产生的大豆肽分子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转化,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第三,大豆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是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理调节功能,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诱导信号分子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水煮肉片具体做法

目前大豆的消费水平较低,与健康饮食的推荐还有差距。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议成人每天大豆摄入量为15-25g。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后我国居民大豆及其制品摄入量呈下降趋势,成年居民摄入量从2000年的14.5g/天下降到2018年的12.8g/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8年全球大豆平均摄入量为3.9g/天。可见,由于我国食用豆制品的历史悠久,我国居民的大豆摄入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相比,仍低于推荐下限2.2g。《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设定的豆类消费目标是13公斤/年,目前约为11.5公斤,差距1.5公斤。

改善居民膳食营养迫切需要增加大豆消费炒牛肉的做法

鉴于食物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需求,增加豆类消费以替代部分动物性食物的蛋白质供给,是解决城乡居民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双重负担的良方,也是践行大食物理念、促进食物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增加大豆消费,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大豆消费教育和引导,提高居民健康消费意识;二是加快豆制品创新,提供健康优质的豆制品;第三,积极扩大国产大豆供应,为居民消费升级提供优质原料保障。

目前,宣传种植和食用豆类的好处以及豆类在农业和粮食系统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全球共识和行动计划。2018年,第7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月10日定为“世界豆日”,这也是首个豆制品的世界级节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豆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近年来,我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号召,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提出并号召全民养成“餐中吃豆”、“早晚两杯牛奶,一杯豆浆,一杯牛奶”等健康饮食习惯,重视大豆、豆浆等豆制品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效。接下来就是引导和教育居民种豆、爱豆、吃豆。迫切需要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讲好豆子的故事,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社会氛围。

未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城乡居民营养健康素养的提高将进一步激发大豆消费潜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食品消费升级也将对优质豆制品的供给提出更大需求。预计大豆消费将稳步增长,种豆收入将稳步增加,大豆及豆制品行业前景广阔。

来源:中国农村网土豆牛腩

审计:李昕泽

协调员:王玉忠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