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馒头的味道

最近,在停顿多年后,我的妻子又做了馒头。这一次,她将南瓜煮熟,与面粉混合,用酵母发酵,揉面蒸熟,取名“南瓜馒头”。

我觉得这个馒头的形状像个蜂窝,又长又扁。为了烹饪和蒸的方便,有些还做成圆形城堡。打开后可以看到中间有很多洞,用手指按压有点湿软。整体颜色鲜艳,有些款式没有往年的铁块硬,能打死狗。补品

撕一块尝尝还是有点意外的。不是我记忆中馒头那种蓬松、柔软、香甜可口的味道,却像是我妈小时候在农村做裁缝时带回来的“米碎洋饼”的味道。特别是酸酒的味道,让人觉得不像馒头。在我看来,它只配肚子,却没有嚼劲。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单位食堂的馒头。我父亲的单位是三门湾一角的露天盐场。在这个盐场的夏季百日战争期间,夏秋之交的台风季节,或者逢年过节,各工区的食堂都要做包子。前两种留给生产防台的工人,后者作为节日福利食品。为了准确掌握数量,食堂要求每家每户都要预测馒头的重量。这个时候,我们的孩子就趁机纠缠父母,催促他们多报体重,而父母一般都是从省钱的角度来权衡和犹豫。

当两三堆裹着棉絮的面粉在食堂的砧板上发酵成小山时,我们的孩子就像蜜蜂闻到了优雅的花香一样蜂拥而至。食堂大厅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食堂师傅知道我们是来玩粉饺的,就按照他们的要求让我们洗手一起揉粉。这样既能哄孩子把食堂打扫干净,又能暂时利用我们的劳动力。据说面团越揉越硬,馒头就会越软。大家开始认真的揉面粉,但是揉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满头大汗了。许多人开始把面团做成猪、羊、狗等动物和人形的雕像,并互相玩起了“斗牛”比赛。

大师们都很实用。他们把馒头的形状做得笨拙而简单,就是先把面团揉成半米左右长的圆柱体,然后在中间画一条长长的线痕,再每隔六七厘米横着切开,这样就做出了一个侧面呈椭圆形的粗糙面团。然后,将这些坯粉球一个一个地放入厚实的竹蒸笼中醒发,待坯粉微胖几分钟后,将蒸笼叠放在事先煮好的火锅上。又圆又高,乍一看像是一千个金菩萨突然进了七层宝塔。

我们在突然无事可做的时候,自然不愿意孤独,吵吵闹闹,互相玩耍。蒸笼里冒出的蒸汽让整个食堂大厅看起来就像一个山洞仙境,云雾缭绕。馒头浓郁的香气令人陶醉,刺激着人体内的各种氧化酶,让人兴奋,让人流口水。此时此刻,也是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一次,我和朋友吵架,不小心打翻了师傅拿着的“木桶”里的汤,烫伤了右手手背。后来回家怕被爸妈发现,不敢坐在饭桌上偷偷往伤口水泡上涂药膏。过了半个多月才恢复。当然,师傅们还是给我们发工资的,馒头出来了,我们会分一些给大家尝尝。当时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比什么山珍海味都强。

的确,延长饭堂的馒头名声远扬,在方圆十里的周边农村都是赞誉有加。我们工区食堂附近有一条沙土路,家岙村的运盐手拉车队经常经过。每当食堂里飘出馒头的香味,他们都会停下来要几样。他们总是好奇和惊叹:盐场人做的馒头怎么样,味道还不错!

在盐场,无论是百日战争还是台风天气,馒头带给工人的是团结的力量,带给孩子们的却是欢乐、味道和享受。一个狂风暴雨的台风天,一家人躲在一个只有20多平米的小房间里,围着一张小桌子吃饭。虽然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可怜,但当时觉得很幸福。在这种滴水的天气里,人的头脑和身体仿佛都被水浸泡过,完全是冰冷的。这时候,丰满可口的馒头,便宜的小鱼小虾,砖红色的酒,呈现在全家人面前,尴尬的心情和处境立刻消失了,仿佛天地都变成了这么狭小空的房间。集中在味道上,大家的心渐渐暖起来,然后面面相觑,引来笑声。其实这样的饭局已经被解读为一次重逢,一个眼神,一个道理。这时,风声、雨声和被台风掀掉屋顶的碎瓦声,变成了吃饭的伴奏音乐。在我看来,这是大自然布置的一场钟鼓玉宴。

二十五岁那年,我离开了海湾盐场,再也没有尝过小时候的馒头。直到在路桥过了安稳日子后的突然一天,我想到了延长的馒头。我请了酵母粉和小苏打粉按照书上说的给我治疗,按照小时候玩的程序做馒头。结果馒头只有颜色,没有形状,更没有味道。尤其是像称锤子一样的重量和硬度,让她直摇头,女儿一次都不敢吃。这让我想起盐场的馒头是师傅们用前一次剩下的所谓“酵母籽”面团发酵,用温水和碱水孵育几个晚上才发酵的。技术的技巧藏在师傅心里,需要言传身教才能明白。只是,只是,小时候馒头的味道只能是一种思想。

三年后,我还是遇到了馒头。这个时候,在* *办公室上班需要半个多小时。自己做早餐太费时间,在办公室食堂吃饭也来不及。只好在小区门口的早餐店买了两个馒头和一袋豆浆,在公交车上把事情搞定。这种馒头千疮百孔,只有面,没有里子,嚼起来没意思。我一想就知道是那种商业化的用发酵粉和漂白粉做的“小贩”馒头,只能硬着头皮吃了。

后来因为研究工作,跑遍了台州,才知道台州的馒头品牌很多,有“黄岩碧坑馒头”、“临海白水洋馒头”、“仙居红糖馒头”,这给我带来了找回童年馒头的希望。有一次路过海边,我特意让同事买了最有名的“白水洋馒头”。我发现这种馒头和我小时候的馒头在外观、颜色、味道上完全不一样。白水洋馒头虽然白、软、软、甜,但香味和口感还是没有童年馒头那么正宗醇厚,尤其缺少一丝碱香。还有一种羊脂馒头真的很像包子,甜腻腻的让人头晕。

10年后,我住在椒江的时候,偶然在西山菜场旁发现了一个很像我小时候的馒头,我很惊讶。我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仙居红糖馒头。我马上买了一个尝了尝。发现味道有些相似,但细细咀嚼,还是觉得黏黏的,甜腻腻的,缺少小时候那种绵软清香爽口的感觉。真的是差之毫厘,差之千里!

找啊,找啊,找不到小时候的馒头了。回望曾经带来无穷乐趣的海湾盐场,早已消失在三门沿海工业城的机器轰鸣声中。而且制作馒头的技术估计也随着大部分老工人和师傅的陪葬而失传了。

盐场馒头的味道,在岁月里成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痕迹,定格在记忆深处,镌刻成永恒,凝结成思念。我想,在我诗意的日子里空,不是夏雨过后地平线上高挂的彩虹和飞舞的云朵,而是海角食堂烟囱里袅袅升起的炊烟和秋高气爽时南归的大雁;在我幻境中的午宴上,不是玉盘、千斗对酒、肆意戏谑的场面,而是下雨天的一杯热饮,方的、圆的、肥的馒头,小鱼小虾,还有酒;在我越来越迟钝的鼻腔和味蕾里,我不想用玫瑰香味和蓝麝般的浓烈香味来陶冶和刺激,而是渴望一缕热气腾腾、充满乡土气息的馒头飘来飘去。

曾几何时,在工作的间隙,我不断问自己:小时候的盐场会有馒头吗?现在,生命的历史告诉我,生命是无常的,不是完美的。世间万物,哪怕是沧海一粟,都有可能再次悄然逝去。所以,拥有一个美好的心灵,拥有一个平和、宁静、安全的心态,是很珍贵的。

盐场馒头的味道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乡愁。而这种乡愁,也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事情烙在脑海里的情感印记符号。如果每件事都始于一个原因,那么它就伴随而来,并随着原因而结束。慧心荷韵

这样的话,以后只要看到吃别的馒头,就会有小时候那个馒头的想法。这还不够吗?!

秋枫,浙江台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书法研究会创始人。

该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喜马拉雅、360文库等主流平台的网页中同步发布。请关注并接收!

关联阅读

我们山、湖、河、海的秘密家园:金溪山庄

邢教授品味诗意:从小溪奔向大海

走着拨浪鼓,摇着世界的问候。

走在山上和一只猫。

走一会儿

杨枝甘露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