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 他在不断革新中传承百年川菜之魂|匠心
杨丹梨鹭封面新闻记者刘可欣雪莲子
豆瓣酱,又辣又香的酱料,是四川味蕾最爱的韵。川菜,如川味猪肉、麻婆豆腐、水煮牛肉,都离不开豆瓣酱的点缀。作为“川菜之魂”,早已深深融入四川人的基因。
范姜
200多年前,从福建迁到四川郫县的陈姓商人陆羽,因连续阴雨,随身携带的蚕豆长了霉。不愿意扔掉,他试着把发霉的蚕豆和剁碎的新鲜辣椒放在一起,搅拌均匀,腌制成晚餐。没想到,它们比普通辣椒还好吃,独创的辣椒豆瓣就这样诞生了。甘肃小吃
他一定没想到,曾经的手工作坊“益丰和”酱园,百年后会成长为现代化的大工厂,为千家万户送去美味。
简单的配料酿造出代代相传的美味佳肴
时间给了豆瓣奇妙的变化。
一进郫县豆瓣厂,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面而来。郫县豆瓣传统制作工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雷鼎成说,这是豆瓣酱特有的蚕豆味道。
蚕豆和辣椒是郫县豆瓣酱的两种基本原料。他们的选择很有讲究。
雷鼎成
尾部带钩、外形细长的二井椒,不仅红亮,而且富含油脂,是制作郫县豆瓣酱的最佳选择。雷鼎成特别强调,二井所承载的天然辣椒香气是现代技术无法合成的。
目前,蚕豆主要产于云南和江苏。这种蚕豆大小合适,蛋白质含量高,发酵后不会变成残渣,是最适合做酱的一种。
此外,还有面粉和盐作为辅料。
机械化生产
豆瓣酱虽然原料少,但做法一点也不简单。“晴天晒,雨天盖,白天翻,晚上露”是古人传下来的十二字口诀。到了现代,形成了“原料处理、单独发酵、混合发酵、勾兑”四步完整工艺。
先将煮好的蚕豆瓣沥干,与拌有菌种的面粉混合。经过45天的发酵,它们变成了香甜的花瓣,酱香浓郁。同时将花椒去蒂、清洗、粉碎,按比例加盐密封发酵,形成花椒醋。两种原料分别发酵后,需要混合发酵。这个过程短则12个月,长则3、5年。“我们常说,太阳和夜露也是需要的。刚开始要勤翻露,一年半两年后偶尔翻一翻。夜露持续时间越长,产生的微生物越多,豆瓣酱的酱香就越浓。”
雷鼎成说,经过短时间的发酵,就是比较简单爽口的红油豆瓣。传统的豆瓣酱,香味浓郁,香味浓郁,时间更长。以前传统豆瓣酱在作坊里制作,发酵后不能出厂销售。有必要根据发酵时间的长短和颜色的深浅来混合豆酱,以确保出售的豆酱的质量。
辣椒和蚕豆,两种简单的配料,经过复杂的工艺,制成了热辣可口的豆瓣酱。在雷鼎成看来,郫县豆瓣酱是“取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才使得它如此浓郁油腻。
雷鼎成说,虽然工业化生产提高了产量,但在酱香味和脂肪香味方面,还是不如手工制作的豆瓣酱。时间和自然赋予的奇妙变化是现代科技无法替代的。
从技术创新到建立审计标准
“川菜之魂”走向更大的世界
1977年,24岁的雷鼎成进入郫县豆瓣厂工作。起初,他是一名工人,然后是一名化学家。几年后,他被调到生产部,负责生产管理,学习生产技术。雷鼎成坦言,因为能被评为郫县豆瓣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所以在这方面经验丰富。“除了财务我什么都没做过,办公室也没坐过,其他都做过。”
晒场
回顾自己的工作生涯,雷鼎成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1979年调到生产部当文员。只有两年工作经验的他,有机会在一线学习生产技术,“逼”着自己提高技术知识。另一位在1984年当选为副主任。面对生产的压力,他意识到不能完全固守现有的生产手段,技术革新迫在眉睫。
于是,他和几个兄弟,经过反复实验,发明了水浴保温发酵法。简单来说,就是把盛有豆瓣的容器放入恒温热水中,不断加热。这样,蚕豆瓣的发酵时间从过去的12个月缩短到了45天。不仅如此,容器也扩大了,从过去的大缸变成了可以装几十吨的不锈钢发酵罐,产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雷鼎成坦言,当时有100多家豆瓣厂都在用这个方法。
随着人民群众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量化检验标准成为摆在豆瓣工厂面前的一道难题。雷鼎成再次推陈出新,将过去模糊的经验量化为具体的实验室指标。据雷鼎成介绍,郫县豆瓣的第一套检验标准就是他提出的。“我们把检测指标分为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包括盐分、还原糖、氨基酸态氮、总酸、水分、固体形态。感官指标包括姿态、气味、颜色三个指标。”
正是有了标准化的生产工艺和检验指标,郫县豆瓣酱才能规模化生产,被轻工业部授予优质产品称号,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产中的郫县豆瓣
代代相传,百年留香。已经退休的雷鼎成自豪地说,整个豆瓣厂的技术骨干都或多或少跟他学过。
从进厂到退休,雷鼎成在郫县豆瓣厂干了37年。他见证了工厂从最开始的肩并肩,手工搅拌,大桶烘干,到后来有推车,自动搅拌机,不锈钢发酵罐。他欣喜于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但也坚持传统工艺不应失传。直到现在,雷鼎成工作过的豆瓣厂仍然按照传统工艺每年生产少量豆瓣酱。在他们的打谷场,有数以千计的大桶用于干燥和发酵。
对于喜欢川菜的人来说,正是因为“雷鼎成”的代代传承和不断创新,无论走到哪里,总能品尝到熟悉的川味。
食补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