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早餐店主用热气腾腾的文字,治愈无数人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有时坐公共汽车去镇上。当我在黑暗中错过公共汽车时,我步行回家。80英里之外,当我回到家时,我的腿已经软了,但当我看到手里的书时,我的心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我在写作方面有一个怪癖。一旦开始,我必须趁热打铁。我想好的话一定是从心底涌出来的。一篇连你自己都摸不到的文字,怎么能够感动别人呢?”

“做早餐和学习是相通的,都需要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我眼里,从我手里的擀面杖里出来的不是油条和馒头,而是一枚精准无瑕的火箭。”

上面的话来自早餐店老板王连生。53岁的他在湖北鄂州经营着一家小店。每天,他都忙着炸油条和打豆浆,他还用充满烟火气的话来串起自己的日常。奥尔良烤翅微波炉

这个世界就像他的“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获得一些自信和内心的平静。他也希望这些文章能像热气腾腾的早餐一样,温暖他人。王连生成了一些网友心目中“最文艺的早餐店主”。

01

早餐店里的“油条散文家”

王连生的一天从凌晨两点开始,先磨豆浆、做豆腐,再做油条和馒头。馒头炉烟雾缭绕,油条炉烟雾缭绕,这使他经常“汗流浃背,气喘如牛”。

在这样忙碌的节奏下,他没有固定的时间写作。有时他一边磨豆浆一边构思,一边炒油条一边默写,偶尔还会在厕所里埋头苦干。下午稍微有空的时候,老婆守着店,让他上楼“写写画画”。

在早餐店里,王连生的日常生活围绕着油条、馒头和豆浆展开,话语自然也常常从这些物件开始。

他这样写刚出锅的油条:“我的油条不含明矾和铝。它们既健康又美味,它们也极其美丽,就像一份正在接受正能量审查的警卫名单。”

△王连生炸的油条

他回忆说,馒头供不应求:“十几年前,为了提高效率,一锅馒头蒸了27层楼,蒸笼摞起来直插云霄。需要搭一张桌子,桌子上搭一把椅子,椅子上搭一个凳子,才能把天上的馒头拿下来。”

△王连生的馍有裂缝,被他称为“破馍”。

每天来来往往的客人也成了他的写作素材。大多数时候,他都“躲”在妻子身后,做一些配合性的工作。他会观察妻子和客人之间的互动。每天,客人都不一样,他写的故事也千变万化。

王连生经常和妻子一起记录有趣的事情。在他的笔下,他的妻子通常“软弱无力”,一旦她生气,她“可以把我的两条腿都拿掉”。

隐藏在文字中的是他对妻子含蓄而热烈的爱。他们的家乡一个在鄂东南,一个在鄂西北,相距一千多里。他们年轻时因为在同一家工厂工作而相识。当时王连生为了保护对方,平生第一次和别人打架。后来,他们经历了分离,又相遇了,于是有了一段延续至今的浪漫故事。

我从小就很自卑,因为我妈四十多岁才生我。当我的同龄人的母亲年轻力壮时,我的母亲已经老了...让我眼馋的是年轻妈妈穿的其他伙伴穿的五颜六色、时尚的毛衣。

十九岁时,我把埋藏已久的愿望写成了文字。我告诉全世界的女孩:“如果你爱他,就给他织一件毛衣。”后来,我用我那本可怜的书给了一个女孩一本杂志。全家福的做法

…………

从那以后(在一起),她每年都会给我织一件毛衣。从二十三岁到五十三岁。三十年来,我记不清她为我织了多少件毛衣、裤子和围巾。虽然后来,街上卖的机织毛衣眼花缭乱,五颜六色,但她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给我织。机器是冷的,但手是暖的。机器时间很短,热度稍纵即逝。用手使用需要很长时间,温暖永恒。

香港奶粉事件

(文字摘自王连生文章,有删减。)

02

我的前半生充满波折

在过去的几年里,王连生用揉面和炸油条的双手在社交媒体上创作了近500篇文字作品,也收获了超29万粉丝。但他在文字世界里如鱼得水,在现实世界里一度“寸步难行”。

从小学开始,他就热爱阅读和写作,语文成绩遥遥领先。那时,当他没钱买书时,他收集旧报纸,捡旧书,甚至反复阅读教科书。他把自己的阅读比作“穷人吃饭”:“当食物吃完时,盘子会被舔干净。”

△王连生在一家旧书店学习

高中毕业后,王连生留在了农村,渴望着一份有知识的轰轰烈烈的事业。为此,他去其他地方学习“快速养猪法”和“养殖褐云玛瑙蜗牛”,但最终他发现遇到的都是“花式骗局”

在波折中,写作似乎是唯一能安慰他的事情。19岁时,他的第一部作品发表在《黄金时代》杂志上。收到30元的稿费后,他给自己订了一份渴望已久的报纸。

△王连生一直保存着当年收到的样刊。

在发表一篇又一篇文章的同时,他还用各种方式与文字打交道:他是电台灯笼节目中仅有的五六名猜灯谜者之一;他还为一个节目组写了一个厚厚的“巧妙问答”问题,主持人收到后播出了两个星期;* *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个智力竞赛节目没有打败他,所以他收到了一本用牛皮纸包着的发音词典。

有一年春节,也就是大年初一,我去林泽拜年。回来的路上,我在孙艺程换了火车,经过了鼓楼洞附近的“大众娱乐城”。门上方挂着一条醒目的横幅:“初一至十五,猜灯谜不能猜”。那天晚上,我几乎一个人解开了他们要猜半个月的谜语。每个谜语都赢得了1元至2元不等的奖金,其中总奖金超过30元,并获得了许多免费门票,以至于老板终于被惊动了。第二天,我搭便车进城,却发现游戏厅门口的横幅不见了。

(文字摘自王连生文章)

1992年,随着南下的浪潮,王连生前往南岳工作。在工厂里,他不合群,一度被调到工厂里最脏最累的岗位。八个月后,他选择离开。

△1993年,王连生在广州。

在那之后,他度过了一段浑浑噩噩的日子,在建筑工地挖井,在城市摆摊,因无处可住而露宿荒山...由于颠沛流离,他一度“背叛”了自己的写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开始写作。兜兜转转,他回到了家乡,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2007年,王连生咬紧牙关租了一个小门面做生意,后来改行卖馒头。他形容自己“迂腐而固执”。蒸馒头不使用任何添加剂,所以发酵慢,周期长,蒸后外观不美观。正因如此,他的店铺才勉强维持。

为了改善他的生意,他不断增加和淘汰一些品种,现在只剩下馒头、油条和豆腐脑——这三种产品最难但不赚钱。

虽然小商店没有帮助他“致富”,但它就像一个港湾,使他的生活稳定。于是,他又遇到了这句话。这一次,他“接受不了”,把一路走来的委屈,人间冷暖都融入到了写作中。

03

“小朋友”和“老朋友”

因为写作,王连生在网上收获了很多同频的朋友,其中不少是90后、00后。他把这些比他小的读者称为“孩子”。大家都知道王连生的日子并不好过。他经常通过网络问候,甚至想见他。

然而,王连生坚持不公平的店铺位置和联系方式,并不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参观他的早餐店。“我只想安静地写作,仅此而已。”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人从他的视频中找到“线索”,并转过身来看他。一位读者看到王连生使用的剃须刀实际上是衣服的除毛器,就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有一天,这位读者从外地来看他,转身丢下一个包就跑——里面有一把崭新的剃须刀。

王连生还与湖北汉川一位比他大16岁的大姐成了“老朋友”。一直以来,姐姐都有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王莲生的“书”。为此,大姐拖着患有风湿病的双腿在汉川跑了一整圈。她询问了所有她认为与出版书籍有关的部门,并询问了他们关于出版书籍的情况。后来,她向年轻人学习计算机,并将王连生近年来发表的所有文案收集归档,打印成册,作为“书”寄给他。

△大姐送的“书”

四年多来,王连生把这本“爱情账”写在笔记本上,“让我的眼睛一次次模糊。”

王连生说,他对“成为网络名人”不感兴趣,他也没有写文章宣传他的早餐。接下来,他只想在街角卖自己做的油条,卖完后再上楼安静地写作。“就这些。”

我只把文字当作我的精神花园。我在这里工作,种植花草。如果有一天它开花结果,我会把我的花园向所有人开放。因为这个世界上的每一片叶子原本都属于大自然和全人类,我永远不会出售绿色和花香。

记者李娟

来源:央视新闻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