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外卖“满减”成为变相浪费
在這個動動手指就能吃遍各色美食的時代,點外賣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據統計,截至2022年年底,國內外賣用戶已達5.2億。然而,隨之而來的外賣食品浪費現象也日益嚴重。起送門檻、滿減折扣、外賣紅包……如今,外賣平台商家推出了五花八門的活動,意圖讓消費者“越湊單越省錢”,種種活動也在無形中加劇了食品浪費。(據7月11日《法治日報》報道)
“滿25減5、滿35減10、滿45減15……”在外賣平台隨意點開幾家店鋪,就能發現各種滿減優惠。為了能省錢,消費者點單時往往忙著湊滿減:本來只計劃買一份15元的炒飯,為了達到20元的滿減又點了6元的小份湯;買一份總價23元的炒菜加米飯,但為了湊到25元的滿減額,只能再多點一份米飯……而多點的湯、米飯,消費者往往吃不完,剩下的只能扔垃圾桶。
誠然,外賣商家開展滿減等營銷活動本無可厚非,但因為額度設置上的“小手段”,消費者常常被誘導多下單。商家一般會按照消費金額由低到高設置不同的優惠檔位,買得越多優惠幅度越大,正是在這種誘導下,消費者常常加點了一些原本不必要的食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食品浪費。更有甚者,部分外賣商家將滿減純粹當成了營銷手段,在設置滿減額度時,已經提前將滿減部分考慮到了商品售價內,同一款商品線上展示的價格與該店線下商品價格差額很大,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看似借助滿減得到的優惠,實際上只是水中撈月,更遑論可能造成的食品浪費。
當下,用滿減優惠來吸引消費者多點單,在外賣行業已司空見慣。很多人認為,相比於“看得見”的餐廳酒樓大餐浪費,因點外賣造成的浪費好像無法與之相比,但如今外賣訂單的龐大規模,決定了因外賣造成的食品浪費亦是巨大的數字。
在整個社會倡導節約、反對浪費的大背景下,無論是從道義上還是從法律規範上,抵制餐飲浪費、踐行“光盤行動”,都已成為清晰的社會共識。不管是外賣平台還是商家,都應摒棄“重利輕義”的想法和做法,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進一步優化相應的營銷機制,爭做反對食品浪費的參與者,而不是成為食品浪費的“推動者”。而且,外賣平台和商家有能力誘導消費者多點單,也完全有能力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不能僅僅從自身盈利的角度考慮問題,還需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共同朝著更加綠色、節儉的方向發展,這才是行業健康發展的長久之計。
相關部門也應對因外賣滿減等造成的食品浪費現象加以規制,對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造成明顯浪費的餐飲服務經營者依法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對查處的相關典型案例及時曝光,形成震懾,切實糾正食品浪費現象。消費者也應明白,常言說,“買的沒有賣的精”,看似省錢的滿減,可能到最後並沒有得到太多優惠,甚至付出了更多,應常懷“節儉之心”,科學認知營銷手段,選擇合理綠色消費。
(吳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