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食品热销 市场亟待“打鬼”

  教授燒雞、農科院麥片、高校月餅……近年來,各種“高學歷”食品走進了大家的視野,成為電商平台熱銷產品。所謂“高學歷”食品,即由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研發的食品。由於有“高學歷”的加持,這類食品給人以“健康、安全、無添加”的印象,與當今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追求不謀而合。然而近期上海市消保委在專項調查中發現,這些“高學歷”食品中有不少“傍名校”開假店者。“這件事情得好好管管,不能讓這些傍著知名院校開假店,打著高科技噱頭賣產品的商家繼續割消費者的韭菜。”上海市消保委表示,調查將繼續進行,讓更多“李鬼”現形。業內人士也指出,“打鬼”還需聯合多方力量。

產品受追捧難掩亂象

  “幾年前,我就開始購買農科院研發的食品了,那個時候買得比較多的產品是蜂蜜,一般都是去線下門店購買,這兩年也開始在網上購買一些科研院所研制的食品,比如燕麥、鍋巴等。”北京市民高女士是一位“高學歷”食品的忠實消費者,她說,選擇這類食品,就是心裏覺得安心一些,畢竟有研究機構技術加持,吃起來更加放心。

  在很多電商平台上,不少“高學歷”食品也都將聯合研制單位放在宣傳頁面及產品包裝頁面進行介紹,多數產品月銷量從幾千到幾萬不等。其中一款無糖全麥面包月銷量超過10萬單,其宣傳頁面介紹,由中國科學院某博士研發團隊提供技術支持;一款宣傳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發的茶葉蛋,宣傳頁面寫著“傳統與技術的碰撞,一顆滿滿科技含量的茶葉蛋”,月銷量超過4000單。

  “高學歷”食品走紅,代表著人們的消費選擇向高科技、高質量、綠色健康安全角度傾斜,這是食品市場的一種革新和消費需求的發展進步,同時也是對專業化科研行為與成果轉化的充分肯定。

  不過,產品走俏市場的同時,很多企業、商家也開始渾水摸魚,打著“高學歷”食品的旗號銷售自己名不副實的食品,因此網絡上也出現了很多消費者的投訴和舉報。面對消費者的質疑,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團隊近日搜集了網上銷量靠前或推薦較多的食品進行了檢測。

  檢測發現,其中一款產品“鳳禾鳴慢碳十二色糙米”的問題特別多。這款產品在銷售頁面上宣稱“低糖低GI”“高蛋白”“高膳食纖維”“零負擔放肆吃”,且在銷售頁面和產品包裝上都宣傳“江南大學研發”。然而,實測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膳食纖維含量實測值只有3.81克/100克,遠低於包裝標示的13.6克/100克,蛋白質含量實測值也只有8.08克/100克,比標簽標示值低,達不到國家標準對高蛋白、高膳食纖維食品的要求。

  針對宣傳所說“江南大學研發”,江南大學食品學院回復稱,這家銷售網店和江南大學沒有任何關系。江南大學和生產廠家(內蒙古新谷園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雖然有過“米伴侶”產品開發的前期合作,但是由於廠家沒有支付合同相關規定費用,研發也沒有全部完成。

  另一款產品“好福燕麥麩圈”問題同樣不少。它在網頁和產品包裝上都宣稱“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張家口農業科學院專家研發的高膳食纖維食品”。檢測發現,這款產品的膳食纖維含量為33.3克/100克,雖然達到了國家標準對高膳食纖維食品的要求,但實測值仍明顯低於標簽標示值47.8克/100克。該產品涉及的兩家農業科學院均回函表示,從未授權此款燕麥產品,產品與院方無關。

還市場清朗還需多方聯手

  上海市消保委的此次抽檢,點出了由來已久的“高學歷”食品亂象。有些所謂的權威背書,可能只是企業贊助了某項研究,或者相關企業參加了一次行業峰會,就把科研機構的名字掛在醒目位置,讓消費者戴上信任濾鏡。

  事實上,“高學歷”食品走紅後,市場上就出現了類似的“某某大學食品旗艦店”“某農科院美食”等“蹭牌”贗品。如果不加以治理凈化,會銷蝕“高學歷”食品的形象和市場效應。

  業內人士指出,“高學歷”食品雖然是科研機構的“胎兒”,但其走向市場並走向普通消費者,仍然要依靠具體的生產企業和關聯產業支撐,那麽前期充滿“高大上”科技含量和期待效應的“高學歷”食品,經過具體加工生產銷售企業介入後,質量是否能得到保證,價格是否合理,如何讓人們消除對“高學歷”食品將信將疑的態度,這些都是考驗“高學歷”食品營銷推廣和質量認可度的關鍵。同時,這也是對“高學歷”食品信息公開、科研效應普及、科研成果轉化以及質量保證的考驗。

  而面對錯綜復雜的市場信息,消費者要辨明產品真實情況,面臨著許多困難。“希望市場監管部門能及時出手,整治傍著知名院校開假店、打著高科技噱頭賣產品的行為,保障食品市場的清朗環境。”有關專家建議,農業大學、農科院等機構在發現虛假宣傳時,也要敢於維權、主動發聲。對於確與自身有合作關系的企業,嚴把質量關,為自身的聲譽負責,保護好公眾的信任。在食品包裝上印有“XX研究所研制”“某某農業大學監制”,這就意味著研制單位用聲譽做產品的隱性擔保,就要對消費者負責。對於網上傍科研機構、做虛假營銷的商家要敢於維權,敢於亮劍。對於和自己有真實合作關系的廠家,也要明確研究機構名稱使用範圍、使用期限,特別是要嚴格審核相關的食品包裝和廣告用語,“不能仨瓜兩棗就賤賣了農科院的金字招牌,要對得起公眾對農業科研機構的信任。”專家指出。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