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最贵的一碗面,四个字
众所周知,中国从来没有超过四个民间快餐大王。
兰州的拉面、沙县小吃和黄焖鸡米饭以店面数量和性价比为主,它们在街头或农民工的餐桌上都有着不容置疑的地位。
过桥米线、隆江猪脚饭、重庆小面、麻辣烫等商家经常“杀招”,很可能是想占据这个榜单的最后一个席位。
疫情期间,人民日报认证了“黄沙拉桥团结包”。
多年来,当我们的钱包周期性地不够用时,当我们根本找不到时间做一桌好菜时,全靠这四家快餐巨头来维持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但在2021年,这种模式发生了变化。
上半年,三个兰州拉面项目成功融资,知名创投机构也进入市场。事实证明,在上海繁华的购物中心,路边8元一碗的牛肉面已经变成了估值高达10亿元的灯塔。
兰州拉面改头换面。
甚至有业内人士估计,未来每个月至少会有70家兰州拉面店开业,上海内环内的每个购物中心都会有至少一家兰州拉面店。
世界上每个人都想知道,你是如何在兰州拉面成为“香饽饽”的,这是一个协议良好的农民工食堂联盟?
拉面,一种文化。棒棒冰
兰州拉面、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谁能一统中式快餐江湖?这取决于如何比较。
就像谁的肉多,那么黄焖鸡米饭就是绝对的王者。
背靠八大菜系之首鲁菜的深厚历史底蕴,它在2013年左右才走出齐鲁,但它很快给长期沉浸在碳水主食中的人们带来了“长寿”的吃肉体验。
砂锅,滚烫滚烫;汤,香味浓郁;鸡腿肉又脆又嫩,令人难忘。黄焖鸡是一个传奇,学生党把它当作对抗食堂的利器。“吉米·赖斯”这个绰号足以证明它的受欢迎程度。
这是阅读时最好的一口。
或者说,要比较谁家最花哨,那当然是沙县小吃。
诚实的店主将配料放入招牌中。只有聪明的沙县人把蒸饺、拌面、扁食、大排饭和神秘药膳的随意组合统称为“小吃”。
它不仅分布在你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且在古代被称为“中国传统饮食的活化石”,现在可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走出国门,连美国人、日本人、葡萄牙人都是沙县人的食客。
小而多的字是经典沙县小吃菜单的基本素养。
兰州拉面和前面两家也略有不同,喜欢聊文化。
走进一家“正宗”的兰州拉面店,你或许可以在一张巨大的windows壁纸上看到它的历史背景——它起源于河南。
清朝嘉庆年间,东乡族马留起赴国子监学习,从“怀庆食圣”陈维经那里学到了制作河南特色牛肉面的秘方,并回到兰州创业,创立了“马家大叔牛肉面”品牌。
清代学术大师张澍到兰州打卡,赋诗一首:“腊面飘香,惟有马叶佳。美食来之不易,回望故乡遥遥无期。日出读经日落立白塔空。焚香叹息,只盼牛肉面。”
直到20世纪,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改良,兰州牛肉面终于在马保子和马杰手中定下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黄武”的行业标准,呼唤人们“闻香而止”。
他们所在的面馆,生意好的时候可以“半天舀2500碗汤”。当年牛肉面的做法也被详细记录下来,成就了今天大江南北团结稳定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兰州拉面时,也是完形空,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这碗面的想象。
除了从源头将这种经典色香味烙进人们的DNA,在互联网时代,兰州拉面也迅速掌握了长红密码——它成了梗。
例如,当人们描述兰州的特殊地貌时,他们会说它像拉面一样长。
例如,当一个知名的推理作家描述人们的哭泣时,他会写“眼泪像兰州的拉面一样滚出来”。
比如少爷会用一碗兰州拉面来诠释韩信无与伦比的民族才华。
常见的兰州拉面中往往没有几块牛肉,这也是一碗面中最令人难忘的部分。
这张图要么是兰州大师,要么就是让你尝一尝这把刀的做工。
全国网友都成了“牛肉警察”,时刻关注哪家面馆延续了“一牛用三代”的节俭美德;哪家面馆采用高科技牛肉轻量化处理,让每一块肉都薄如蝉翼;还有一个面馆师傅功夫修炼不到位,手都“像迪拜”。
一些网友在兰州吃拉面时非常不开心,拉面有肉但只有两个萝卜。
既能在街头喂饱人,又能在各种调侃中灵活游走,兰州拉面逐渐积累了大规模的全国认可度。武平特产
回想1999年,兰州拉面曾一度被国家定为中式快餐试点推广品类,与北京全聚德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同获官方“金水”。
如今,观众基础比兰州拉面更强的很少见。
兰州没有拉面!
兰州没有拉面!
兰州没有拉面!
“兰州人的早晨从一碗牛肉面开始……”
每一篇关于兰州拉面的文章总是以这样一句话开头,几乎让外地人误以为兰州人对闹钟过敏。
进一步阅读,我们可能还会知道,这碗面光是和面就要经历“三次水、三次灰、9981次揉面”,负责和面的师傅也有着高超的掰手腕技巧。
然后,负责拉面的师傅会在几轮放松和演绎中做出一个拉面剂七十二变。
煮好的拉面从碗中摇出,然后浇上热气腾腾的牛肉汤,这样就可以看到碗中盛开的莲花花瓣。
一碗面,从点餐到上菜,只需要三两分钟。整个过程是流畅的。难怪外国导演在拍摄中国仙侠电影时会给出这样的解读——
尽管人们从不吝啬对这种制作技艺的欣赏,但每次兰州拉面出现的场合,也会有兰州人感到沮丧。他们说的第一句话肯定是:
“兰州没有拉面!兰州没有拉面!兰州没有拉面!”
让兰州人过敏的不是闹钟,而是“拉面”二字。
上世纪80年代,正是青海化隆率先走出西北,在福建厦门经营起了一家清真拉面馆。据说最初,他们靠着无法轻易拒绝的高性价比和店门口精彩的拉面表演,在米饭绝对占优势的南方餐桌上生存下来,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
1989年,《解放日报》记录了上海人对兰州拉面的好奇。
化隆人借隔壁省“兰州牛肉面”的名声,拍下了“青海拉面”的生动后半段,从而在全国各地创造了4万份“兰州拉面”。
化隆县有20万人口,其中7万人在做拉面生意。在当地政府网站的官方页面上,甚至有一个关于“拉面经济”的专门栏目。
所以,当我们走进几千公里外广州的一家“正宗兰州拉面店”时,我们发现拉面并不是唯一的主角,这家店还卖新疆的大盘鸡和陕西的羊肉泡馍。
在“兰州拉面”的招牌下,玩转着整个西北饮食的奇妙地理缝合。
现在,走进上海购物中心就像是换了一个人、换了一个地方,又玩了一次类似的游戏。
新拉面三巨头。
“马继勇”和“陈相贵”的估值已达到10亿元人民币,较小的“张拉拉”也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估值为3.9亿元人民币。
这些新生代面馆已将名称后缀改回“兰州牛肉面”。牛肉面去26元一碗,然后点两个烤串和几个菜。人均消费可以超过40元。但在奢侈品购物中心,它仍然是最实惠的选择。
踌躇满志。
还有一碗近百元的“牛碗”可供选择。碗比盆大,不仅让人更支持,还自带社交属性。适合拍照发群,种草很吸引人。配上一杯甜胚奶茶,西北美食店的画面内容足够饱满。
擅长营销。
面馆的环境也变得明亮起来,原来的草原风光照片被设计风格统一的干净墙壁所取代。配有配菜的不锈钢盘已升级为更具质感的瓷盘。经常出现在日本面馆菜单上的“代玉”也被“拿来”作为免费面条延续的一大创新。
传统创新?全部带来。
在评论网站上,食客经常写道“热情的服务和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过去,这些评论与兰州拉面馆无关。
兰州牛肉面又变了,这次它缝合了一些上海甚至日本的气质。你可以回到兰州,那里的人们可能还喜欢一天开始时的那碗“肉蛋齐飞像牛一样”,那一定是8路汽车总站记不住名字的那家。店里没有位置,也不需要排队。你可以站在路边或蹲着吃...
招牌“兰州牛肉面”原来建了一座围城。
我们错过了什么,
为什么它们尝起来都一样?
在投资者眼中,兰州拉面品类成熟且刚需,但一直处于“非市场化半垄断经营状态”,实在是一块亟待现代化的宝地。
开业第一天,东京街头的马齐鲁牛肉面提前四小时就被抢购一空。
很多人看好拉面新连锁店的发展,原因之一是我们的餐饮连锁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具有很大的发展空。
《餐饮产业链发展加速》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仅为10.3%,而美国和日本的连锁化率分别达到54.3%和49.7%。
如果说高连锁化是餐饮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资本也必然会随着大品牌在某一条赛道上蜕变为中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核桃
连锁也意味着“消灭厨师”。
而且有一定受众基础的兰州拉面,不再需要投入巨大成本,从零开始做市场教育。经营一家商店所需的食材和调味料并不复杂,上游供应链已经成熟。资本的加持可以让食材更安全、产品更规范、管理更专业。
有媒体列出数据证明:“中国有450家何复捞面,月营业额为40-50万元,平均效益约为3000元,而这三家兰州拉面的数据高于何复——营业额为50-60万元,平均效益为5000元。”
《观潮新消费》还预测,投资者的赌博运气好的话会是另一场海钓,运气不好的话会是一场蜜雪冰城。
一些老兰州拉面馆也试图用火锅常用的“鸳鸯碗”留住顾客。
然而,有人从这轮对拉面的疯狂投资中看到了十年前的精雕牛腩和黄太吉煎饼。
都是叫嚣互联网降低传统餐饮维度的案例,结果被“打脸”。前者以500万元从周星驰电影《食神》的原型戴龙那里购买了牛腩秘方,并创造了“中国第一顿豪华大餐”。
它使用大马士革钢锻造的刀来切割牛肉,炖锅还申请了专利。顾客在店里喝的水来自斐济和唐生。开业半年后,它还设置了“封闭测试期”,只有拥有邀请码的明星和美食家才能到店试吃菜品。
传说这家店两个月就能估值4亿元。出于传说,雕刻的牛腩现在完全关闭。
一位私募股权投资者也很保守。他总结道:“连锁餐饮,连锁管理的是员工的人性,而餐饮管理的是顾客的饮食习惯。人性复杂,饮食习惯多变,这对两性来说都太难了。”
你很难取悦每一张嘴。
乍一看,投资拉面会获得成就还是教训,这听起来离我们很远。
其实不是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大街上的农民工食堂在客厅被挤压后会不会当场倒塌。我不知道打开外卖平台后,屏幕上是否会充斥着名牌、价格翻了四倍的连锁快餐。
快餐正在消失,“消费升级”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