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院士谈益生菌:正成为生命健康领域关注点

腰果的营养价值

文字:新京报

来源:新京报洋姜的吃法及做法大全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一些先进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食品科学研究和应用起步晚、基础差,还存在一些差距,包括“领先技术”比例小、设备自主创新能力低、加工附加值和资源化利用不足、食品毒物检测对外依存度高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科技水平的提高,“卡脖子”的问题有了相应的改变,但仍面临装备研发能力不足、部分高精尖装备高度依赖进口等问题。以婴幼儿配方产品中的益生菌为例,我国益生菌的研究和生产起步较晚,同时由于婴幼儿益生菌法规与新菌种临床试验的矛盾等客观原因,我国婴幼儿益生菌产业的核心菌种几乎被美国、丹麦等国外企业垄断。目前国内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13个菌株中,只有一个菌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因此,核心菌株缺乏自主性,缺乏制备高活性、高稳定性益生菌制剂的关键技术,制约了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国际竞争力。

01

芝士火腿

陈伟院士在谈到益生菌产业时表示,益生菌越来越成为生命健康领域关注的焦点。与欧美相比,我国益生菌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但从全球益生菌产业的技术来源国分布来看,我国益生菌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26%,仅次于美国。除了婴幼儿食品中使用的菌种,国内益生菌越来越多地使用具有本土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团队和企业共同努力,将更多的优良菌株加入到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株名单中,真正实现益生菌从婴儿到老人整个生命周期的本土化。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消化胃肠疾病仍然是益生菌干预的主要领域。然而,益生菌干预的热点问题也越来越细化和多样化。比如目前益生菌研究涉及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有糖尿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自闭症、抑郁症、认知障碍和焦虑。口腔疾病主要有牙周炎、龋齿、口臭等。感染性疾病主要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方面。此外,有人还探索了益生菌在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癌症等疾病中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国内外一些团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探索益生菌对新冠肺炎的辅助治疗和预防作用。

对于未来的研究和开发应用:

一个是更加科学准确的解释益生菌的作用和机理。既要有消费者层面的清晰体感,又要有科研层面的数据佐证。只有找到或看到这些能够调节肠道屏障、肠道免疫和特定菌群的关键物质,益生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促进益生菌的多样化和菌种的本土化。这既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产业技术发展瓶颈,也是未来的主流趋势,需要从技术、专利、品牌、储备等方面进行完善。

第三是应用领域的多样化。在突破相关制备技术瓶颈后,益生菌产品的种类也将从发酵乳等普通食品转移到功能食品、微生态药物、功能日化等领域的全面精细化应用。

02

陈伟院士认为,中国的食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快速崛起,以及人们对食品营养健康的新需求,食品科学必将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将加速食品科技创新的迭代,进一步推动以食品基因组学、食品感知、食品合成生物学等为代表的基础科学的形成。,产生食品细胞工厂、智能厨房、智能制造、精准营养等新兴业态,真正突破食品科技瓶颈,推动食品产业创新发展。

未来的食品科学可能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食品精准营养和个性化制造。基于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有针对性的生产精准营养和个性化食品。

二是食品合成生物学。建立一个食品细胞工厂,生产肉、蛋、奶、油、糖等。以可再生的生物质为原料,形成新的食品生产模式。

三是食品设备的智能制造。运用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研发食品工业机器人、食品智能制造生产线、智能厨房和供应链系统。

四是增材制造。食品的生产基于工业数字技术,如快速自动成型和增材制造(3D和4D打印)、图像处理、数字控制、机电和材料。

第五,积极防控食品质量安全。基于多种危险源快速识别检测、智能监管、实时追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过程控制和检测可追溯性将得到改善,并将建立新食品安全的智能监管。

第六,跨学科融合与产业链创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基因编辑等深度交叉融合。,颠覆传统食品生产方式,催生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原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伟:食品科学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本文内容摘自新京报,由舒新闻编辑。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