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福控股CEO王小龙:精品咖啡的定义已经发生变化

文:顾笑笑

来源:窄广播(ID: exact-interaction)

作为研究咖啡市场多年、并具有全球和全产业链视角的产业投资人,百福控股CEO王小龙向我们分享了他对中国咖啡市场整体发展、不同价格带咖啡的竞争要素、和不同价格带咖啡代表品牌现状的一些看法。

近两年,线上流量红利见顶后,很多投资机构将目光投向了餐饮行业,尝试在这个绝对需要的传统领域投资一些模式相对较轻、可复制性相对较高、更具零售属性的品类,比如拉面、烤串、茶、咖啡。

其中,咖啡成为今年少有的仍在线下快速扩张的子行业。

当市场上有很多新转型的餐饮投资者时,老牌餐饮机构的行业积累和行业洞察就显得更加珍贵。百福控股作为弘毅投资打造的多品牌新型餐饮平台企业,一直致力于通过投资、运营、数字化三重布局,打造行业生态,提升平台价值。

以数字化用户运营为核心,弘毅、百福已运营、管理或投资了和合谷、新辣道鱼火锅、遇见面、跷跷板咖啡、煲仔皇、比萨正野等18个知名餐饮品牌,在全国拥有1000多家线下门店。

早在2017年,百富控股就投资了五年前成立的精品咖啡连锁品牌跷跷板咖啡。2021年7月,跷跷板完成1亿元A+轮投资,由喜茶领投,百富控股跟投。

近日,“窄播”与百富控股CEO王小龙围绕线下咖啡连锁进行了一次对话。作为一名研究咖啡市场多年、具有全球和产业链视角的产业投资人,王小龙与我们分享了他对中国咖啡市场整体发展、不同价位咖啡的竞争因素、不同价位咖啡品牌现状的看法。

以下是窄播(微信微信官方账号ID: exact-interaction)根据对百富控股CEO王小龙的专访整理的对话:

窄播:终端咖啡连锁品牌如何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王小龙: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用价格带来划分。我们以一杯美式咖啡为例。从低到高,终端咖啡连锁品牌可以分为六大类。

第一类是最沉的一类,也是新出现的一类。米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啡”就是代表之一,一杯美式只要五六元。当然,这个市场以前也有一些浓缩的,袋装的速溶咖啡。这里我们还是讨论现成的咖啡。

第二类是便利店咖啡,比如全家和便利蜂。一杯美式咖啡10元左右。便利店也是常见的咖啡消费场景。

第三类是大型西餐连锁店的咖啡,比如肯德基的Kcoffee,麦当劳的咖啡。这种咖啡品牌在口感等方面都比便利店好,卖的也比较贵,一杯10到15元。

价格高一点,第四类是性价比高的咖啡,比如瑞幸、曼地。它们受众广泛,更受白领欢迎,价格大概在十几到20块。

第五类是星巴克。一个中号的美式杯大概28元,大号的30出头。在原来的咖啡市场,这种品牌就是终端连锁咖啡的天花板。

然而,最近两年出现了一个新品牌。包括跷跷板,李丁丁& apos包括s Coffee、%Arabica、M stand在内的一系列品牌,都被定义为“精品咖啡”,在产量和品质上更加精细化。

窄播:价格带形成的背后,其实是咖啡消费市场的成熟。这个成熟的时间节点何时出现,有哪些催化因素?

王小龙:我认为中国的咖啡市场刚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白领阶层的崛起使得需求集中,这是触发咖啡市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什么上海的咖啡店最多?因为上海拥有中国最密集、最庞大的白领群体,很多跨国公司都把总部设在了中国。他们的工作强度大,有时会加班,所以有缓解疲劳、提神的需求。

我的观点是,没有白领,没必要喝咖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喝茶。为什么?因为它很慢。再近一点,十几年前,大家都是靠红牛等功能饮料来解决疲劳问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喝红牛。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细分,白领市场的扩大,雀巢等速溶咖啡品牌逐渐兴起,一线城市也开始出现咖啡店。

并不是廉价咖啡的出现让咖啡市场爆炸,只是描述了一种现象,底层还是市场需求产生的。十年前廉价咖啡没有出现是因为没有需求。比如二三线城市的人中午可以回去午睡,喝什么咖啡?

即使是现在,咖啡也还没有到需要过多下沉的地步。Lucky Coffee现在有1000多家门店,但是门店非常分散。

很多创业者不太了解咖啡市场。他们看到资本很热,觉得有机会,就开始涌入。但如果在三线城市创业,不可能成为大咖品牌,区域市场也没那么大。

咖啡市场的成熟是由需求驱动的,而不是供给。当然,作为大品牌,提前布局也是对的。星巴克进入中国,也是发展缓慢。

窄播:那么如何判断需求集中的节点已经到来?

王小龙:当一个城市像CBD这样的白领集中区越来越多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成熟的节点。客户群不密集,需求不集中,开店很难。虽然现在有了外卖,但是线下店还是更多的依靠位置的便利来聚集需求。

目前在一线城市开店没有问题,新一线二线城市也没有大问题;但如果再往前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白领集中程度都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市场容量有限。

然而,不同价位和不同商业模式的品牌有不同的策略。没必要去县城喝上等咖啡。他们的市场足够大,县城也没有太大需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和单店模式。

比如蜜雪冰城开在县城,单店月产量可能只有8到10万,因为单店投入低,所以挺好的;不过西槎和乃雪去县城可能还不够,不过没关系。开在一二三线城市就不错了。

需求和定位决定了你的发展战略和整个市场到现在的规模,而供给不能。货源好做,拿钱开店就行,但是所有的店能活下来吗?没有需求怎么生存?

窄播:不同的价格带有不同的策略,那么同价格带之间的竞争因素是什么?

王小龙:以跷跷板所在的精品咖啡为例。在星巴克存在的基础上,精品咖啡之所以能发展,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其他咖啡品牌所没有的,包括品牌感、体验和产品创新。

首先是品牌体验。星巴克是统一标准,而跷跷板每个店都不一样,空更有调性。

跷跷板有更多的产品创新。不仅仅是美式,拿铁,还结合水果和香气做成创意咖啡,或者创意咖啡饮品。这是奶茶行业走过的过程,精品咖啡行业也在借鉴,这也是其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动因素。

即使从产品口味上来说,像星巴克这样大的连锁店也要保持供应链的高效,咖啡豆在预制作过程中要经过重烘焙才能保证更长的保质期,所以它的口感不如轻烘焙的精品咖啡。当然,直到今天,能喝出这种差别的人还没有那么多,行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窄播:你是如何定义精品咖啡的?早期的重度咖啡消费者中,只有不连锁、小众、以手洗为主的,才能称得上精品咖啡。

王小龙:其实精品咖啡的概念是在进化的,前期真的像你说的那样。跷跷板创业的时候也是这样。它强调我的咖啡很好喝,轻度烘焙,精心冲泡,有很好的空体验,是当时定义的精品咖啡。

但当时精品咖啡被认为需求有限,做不了多少。原因有二:一是价格贵,二是真正能喝到咖啡品质的人不多——这个还是跟需求有关。没有客户培训的过程,任何行业都不容易区分好坏。

为什么现在精品咖啡在进化?因为最初定义的精品咖啡确实很难种,所以这个过程比较长,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消费精品咖啡的人群会慢慢逐渐成长,这些既注重咖啡品质又注重环境的人群不会突然出现。

你现在如何定义精品咖啡品牌?大部分都加入了创意咖啡饮品,大大改变了咖啡的口感。对于那些有消费能力却喝不到苦咖啡的消费者来说,如今的精品咖啡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换句话说,现在的精品咖啡放大了市场需求。

就像奶茶一样,如果喜茶等品牌不通过产品创新提升口感,添加各种水果和杨树枝的花蜜,而仍然局限于传统奶茶,那么奶茶的消费者也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精品咖啡不要停留在原有的概念上,要保留原有的内核、品质、环境、洗手能力;创意产品的加入扩大了它的客户群和需求。所以现在的结论是,精品咖啡也可以做大。

窄播:在精品咖啡还在不大的狭义定义下,百富是如何决定投资跷跷板的?你预见到未来市场的开放了吗?

王小龙:我们对中国咖啡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长期的判断。在投资跷跷板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接触了很多国际咖啡品牌。韩国十大咖啡品牌中,我们接触过前五名,谈过整体收购曾经的韩国第一大品牌。

无论是首尔还是东京,都面临着和上海一样的需求和发展逻辑。几十年前他们没有这么大的咖啡市场,现在是三步五步的咖啡店。六七年前,我们预测咖啡会在中国快速发展。

糖醋鲤鱼是什么地方的菜

但是我们当时没有卖这些国际品牌。因为当时的休闲咖啡业态,采取了大量的加盟模式,布局相对分散。我们认为这种模式在中国很难持续,因为市场还没有到扩展到全国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从一线城市开始。

当时我们就想,精品咖啡能不能做大,首先不要轻易和星巴克比。人是天下第一。一个行业能做到世界第一的有几个?我们要考虑的是,即使普遍认为不大,它的天花板是多少?

我们的判断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几百家店其实是没问题的。只是时间问题。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但同样,它的价值会迅速上升。就像蓝瓶一样,可以成为全球网络名人。它在东京开了好几家店,全东亚的人都去打卡。我也去过几次东京的蓝瓶,和星巴克真的不一样。

窄播:从品牌、体验、产品创意的角度看有什么区别?

王小龙:我是从投资品牌消费走过来的。品牌是有层次的,是有情怀的。但这种品牌感是无形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所谓的品牌差异在哪里。

就消费者而言,一走进蓝瓶,就能感受到店内的氛围更加轻松,星巴克的三号房更具商务气息,对于对咖啡鉴赏能力较高的人来说,精品咖啡更能满足他们的口味。

当时我们投资跷跷板的时候,我们的想法并不是三五年后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知道市场需求应该逐步培养。但是久而久之,它的品牌价值会非常高。几年前雀巢收购蓝瓶的时候,30家店花了6.5亿美元,相当于一家店2000多万美元。因为有价值,所以是稀缺标的,这叫品牌。

窄播:你怎么判断跷跷板也是稀缺标的?

王小龙:很简单。跑了一圈,发现没有比跷跷板更好的了。可以说,跷跷板就是中国精品咖啡黄埔军校。据说Manner的创始人也是练过跷跷板的。

一个品牌必须有灵魂。这种灵魂是品牌传达给消费者的整体感受,就像一个人的气质。看过去就知道一个人气质好不好。

跷跷板的兴起不是普遍现象,绝大多数精品咖啡都失败了。不要以为是追风。这是不对的。精品咖啡很难做,门槛很高。

如果非要拆开来看,就要对精品咖啡的关键要素,如产品、空设计、咖啡师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形成传达品牌的整体价值主张。

首先,产品必须绝对好。关于如何注意还有细节。你需要了解全世界的咖啡都有哪些口味,这些口味有什么特点,不同的口味如何搭配,如何在全球咖啡产业链中采购这些咖啡豆,如何保证质量和成本控制等等。

其次是空设计。并不是设计师模仿其他店的外观就能成功的。爱马仕的店也在那里。你用和它一样的材料复制一家店,也叫爱马仕。有人认得吗?有一种精神和灵魂在里面。

咖啡就是文化,这也是跷跷板非常重要的品牌内涵,和它对精品咖啡的理解有关。跷跷板认为,好的精品咖啡店离不开咖啡师的精神。他们的咖啡师很酷,很有个性,对咖啡充满了热爱,发自内心的为咖啡消费者服务。这和那些做快销高周转的店铺不一样。

就像奶茶行业的茶一样,非常注重品牌的调性和主张。其创始人聂云臣是国内少有的真正懂品牌的企业家。

爱茶和跷跷板很有共鸣。一个品牌,从产品到环境,再到交互和社交,要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认同感,认同品牌能代表他们的生活方式。

我带喜茶创始人去体验了跷跷板的万象新天地店,他也对跷跷板高度认可。所以喜茶投资跷跷板也是一拍即合的结果。当时疫情控制的时候,喜茶团队还没有见到跷跷板的创始人,投资的钱已经到了。

窄播:喜茶现在的体量和天花板会是未来跷跷板可以触及的天花板吗?

王小龙:很多奶茶品牌也在做咖啡,所以很容易把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但是奶茶和咖啡不一样。他们实际上是两个行业。

目前没有一家奶茶店的咖啡卖的好,占咖啡销量10%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

虽然都是连锁品牌,管理、供应链等底层能力是共通的,但是奶茶和咖啡的客户群体差别很大。奶茶店的主流顾客是16-27岁的人群。他们更年轻,相对收入更低,更时尚,对尝试新事物的需求很大。咖啡的主要消费者一般是下班后的白领。收入低的时候,他们喝的更便宜。工作几年后,他们觉得越贵越好,就喝得越贵。

奶茶店铺天盖地,可以加盟,可以加盟,因为它的核心是口感好,方便,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没那么高,品牌会换饮料。精品咖啡的主流客户对空的需求很大,所以对精品咖啡品牌空的塑造能力很重要,这也是其品牌感和溢价的一部分。

窄播:高溢价、高价格其实意味着难以下沉。那么你对跷跷板有什么期待呢?

王小龙:跷跷板现在有100多家店,目前的目标是开300-500家店。

公司还没有做太宏大的规划,万店对跷跷板来说毫无意义。如果跷跷板把品牌感和规模做到了最主流市场的精品咖啡中的第一,那它本身就是无价的。

精品咖啡肯定不可能开到上千家店,也没有必要。千店有机会,但短期内没必要定这样的目标。维持品牌感并不容易。太多太散,就“低”了。我们一步一步来。

奶茶和咖啡不一样。奶茶市场成熟较早,发展较快。已经到了行业集中度比较高的阶段,并且还在继续提升。但是咖啡行业还没到这个阶段,会比奶茶行业晚5-10年。

窄播:当精品咖啡的定义有了进化和拓展,跷跷板发生了哪些变化?

航天领域里程碑

王小龙:除了保留产品、空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还进行了三大变革。

首先,它拓宽了产品的边界,增加了创意咖啡饮料,扩大了客户群。

二是改变单店模式。以前每个店都是100多平米甚至200平米,现在有的店只有50平米甚至30平米。大店租金很高,而且为了让消费者互不打扰,跷跷板把店内的座位安排得很分散,大店的地板效应有限。而且大量开在写字楼的店铺可以开小一点,大店小铺合起来盈利能力会大大提高。

第三是线上线下的融合,这是最有价值的改变。目前线上快消品月均销量已经超过1000万,其线上线下已经达到闭环,相互引流,在用户端已经形成循环。所以和我们之前说的线下连锁品牌不完全一样。这是一个新物种。

窄播:线上咖啡品牌的竞争还是挺激烈的。为什么跷跷板能做到这么高的月销量?

王小龙: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跷跷板是线下精品咖啡的掌门人,替代品很少。对于很多忠实粉丝来说,如果线下买不到,就会喝它的线上产品,而不是线下买别家的。

另一方面,跷跷板扩展到线上,自带流量,不完全依赖平台流量,所以它的投放成本不是很高。比如李佳琪做直播的时候更倾向于和跷跷板合作,因为他也需要一些好的品牌来体现他的商品质量;而且李佳琪的收费也很低,上了他的直播间——跷跷板,还是有收益的。

产品的拓展,单店模式的改变,线上线下的融合,这三大突破让跷跷板的线下门店越来越多,数字化运营能力和用户运营能力也有所提升。门店少的时候很难做,成本会很高。我们现在不单独讲线下和线上销售,因为用户都是一群人,是线上线下融合。

除去上海最差的几个月,跷跷板的单店增长已经连续两年在50%以上。

窄播:精品咖啡在变,星巴克永远是标杆。如何评价星巴克?

王小龙:很多人认为星巴克在迅速衰落,但我不这么认为。

先说现状。星巴克在体量和规模上仍然是绝对的领导者。体量规模不是基于门店数量,而是基于单店的产量和总营收。星巴克平均年收入200亿左右,第二名只有100亿,相差一倍多。

其次是它的盈利能力,星巴克每年的净利润比业内所有其他品牌加起来都多。

然后就是位置的排他性。星巴克很多店都是长期锁着的,能定位的区域也不是其他品牌能覆盖的,到现在也没人能撼动。

星巴克有很强的直营店管理能力也很重要。管理五六千家店,管理几十家或者几百家店,都是不同程度的难度。从单店模式、供应链、发展扩张能力、品牌建设和数字化能力等方面。,中国有几个企业家敢说我能管理这么多直营店?

所以虽然很多人在唱烂歌,但我还是觉得星巴克是值得学习的标杆。

当然,星巴克也有压力。什么工作没有压力?每个人都有。星巴克的压力在于市场细分。任何行业、任何品牌都会面临这种挑战。当你是唯一的时候,后续的发展就看你的进化迭代能力了。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客户的划分是一定的,但是对于那些需要第三空的核心客户,星巴克还是最安全最方便的。他们不会为了便宜和品味而在另一个地方谈生意。

橘子果酱

另外,虽然市场细分,但整体来看,市场是向上的,不是纯粹的股票竞争。星巴克还计划在三年内再开3000家店,并公开提出营业利润要提高到现在的4倍,这一点我非常佩服。一个成熟的公司是关于利润的。谁不会烧钱?

窄播:百富像瑞幸一样关注性价比咖啡的投资项目吗?

王小龙:我们一直关注整个咖啡市场。这个赛道有机会,但是门槛高。因为瑞幸在那里定义了标准,所以很难对标。

这个门槛是看不见的。瑞幸以数字化能力为核心发展,商业逻辑不同于传统零售连锁企业。瑞幸当初内部用了五六百个程序员重建数字系统,投入的决心和力度非常大,没有几个亿是做不到的。

除了数字能力,还要有推送能力,运营店铺的能力等等。瑞幸团队有各种背景和成功经验的人,所以他们的故事都很完整。他们能做到的,不是任何一支球队能做到的。

所以这个赛道的门槛很高。如果你想再压榨瑞幸的份额,你要先付出数倍于它的价格,这是不必要的,也是没有价值的。

想要突破,只能找区域市场突破,就像奶茶品牌的发展路径一样。现在大家创业做奶茶都在找一个不那么饱和的区域市场。第一,要做区域第一,在守住大本营的前提下,选择时机延伸一点。咖啡行业会慢慢进入这种状态。

窄播:但是先生一直想把鲁的打法复制到餐饮领域。他在制作面条和预制菜肴时也遇到了问题,现在他又在制作帝喾咖啡。

王小龙:两个行业里,吃比喝要复杂得多,两者差别巨大。一杯咖啡长这样。一顿饭在一千个人里有一千种样子,不能简单复制。

餐饮的现场操作非常复杂。瑞幸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播放是可行的,因为咖啡的前端操作非常简单,大部分事情都在后台完成;而传统的连锁店一般都是店铺前端做大部分事情,后端系统薄弱。他们的基本逻辑是不同的。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