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福麻辣烫赴港上市获批,食安问题何解?

佩洛斯

文字:靳诺

来源:零售通财经(ID: retail-finance)

10月25日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消息,杨国福麻辣烫拟在港交所发行H股上市的申请近日已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核准批复。

据了解,杨国福麻辣烫于今年2月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目前状态为失效。也就是说,杨国福麻辣烫若想登录港交所,需重新提交招股书,同时要更新相关财务数据。

随着赴港IPO成功获批,杨国福一只脚已然迈入上市大门。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轻资产、重加盟模式的杨国福麻辣烫也多次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公开通报。

频发的食安事件、失效的招股书、增长遇瓶颈的业绩表现以及走向未知的零售布局,都让杨国福的上市之路充满变数。

餐饮业从来不缺乏资本的身影,但一般也仅限于客单价高的大型连锁餐厅如全聚德、广州酒家等,或是以奈雪、喜茶等为代表的新式茶饮企业,以及海底捞这类连锁化程度较高的火锅餐饮品牌。不过近几年,资本的目光开始更多地聚焦在客单价低廉的街头小吃与连锁快餐上。如开遍一二线各大商圈的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等兰州牛肉面品牌,以及最近正比拼速度、竞争成为“中式快餐第一股”的老乡鸡和老娘舅……与奈雪的茶、完美日记等频繁融资、几年内便匆忙上市的企业不同,杨国福从2003年第一家门店开办至今已有19个年头,你要说杨国福不急着上市,事实也并非如此。此前从未融过资的杨国福一改对原先资本敬而远之的态度,在2021年末筹备IPO申请的时候,首次开放对外融资,可一张口就要了200亿估值,把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吓坏了。从近几年杨国福一系列为上市做的准备动作中也能明显看到其发展野心。试问,低调扩张了十几年的杨国福,真的能顺利上市吗?

01冲出东北闯向全球的杨国福

原本是来源于四川的麻辣烫,却不曾想,在遥远寒冷的东北发扬壮大。杨国福麻辣烫,最初来源于2000年一家名为“杨记麻辣烫”的小吃店。

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家位于哈尔滨小出租屋、极为不起眼小吃店,在22年会成为在国内拥有6000多家加盟店,甚至涉足海外的超级连锁品牌。而这一切,正是出自一位叫杨国福的放羊娃,品牌名“杨国福”正是其创始人的本名。杨国福是哈尔滨宾县人,因家境贫寒,仅读了小学便早早辍学,帮着家里放了几年羊后,跟随着街头麻辣烫的浪潮开起了麻辣烫店。说“时势造英雄”也不为过,这些年资本一股脑涌入新消费、新餐饮赛道,正如20多年前掀起的那股“小吃摆摊热”。而杨国福20多年前入局的麻辣烫赛道,也集齐了天时地利与人和。首先,杨国福的家乡宾县被称为“麻辣烫之乡”,一个人口四十多万的小县城居然有超330家麻辣烫相关企业。杨国福与张亮如今麻辣烫圈界的顶流均出自于此,还有门店上千家的秀海福等其他麻辣烫品牌。其次,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在失业潮中,尤其是在东北。由于国企人员比例较高,在下岗潮来临之际,摆地摊成为许多东北人谋生或背井离乡的方式之一。如果竞争加剧,市场就会“内卷化”,我们只能寻求差异化的出路。杨国福根据当地情况,对麻辣烫的汤底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进,将其改为骨煮,并将其称为“可饮用的麻辣烫”,并在汤底中加入冰糖和奶粉,形成独特的乳白色汤。改良的汤底戳中了东北人的痛点,让杨国福麻辣烫一时名声大噪。杨国福麻辣烫也成为东北独特的麻辣烫风味。杨国福对汤料、销售方式和门店环境进行了三次改革,但公司的管理模式始终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具体来说,杨国福早已从家庭作坊转型为拥有5783家连锁店的大型企业,但其管理结构并未改变,仍然是一家由血缘关系高度捆绑的家族企业。

图源/杨国福招股书显示,杨国福、妻子朱董波和儿子杨兴宇持有公司近97%的股份,其余3%分别属于员工持股平台和负责人激励平台。同时,杨国福三口之家还控制着该公司100%的投票权。此外,杨的大家庭已经牢牢控制了公司的所有关键职位,各种亲戚在全国各地都有许多加盟店。杨国福一手推动了全家的仕途,完美诠释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理。不容忽视的是,虽然这种由血缘亲属组成的利益网络看似坚不可摧,但一旦内部出现分歧,其崩溃的速度将比其他外部力量快得多。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种家族企业往往忽视内部治理规则,难以吸引外来人才完成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和沉淀,这确实是看好杨国福未来上市的投资者的一个隐忧。

02重加盟、轻资产食安问题亟待解决

杨国福本人在2019年接受《财经》访问时表示“短期内不急着上市”,并表达了对资本的不适,认为资本所需的“短平快”,以杨国福麻辣烫目前的状况并不能很好适应。转眼不到两年,杨国福上市计划便提上议程,不仅主动拥抱资本还要加快加盟速度,并计划在五年内实现加盟门店1万家、集团营收破百亿元的目标。杨国福这360度的转变大概也可从招股书的数据中窥见一二。杨国福的盈利模式和蜜雪冰城其实很像,营收来源几乎全部来自加盟店,占到了94%以上的比例。

茶叶生意

但是,你以为只是收加盟费那就错了。同样,杨国福、蜜雪冰城的营收大头仅两成是加盟费,而出售的各类原材料以及设备机器才是加盟店向总部“上缴”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来源。因此,借助着标准化的庞大加盟体系,杨国福和蜜雪冰城之流才能像雨后春笋般迅速遍布大江南北,隔几条街你就能见到一家杨国福麻辣烫、或是蜜雪冰城。对比起奈雪直营模式的“负重前行”, 杨国福的加盟模式可谓“轻装上阵”,高增长的加盟速度也让杨国福的账面现金流显得尤为可观。

图源/ 杨国福官网

笔者认为,杨国福专注加盟,其实也开始脱离最初杨国福作为小店老板的初衷,他们现在服务的对象已经从食客转变成了加盟商。“一年加盟费是49900元,每月缴4000多元”,上海一位加盟商表示,“前期门店装修都是统一标准,收费不便宜。”因此,杨国福加盟店毛利率虽高达65%,但是靠加盟费与专卖材料费,薅加盟商“羊毛”的杨国福集团,毛利率比起餐饮业略低。杨国福除了2021年毛利率达到了30.2%,前两年都低于30%;全年营收也就在11亿左右,确实赚钱,但比起加盟规模来说,又赚不了大钱。

除了之前没有主动拥抱资本之外,资本似乎对麻辣烫这个品类并没有多少热情。

虽然杨国福与张亮抢占大头,市面上其他如觅姐麻辣烫、陈华勇麻辣烫等品牌都只能算中小型规模,相比较整个麻辣烫行业的集中度都较低。就像硬币总有正反两面,“麻辣烫+加盟”模式也衍生出两个致命问题:一是监管力度的松懈,品控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杨国福麻辣烫多个门店已经被多次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光是各种官方的新闻报道就有好几例。去年7月,名为“内幕纠察局”的博主曾暗访杨国福,发布了标题为《暗访杨国福,老鼠啃破调料包,食品安全令人担忧!》的曝光视频,糟糕的后厨环境在全网引起轩然大波 ,也直接引爆了消费者关于杨国福食安问题的讨论。

当舆论风波无法平息的时候,杨国福官方出面道歉。但从模式化的致歉信措辞以及目前只重视高速扩张的加盟模式来看,杨国福忽略了完善加盟管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无法形成上下统一的标准化意味着食安问题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二是品牌下沉,难以培育系统性的品牌文化。杨国福曾放出豪言,声称要对标星巴克。但无论是产业链、供应链,还是品牌文化的影响力,杨国福似乎只是以卵击石的存在。麻辣烫本身就是街头小吃,很难在食材方面和饮食文化上讲出多么与众不同的故事。

营收数据也是同理,杨国福的二线及以下城市的营收额占到了总营收的近七成,越是下沉市场,杨国福的营收越高。蜜雪冰城尝试推出“M+”的高端品牌,却生意惨淡。杨国福与蜜雪冰城的困境如出一辙,就是在定位上很难做往高端化、品质化去运营和突破。甚至,在“高端化”这点上,杨国福更为艰难,基于麻辣烫的属性,这种餐饮的创新度比起新式茶饮来说更低。新式茶饮一般以原材,茶叶为噱头,还可以经常组合搭配,衍生各种新品。但是麻辣烫这类快餐其实也与火锅类似,基本市面上的麻辣烫的最大区别也就是汤底,除了汤底,其他的食材都为预制材料,也根本难有什么差异化可言。海底捞还能凭借服务博出位,而杨国福除了麻辣烫还剩下什么?

冰淇淋火锅

03餐饮品牌上市热之下杨国福上市之路仍漫漫

当然,杨国福也不仅限于加盟。除了屈指可数的几家自营店和加盟门店的生意之外,杨国福还有C端零售产品。在2021年,杨国福声称为了应对疫情的线下影响,于是做起了零售业务。根据招股书数据,零售业务在2021宗营收中占比3.2%。

同年,杨国福天猫旗舰店正式上线,店内铺设麻辣烫自热锅、火锅汤底料等品类,但目前SKU数量少得可怜。从定价和产品来说,疫情常态化下,自热食品市场呈现一片红海,但杨国福这些产品并无明显优势和性价比可言。

杨国福方面表示,未来会发力零售赛道,争取未来每年分别推出20多款零售新品。除此之外,各类主营业务的衍生产业也正在摸索复合增长曲线。除了研发零售产品之外,也在加强生产设备,购买供应链中上游业务等等。不得不说,这都是原本保守的杨国福要转型成一个上市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而这些事,也绝对不止杨国福一家在做。老乡鸡、老娘舅等这些中式快餐连锁企业都在一股脑地进阶、进化。2022年春天,众多餐饮企业竞相IPO,扎堆形成一股餐饮上市热。而且这些餐饮企业并不新鲜,成立时间最长的五芳斋甚至已经是百年企业。那么为什么这些餐饮老炮会选择在2022年这个节点扎堆提交IPO呢?疫情就是最明显的答案。疫情最严峻的时刻,也是餐饮业的“至暗时刻”。无论是街边几块钱的路边大排档,还是市值千亿的海底捞,都无法避免疫情时代现金流枯竭的糟糕困境。海底捞能够砍掉300家门店自救,其实是上市后资本力量给予的信心。其次,后疫情时代实体店的复苏导致热钱涌入餐饮赛道。尤其是当目睹各种新兴餐饮品牌在资本的加持下崛起时,餐饮老兵们怎能坐视不管?没有比拥抱资本、寻求变革更好的出路了。不过,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原会长王建宙曾表示:“上市只是一个新起点,它不是终点。”现在太多的公司把上市当作终点,认为成功上市意味着达到企业的巅峰,然后就可以通过套现完美地离开市场。这是从一个投机者的角度,而不是企业家的角度。上市只是证明企业实力的一个里程碑,而上市更像是一个强大的放大镜。在放大镜下,企业的优势会被放大,缺陷会呈指数级展现给投资者、加盟商和消费者。如果你想戴皇冠,你必须承受它的重量。从目前杨国福的质量控制水平和不成熟的企业管理体系以及此前完全空白的融资经验来看,上市已成定局,但如何在放大镜下迅速弥补这些致命缺陷呢?

当然,杨国福赴港上市获批,似乎也向市场传递出一种信号,放宽上市门槛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企业敲钟。资本永远偏爱增长和创新,一碗天花板看似已经到头、却又想要对标星巴克的“麻辣烫第一股”,该如何讲好新故事、激发潜在的增量市场?这些都是未知。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