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汽水:重工业遗珠,重生于情怀之外

文字:王三

来源:观潮新消费(ID: tide)

每年夏天,“快乐水”都会迎来自己的家。

草莓大福

“肥宅欢乐水”这个词来源于动漫,在互联网时代迅速兴起,覆盖面也从单纯的可乐扩展到了所有的汽水。汽水是最古老的饮料品类之一,在中国从清朝就有了,至今已有100多年的企业经营历史。建国后,汽水厂遍地开花,均价一毛钱的幸福被封在玻璃瓶里,绽放在味蕾之间。

然而近20年来,国产老汽水突然销声匿迹,超市货架上的汽水区被“可乐双雄”占据。雪碧、亮眼、芬达是可口可乐,七喜、美年达是百事可乐,双乐占据了国内碳酸饮料市场80%以上的份额。

直到2017年,健康无糖、国潮概念迅速改变汽水市场,国产品牌强势复苏,北冰洋、汉口二厂、冯冰等一批“老字号”重回市场。国产软饮料以各种姿态向可乐双雄发起冲击,尚超和便利店的饮料货架又变得五彩缤纷。

但从2022年开始,冯冰上市受阻,国产汽水走不出“围城”,于是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认为国潮只是一场改变包装风格的炒作。国产汽水的复苏,足以证明国潮是一次民族经济的自我救赎,原因复杂,影响深远。

在国产汽水复兴的漫漫长路上,既有强大的“外敌”,也有无休止的“内斗”。在这个新的周期里,碳酸饮料赛道的厮杀势必更加激烈。谁是笑到最后的赢家?

01

荷兰水

碳酸饮料最早出现在1770年左右,由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列发明。约瑟夫首先通过实验证明空气体不是气体,而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因此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他认为碳酸水可以产生令人愉悦的口感,于是发明了制造碳酸饱和水的设备,成为碳酸饮料的发明者。

这从源头上解释了碳酸饮料的流行。促进多巴胺分泌的糖并不是让汽水快乐的关键元素,但“碳酸水”本身才是,所以250年后,“零糖碳酸饮料”依然可以开辟出几百亿的新品类。

然而,在碳酸饮料诞生之初,约瑟夫过分强调了它的药用价值,并没有推动这种产品在消费市场的普及。直到1885年,一位名叫约翰·彭伯顿(john pemberton)的美国医生试图发明药物来提神醒脑、缓解头痛,他的助手在其中加入了苏打水,一不小心,他创造了可乐。

后来,口味和功能兼备的可乐畅销全球,一度是一战和二战期间欧美士兵最喜欢的饮料之一。美国陆军准将将军迈克尔·瑞安·摩根曾说:“当出现疲劳和食物减少时,这种兴奋剂(可乐)是必不可少的,必须成为每个储备和应急口粮的组成部分。”

清末同治年间(1862-1874),苏打水进入中国,由掌握全球海上贸易的荷兰人引进,所以当时称为“荷兰水”。

百度百科提到,中国人自己的工厂,最早应该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苏州的瑞吉公司和宣彤元年(1909年)上海的华汇碱厂。

但潮汕最早的报纸《岭东日报》却在1902年刊登了一则香港魏健药房的广告,证明香港是中国最早使用机器制造汽水的地方。

上海和香港因为地理位置靠海,所以“触洋”较早。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的武汉,也是国内纯碱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后,武汉迅速发展成为近代工业重镇,吸引国内外商人在此设厂。

1902年,英国海洋工程师科萨因乘船抵达汉口,发现了商机。汉口是武汉三镇之一,武汉是“四大老灶”之一。储存冰块防暑,一直是一种习惯。于是,科萨因从家乡运来机器,开了一家机器制冰厂,取名“合力冰厂”,1904年宣布开业。

1921年,科萨因又开了一家“合力汽水厂”,用蒸馏水生产14种不同口味的汽水,最高日产量达2000打(24000瓶)。

1938年,因车祸受伤的科萨因从汉返回英国,汉口商人刘耀堂接手合力。刘耀堂在经营合力汽水厂时,自制汽水,试制成功“维他可乐”,畅销华中地区。他一度试图联系美国人引进“百事可乐”,但因战争被迫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合力汽水厂接受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第二家国营武汉饮料厂。建国初期,武汉饮料一厂生产的冰淇淋、雪糕,武汉饮料二厂生产的橙味汽水,给老武汉人带来了清凉甜蜜的回忆,也因此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炎炎夏日是汽水之乡,武汉二厂只是国产汽水辉煌的缩影。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碱厂先后发展成为“八大碱厂”,即天津山海关碱厂、沈阳八王寺碱厂、武汉第二饮料厂、北京北冰洋食品厂、广州亚洲碱厂、崂山碱厂、重庆天府焦炭集团公司、上海正广和碱厂。

1983年,八个碱厂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2%。随后,各地的苏打水开始涌现——黑龙江的格瓦斯,吉林的红宝来,山西的太钢,内蒙古的大姚,广东的健力宝,还有同样来自广东的珍珍荔枝,在东北很受欢迎。可以说“改革的春风吹得遍地都是,全国的饮料都有蒸汽。”

突然有一天,这些国产汽水被冻结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瓶“洋汽水”,成了中国儿童胖屋的快乐水。人们不禁疑惑,为什么国产汽水没有并立,而是让洋可乐垄断市场?

02

对着瓶子吹气

“老谭儿进城腰上缠着麻绳,买瓶汽水也不还。”《正阳门下》生动地描述了那个年代国产汽水的销售场景,这条线也直观地反映了七八十年代汽水行业的“消费门槛”。

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时代,粮食需要粮票。你必须品尝酱油和它是否掺水。你不得不当场喝下一瓶以上的汽水,然后把它放回玻璃瓶。那时候的汽水甜甜的,蒸汽十足,一口气真的喝多了。但如果想带回家慢慢喝,要么交押金,要么自己带空瓶去换。

空更换汽水瓶有很多注意事项,瓶体不能有明显缺陷,尤其是瓶口内壁不能破裂跑汽。换汽水的时候应该自己检查一下新瓶子。如果你带回家的汽水瓶坏了,接下来的几天你就喝不到汽水了。另一种方法是自带保温瓶,但很快蒸汽就会跑掉,变成味道像果汁的甜水。

计划经济时期,重要资源统一配置,“//K0/]瓶换汽水的消费模式是国家建设的“衍生品”,直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竞争环境才逐渐形成。“一城一汽水”局面的出现,源于独特的时代因素。

当时纯碱厂的发展和经营有两个制约因素:灌装技术和交通环境。

国内最早的灌装设备被称为“二次灌装设备”。因为机器无法自动将水和糖浆按照准确的比例混合,所以水和糖浆只能分开灌装。两次灌装过程费时费力,一分钟只能封130罐汽水,而进口封罐机可以封1000多罐。

产能有限,交通不畅,导致了“一城一碱”的多点开花格局。

后来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酱油和醋开始瓶装销售。原来的瓶装汽水变成了纸杯,其中可口可乐带着洋快餐进入国内市场。

纸杯可乐已经取代了玻璃瓶的橙味汽水,以塑料瓶的形式占领了超市。但玻璃汽水那种简单奢华的幸福感,从开瓶时的“砰”的一声,从喉咙顶端到皇冠顶端的第一口,到肚子里的最后一口,都刻在了很多人的脑海里,这也为一批国产汽水的复苏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80年代,八大国产汽水品牌占据了全国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进入中国,以开放的计划占领市场。

双乐需要国内碱厂的营销渠道,需要新技术提高产能,于是双方联手建立合资工厂,国内碱厂提供营销渠道和生产线,外资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

《中国品牌四十年(1979-2019)》中提到,在良乐入关前,原轻工业部担心一旦打开市场,国产饮料可能全军覆没,于是指定八家工厂与国际饮料巨头合作。

1990年,武汉第二饮料厂被可口可乐收购,员工分批下岗。2000年,最后一批“二厂汽水”生产出来后,“二厂汽水”宣布停产,从此“消失”。

天府可乐,起源于四川成都,是第一款真正的国产可乐。最高峰时有108家合资企业,年销量超过20万吨,成为两家音乐公司争夺的对象。

1991年,可口可乐找天府可乐合作,但条件太苛刻:合资企业只能生产可口可乐,另设工厂生产天府可乐。天府可乐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百事可乐趁机加入谈判。

1994年1月18日,百事可乐与天府可乐签订合资协议,并持有60%的股份,攻占了中国碳酸饮料市场最坚固的堡垒之一。百事可乐接管了天府可乐在全国各地的合资企业和销售渠道。合作达成后,主管部门在批复中限定天府焦炭的产销量不低于总产量的50%。但到1996年,天府可乐的产量份额不足25%。

同样是在1994年,北冰洋与百事可乐的合资公司通过捆绑销售帮助百事可乐打开了市场,但百事可乐随后投入更多资金获得了北冰洋的控股权,并将北冰洋的产品“隐藏”了15年。

此外,百事可乐还收购了广州亚洲汽水,可口可乐收购了沈阳霸王寺、天津山海关和青岛崂山。除了冯冰,国内汽水品牌被两大音乐巨头集体隐藏,两家音乐公司的汽水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这是对先进经营理念和资本运作模式的“降维打击”。外资饮料巨头在管理、销售、供应链、企业管理、经营理念等方面的优势,给中国饮料行业上了一堂痛苦却宝贵的课。

当时国内饮料厂接受合资的原因是希望借助外资扩大经营,学习管理和技术经验。当他们突然醒来时,已经太晚了。

03

反包围

国内汽水品牌一直有对手,健力宝是“反乐军”的急先锋。

1982年,三水酒厂厂长李经纬偶然认识了广东省体育研究所的欧阳晓教授。当时,李经纬担任酒厂厂长近十年,让酒厂起死回生,但再次遇到瓶颈,正打算进军高端饮料。碰巧欧阳晓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碳酸饮料。

槐花做法

李经纬的另一个重要职务是县体委副主任。他一生都与运动结缘,对这种运动碳酸饮料非常感兴趣。于是,他从酒厂微薄的利润中,拿出资金用于饮料的研发,研发出一种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1983年,亚足联计划在广州白天鹅宾馆举行一次会议。当李经纬得知亚足联主席也将出席时,他意识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紧急将自己研发的新饮料命名为“健力宝”,并迅速完成了工商注册等一系列手续。

李经纬找到深圳百事可乐厂,借了一些易拉罐,装上饮料贴上标签,然后通过关系把200箱健力宝放到了亚足联会议桌上。亚足联主席喝健力宝的画面被现场记者的镜头定格,成为健力宝的第一张宣传照。

1984年,健力宝饮料厂正式成立。同年8月,中国重返奥运会,健力宝是中国代表团指定饮料。奥运会期间,中国女排击败东道主队夺得金牌,美国记者拍到女排队员喝健力宝的照片,为了“把事情办成”,写了一篇《神水如何快速进攻?文章。

健力宝误打误撞成为“东方神水”,健力宝一炮而红。

1984年,健力宝销量超过1600万罐;1988年,广东健力宝股份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达3.24亿元。

健力宝是国内碳酸饮料品牌的典型案例。它从功能饮料这个细分市场出发,同时踏上了功能饮料和橙味汽水两条船。没有老厂作为大后方,起步艰难,但也避开了两乐合并的浪潮。

可口可乐的反击一直伴随着我们。

1987年,广州举办第六届全运会,可口可乐和健力宝争夺“指定饮料”。可口可乐开价100万,健力宝直接加价到250万;1990年,双方再次争夺北京亚运会最大赞助商。可口可乐的赞助费达到350万美元,健力宝的赞助费总额达到1600万元。

从1984年到1994年,健力宝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良乐完成国产汽水的“划分”之前,迅速成为领导者。健力宝在成立10周年时宣布进军美国,在纽约设立办事处,并以500万美元买下帝国大厦一整层作为办公场所。

油茶面怎么做

1997年,健力宝年销售额超过55亿元,但这是健力宝的最后一个巅峰。今年健力宝计划赴港上市,但三水市政府以没有香港暂住证为由,拒绝批准李经纬团队入股,因此不允许购买H的原始股。健力宝陷入三年内斗,很快从巅峰跌落。

健力宝是从功能饮料的斜刺中走出来的,而娃哈哈是从可乐的战场上走出来的。

1998年,娃哈哈根据国人口味较轻的特点,推出可口可乐,提出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宗后卿为可口可乐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可谓稳扎稳打。

这一年,中国饮料市场达到1200万吨,增长率为18.8%,碳酸饮料的比例约为50%。同时,中国农村消费品零售市场增长10%,首次超过城市,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当时娃哈哈已经通过桶装水树立了市场意识,建立了供销联合体。通过这个系统,可口可乐被传播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地区。两家音乐公司采用的是直销模式,首先是征服大城市,农村地区的商品配送不足。非常可乐通过降低单价50美分,迅速打开了农村市场。

两个音乐的逆袭再次齐头并进。

2002年,三水市政府将健力宝75%的股份转让给浙江SDIC,李经纬彻底退出管理层。娃哈哈占据了国内碳酸饮料市场12%左右的份额,准备接过“反乐军先锋队”的角色。不过,中粮集团和可口可乐的合资企业中粮可口可乐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农村市场。

百事打响了“围剿战”的第一枪。2003年,百事可乐在江西设立批发渠道作为试点。1.5升百事可乐价格低至3.5元,低于非常可乐。2004年,可口可乐在1000个小城镇发起“1元可乐”活动。

此外,一些消费者可能还记得,那是一个品牌“苦假久矣”的时代,雷碧、康帅博、知止瓜子、大白免奶糖等名牌产品横扫下沉市场。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品牌意识还处于一个比较可塑性的阶段。国际化品牌正在国内市场大出风头,假货的余波对发展新品牌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在可口可乐冲锋陷阵的路上,一度占据中国碳酸饮料15%的市场份额,二三线城市30%的市场份额。但由于无法解决农村低端定位、假货泛滥等问题,未能逃脱国产可乐的失败。

娃哈哈仍然是领先的食品饮料企业,涵盖十多个品类,可口可乐业务的收缩并不影响集团的运营。但时至今日,国产汽水品牌已经全面复苏,却没有一款国货能打入可乐的战场。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