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 | 金樽美酒:“胡傅温酒樽”上的民族交融华章
在山西博物院“民族大熔炉”展厅,一对光彩夺目的镀金青铜瓶引人注目。全身上下都有精美的花纹:不仅有草原、山林中的虎、豹、熊、骆驼、羚羊,还有中原文化中的九尾狐、羽人、仙兔等神话生物。是什么让中原元素和草原风情同时出现在这个青铜瓶上?
▲胡酒瓶,高24.5厘米,直径23.4厘米,由2件组成,大小、形状、纹饰相同,通体镀金。现藏于山西博物馆。
▲胡夫暖酒瓶的图案有草原、森林中的虎、豹、熊、驼羚羊,也有中国文化中的九尾狐、羽人、仙兔等神话生物。
01
右玉县“重生”的“双胞胎”
1962年9月,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大川村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和村里的孩子们在村南佛殿坪的山沟里发现了一批极其精美的青铜器,随后这些青铜器被运回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在这些青铜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对孪生的圆柱形酒瓶。韩立的题词“钟灵胡夫暖酒瓶,重24斤,和平三年制”刻在瓶口边缘和瓶盖上,另一块刻有“二”字。
▲胡夫的暖酒瓶边上有题词。
根据暖酒瓶上“和平三年”的铭文,这对珍贵的暖酒瓶铸造于西汉和平三年(公元前26年)。“和平”是汉高祖刘骜的第二个称号,其统治时期从公元前33年持续到公元前7年,见证了西汉中期的繁荣与变迁。这些酒瓶不仅是汉代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声见证者。
▲胡夫暖酒瓶铭文记载其铸造年代为汉成帝年间。图为汉成帝的炎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来源:陕西汉中消防微信官方账号)
碑文中的“钟灵”是一个地名,属并州刺史部雁门县,在山西省右玉县南部。酒瓶出土的地方在右玉县大川村。这个地方在汉代属于钟灵县,铭文中记载的地名与出土地点一致。
▲碑文中的“钟灵”,西汉时属滨州刺史部雁门县,在今山西右玉县南部。(资料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卷):秦·西汉·东汉》,谭启祥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
西汉时期,雁门郡位于汉朝北部边陲,与匈奴相连。为了使边塞和谐稳定,西汉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为以后中原王朝的民族政策奠定了制度基础,其中最突出的是亲亲相隐政策和质量验收制度。汉献帝在位期间,匈奴疲惫不堪,继父呼韩邪单于,仍娶王昭君为妻,并派儿子为汉室效力,作为信物。
▲2023年9月26日,《昭君与秦》沉浸式演出亮相内蒙古呼和浩特,以歌舞的形式再现了“昭君与秦”这一历史事件。Zhongxin.com记者刘文华摄
同时,汉朝向匈奴提供物资,开放边境市场。如《汉书·匈奴传》记载:“次年(和平二年),可汗上书朝鲜。和平四年正月,入朝,赐锦帛二万匹,絮料二万斤。就像以前一样平静。”汉代政府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特别是附属于它的群体,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些政策既表现了汉朝对胡人的包容和忍让,也显示了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智慧和谋略。《汉书·成帝纪》记载:“(和平)四年春正月,匈奴单于来朝。.....二月,可汗回家了”。铸造胡夫暖酒瓶的“河中太平三年”是匈奴和西汉和平相处的时候,制作的地方也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遇融合的地方。
▲“插上绿洲”山西右玉。辛泰摄
▲右玉县三十二边的明代长城。右玉县,地处晋蒙边境和长城沿线,是通塞中路的交通枢纽,是中国古代北方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右玉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农耕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地,是中国古代文化融合的重要舞台。作为辽西、中原、河套三大文化区的交汇点,其影响力远远超出地理范围,推动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02
华丽的装饰呈现文化交融
酒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到了汉代,酒瓶的使用更加普及,用途也更加广泛,不仅可以盛酒,还可以用来温酒或留香。
胡夫的暖酒瓶上贴满了金,金的一小部分磨破了,露出了底部的铜胎。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身上磨损的划痕。车身高24.5厘米,直径23.4厘米,壁厚0.4厘米。其下有三只熊足,腹部两侧有对称的铺头环。三只熊脚蹲着,两只爪子放在膝盖上。第一枚题环以兽面图案,头上戴三顶山冠。
▲胡夫暖酒坛子底部的熊形脚。
辣鸡爪的做法大全
▲胡夫的暖酒瓶肚子铺上第一圈。
器身上的形象是用圆润有力的浮雕法铸造出来的。它的盖子有两个环,一个是盖子的边缘,另一个在盖子上,把它分成两个区域:里面和外面。内区的盖子是柿子梗图案,顶部有提环。柿蒂图案外对称地有两只老虎和两只矮尾兽(或一种熊)。老虎身上刻有条纹,矮小的尾兽向后看,身上刻有类似毛发的斑点。外围区域有三个凤凰按钮,呈60°角均匀分布。外围均匀分为三个区域,纽扣之间有一条龙,也是浅浮雕和阴线雕刻的表现。龙的身体有一小段浸没在水中,它描绘了水的波纹,动态地描绘了龙潜入水中浮出水面的状态。封面上还画着鸟兽图案。先用墨线双钩,再填色,最后涂一层粉条。两器口缘及盖下子唇外缘刻有“钟灵胡夫暖酒瓶,重24斤,和平三年制”字样。
▲胡夫暖酒瓶盖外侧区域的凤凰按钮。
柠檬鸭的做法
▲胡夫暖酒瓶盖上的水龙图案。
身体的图案被一条环带分成上下两部分。全身饰以精美的动物图案,精致生动,每个细节都充满力量和美感。有两种动物形象的身体。第一类是比较写实的动物形象,如老虎、熊、鹿、骆驼、鸟、猴子、猎豹、牛、羊等。其中牛、羊、骆驼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富裕的主要标志,尤其是双峰驼纹的出现,是西汉时期中原与西域贸易频繁的例证。另一类是羽人、九尾狐、凤鸟、手持仙草的珍奇动物等传说中的形象。这些图案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的神仙信仰。
▲胡夫暖酒瓶上部的双峰驼纹和凤鸟纹。
▲胡夫暖酒坛下部的羽毛人形象。摇钱树心水忪坛334435
胡夫暖酒瓶上精雕细刻的图案不仅表现了北方草原和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如虎、豹、熊、骆驼和羚羊,还反映了游牧民族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尊重。同时还刻画了九尾狐、羽人、仙兔等汉族神话中的神仙形象,描绘了汉族人民对长生不老的向往。这种艺术融合不仅是形式上的结合,更是深层次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的交流与融合,体现了汉代中原文明与周边游牧民族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互动。在这个古老的青铜胎上,每一处装饰都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文化,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文化与艺术交融的壮丽景象。
03
温暖酒瓶背后的民族融合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画卷中,胡夫的酒瓶以其独特的魅力讲述着民族融合的故事。见证了汉代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启发,边疆的粗犷与中原的细腻相互辉映。青铜瓶上老虎与羚羊的舞蹈,九尾狐与羽人的共鸣,既是自然与神话的交织,也是一个关于中原与边疆、农耕与游牧的深度交流的故事。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在地理上交错居住,在文化上相互吸收,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情感上紧密联系,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胡夫的酒瓶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中华民族的包容与和平。透过胡夫的酒瓶,我们可以一窥古代统治者在民族政策上所表现出的智慧,让不同的文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既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又丰富了中华文化,为中华文明的持续繁荣注入了活力。
(文中胡夫酒瓶图片均为作者本人拍摄。)
(作者:吴文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来源:道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