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超百亿,连亏十余年!轰动全国的民族品牌,彻底黄了……

民族品牌的破产

7月19日,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新增破产重整信息。申请人为山东安德宇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办案法院为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海发菜

这意味着,曾经名噪一时的汇源果汁正式走上了破产重整之路。

早在今年1月18日,汇源果汁在港交所停牌近三年后正式退市。

汇源集团不仅面临经营困境,还深陷债务泥潭。汇源的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朱新礼也被列入失信人名单。

连年亏损,负债超百亿,汇源每年支付的利息是净利润的数倍。

要知道,汇源果汁曾经创下行业第二大销量,一度占据国内果汁市场45%的份额,并被誉为“果汁大王”的民族品牌。

2007年汇源果汁在香港上市时,创下了当年香港交易所最大规模的IPO。

为什么我们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从平台跌落到破产重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从高处坠落

汇源果汁是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众所周知,汇源的衰落始于可口可乐收购案的失败。

汇源果汁在香港上市,不仅创下了当年港交所最大规模IPO,上市当天还大涨66%。

朱新礼曾亲口对媒体说:“上市后,汇源光现金就有几十亿元,果汁的毛利率已经达到40%。”

但这一切的美好被一件看似自然的收购所打破。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计划以每股12.2港元的价格收购汇源的全部已发行股份,总额为179.2亿港元。

按照当时的价格,如果汇源果汁成功“卖身”,朱新礼将赚74亿港元。

这是可口可乐当时在中国最大的一笔收购,双方都非常看好这次合作。

一方面,可口可乐想借机扩大在中国的市场;另一方面,这是朱新礼的农业梦想。

农民出身的企业家朱新礼没有收到这笔钱后退休的计划。他的计划是投资中国的现代农业,帮助广大农村和农民实施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经营和品牌化经营。

与此同时,朱新礼认为,借助可口可乐平台,来自中国的新鲜水果和浓缩果汁可以运往全球100多个国家。

为了促成这次收购,朱新礼孤注一掷,决定放弃自己深耕多年积累的销售渠道。

当时汇源果汁在中国21个销售区域的21名省级经理基本离职。员工人数从2007年底的9722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4935人,销售人员从3926人减少到只有1160人。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确切地说,朱新礼完全没有估计到人们对汇源果汁这个品牌的情感理解。

用今天的话来说,汇源果汁在当时是一个“爆款”,红极一时。尤其是在2008年,汇源还是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

正是这种知名度让许多人以汇源果汁是中国自主品牌为荣。

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种民族自豪感也体现在汇源果汁等快速消费品上。

因此,当人们得知民族品牌要卖给外资企业时,他们有些愤怒,觉得不应该出售它们。

当时,Dahe.com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79.11%的人表示反对。

如果只是民族情绪高涨,实际上并不能阻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

然而,历史是各种偶然因素的巧合。2008年8月1日,中国首部反垄断法正式实施。

可口可乐想收购汇源果汁,这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舆论事件,自然引起了商务部的注意。

随后,2009年3月,商务部根据《反垄断法》叫停了此次收购。

2010年3月18日,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这一并购案也成为《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例败诉案件。

M&A的失败让汇源果汁损失惨重,朱新礼也为他的孤注一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甚至可以说,汇源果汁从此一片混乱,一直走下坡路,直至退市破产。

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跳水鱼的做法

这么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再来回顾商务部给出的禁止收购的三个理由,会有些尴尬。

当时给出的第一个理由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可能会通过搭售和捆绑销售果汁饮料以及设置其他排他性交易条件,迫使消费者接受更高的价格和更少的产品种类。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可口可乐会将其在碳酸饮料行业的主导地位转移到果汁行业,从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扩大市场形成垄断,然后提高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这是非常典型的教科书式推理。但不幸的是,这种推理不成立。森林蔬菜

如果我们只谈论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可以说是一家独大,但即使如此,在全球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可口可乐本身的价格近年来也没有多少增长。

只要交易是自由的,就没有强迫价格;只要访问是免费的,竞争就会一直存在,垄断就很难形成。

当时人们只看到了国内市场的方向,即“可口可乐将在碳酸饮料行业的主导地位转移到果汁行业,从而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但与此同时,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另一个国际市场的方向。汇源果汁可以利用可口可乐的渠道和影响力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并获得更多消费者。

如果当时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和汇源果汁将合并,在全球市场获得更大的增量市场,规模效应将进一步扩大。就像可口可乐的价格一样,价格不一定会上涨,也不会出现传说中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

当时禁止收购的第二个理由是:由于现有品牌对市场进入的限制作用,潜在竞争难以消除“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形成的限制竞争效应。

换句话说,如果收购成功,其他人将很难再次进入这个市场。

你知道,有一种竞争叫做“另辟蹊径”。微信市场占主导地位,其他人很难涉足,但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对手的策略不一定是再造一个微信,但很可能是Tik Tok。

似乎其他人很难进入市场。事实上,有很多方法可以绕开竞争。

可乐和果汁的合并似乎很难让其他人再次进入这两个市场,但没有人规定只能在这两个产品上进行竞争。

竞争是全方位的,只要准入是免费的,打败一个方便面品牌的不一定是其他方便面品牌,但很可能是美团拿出来的。

当时的第三个原因是,如果收购成功,将挤压中小企业空的生存空间,从而对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的竞争格局产生不利影响。

显然,这个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法律应该保护权利,而不是利益。

生存空永远应该是企业自己用产品质量赢得的,而不是其他企业的“礼让”。

市场空应该让各种企业的产品自己说话,而不是由法律决定。

另外,这种挤压存在空的说法显然是存量思维,而不是增量思维。

在汇源果汁出现之前,市场上没有这样成功的果汁产品。企业家朱新礼用产品创造了这样一个新市场。

新市场出现后,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许多企业从中受益,而不是遭受损失。

如果可口可乐和汇源果汁成功完成合并和收购,除了我们前面所说的,我们将共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我相信我们肯定会在新产品的研发方面做出努力,而不仅仅是当时现有的产品线。

也就是说,因为会有新产品和新市场,即使是中小企业的生存也不会受到它们强强联合的挤压。

相反,如果允许并购,将有更多的可能性。如果打开国际市场,中小企业将有更大的空间而不是更小的空间。

以上三点在逻辑上可以明确反驳,但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恐怕没有人会听这样的分析。

奥运会结束后,国民情绪高涨可以理解,但把这种情绪放到别人自己的事情中就有点太深了。

朱新礼是淄博沂源人。沂源离我的家乡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汇源果汁是中国的知名品牌。淄博人会一直把它当成淄博品牌吗?山东人会一直盯着这个山东牌子,不会是外省人投资的吧?

如果真的有人喊出淄博牌和山东牌,估计多半会被嘲讽。

然而,当媒体说汇源果汁是民族品牌时,每个人都说民族品牌不能卖给外国公司,因为卖给外国人就不是民族品牌。

此外,朱新礼明确表示,获得这笔资金将布局上游农业产业链,即水果生产,但大多数人只看到数十亿的数字,并不关心企业家打算用这笔钱做什么。

即使朱新礼高呼“品牌无国界”和“企业应该像儿子一样被抚养和像猪一样被出售”,也无济于事。

民族感情上来了,什么都不会听。

如今,汇源果汁的破产就在眼前,汇源品牌的影响力早已失去了势头,这不是一个曾经的民族品牌的结果。

很多人分析朱新礼的性格和家族企业的管理,但我认为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当年的大环境,一个是法律环境,另一个是舆论环境。

事实上,如果汇源果汁能够利用可口可乐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并且国际市场知道这个品牌来自中国,其大部分原材料都在中国制造,我们将不仅收获外汇,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对整个中国市场有了新的认识。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民族品牌振兴。

但不幸的是,这可能不是他们想要的。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