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吃”的食物里,藏着一个千亿级市场
文:田
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ID: xinlingshou 1001)
自从人类发展以来,食物清单变得非常庞大。
在中国,人们评价一种食物难吃的最委婉的词就是“见仁见智”——是的,即使是同一种食物,也总有一些人喜欢和不喜欢。
好吃不好吃不仅仅是因为食物本身,还和每个人的味蕾有关。
但是,有一种食物的评价几乎是一致的——“几年前,低GI食物基本上就是‘不好吃’的代言人。”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副所长刘佳近日在Foodaily举办的每日食品创新博览会上发表此番言论,多少透露了这个行业的尴尬...
01
美国大兵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GI是英文血糖指数的缩写。即使翻译成中文的“血糖指数”或“升糖指数”,很多人还是觉得难以理解,甚至有人觉得——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但是说到无糖或者低糖这个概念,人们大概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毕竟主打无糖概念的活力森林,这两年受到年轻人追捧是不争的事实。
在日常生活中,“少糖,少糖,糖的0卡路里”成为年轻人思考茶瘾,担心糖分摄入过多时的常用选项。
《2020年新茶白皮书》显示,29%的消费者选择不加糖或少加糖,38%选择少加糖,只有32%选择标准糖。
那么,为什么这些消费者在忍不住喝含糖饮料的同时,还要控制糖的摄入量呢?
当然,这是因为过量摄入糖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同时,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也让很多人开始有了控糖的意识。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截至2021年,全球约有5.37亿成年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5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将增加约46%,达到约7.83亿人。
在全球5.37亿20-79岁成年糖尿病人中,中国是糖尿病的绝对国家,约1.41亿人,占26%以上。也就是说,按照中国14亿人口粗略估计,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糖尿病患者,这还不包括糖耐量受损的人。
当然不能说糖尿病是因为糖摄入过多造成的,但在既定的环境因素中,肥胖、运动量减少和糖尿病有直接关系。当糖分摄入过多时,剩余的糖分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造成肥胖。最重要的是,这些游离糖进入体内后,会迅速升高血糖水平,对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食品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食品学会五谷杂粮分会副秘书长王力教授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如果把人体比作一辆行驶中的汽车,那么血糖升高就意味着加油,血糖降低就意味着刹车。长时间猛踩油门和刹车肯定对车不好,所以同样,血糖的剧烈波动从长远来看对身体也不好。
那么,什么样的血糖状态对人体最有利呢?平稳。
而这正是低GI食物的长处。当低GI食物进入人体后,不仅可以帮助稳定血糖,一些低GI食物甚至可以改善其他营养成分。
02
控糖的尽头在哪里?
糖自诞生以来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试图通过拒绝糖分来控制糖分,不仅不现实,从健康角度来看也不科学。
比如中国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粉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即使不单独摄入其他糖类,碳水化合物中也含有单糖、二糖、低聚糖和多糖,碳水化合物是人体需要的重要元素。
因此,在慢糖教授专业版联合创始人李俊坤看来,人们需要的控糖目的不是“破坏”糖分,而是通过低GI食物来控制糖分在人体内的“行程”,避免血糖大起大落对胰岛的巨大影响。
他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就像电池一样,人们喜欢能持续供电的电池,但不喜欢瞬间放电然后瞬间没电的电池。
“无糖和低糖食品都是控糖的过渡或阶段性产物,低GI是控糖的终点。”李俊坤在接受《新零售商业评论》采访时表示,因为无糖或低糖只是一种营养的表现,所以控糖是从健康的角度关注糖对人体的影响。
那么,如何控制糖分呢?中国有句古话“好吃的不健康,健康的不好吃”。以牺牲口感为代价的控糖是控糖的唯一方法吗?
香菇鸡汤面
在谈到如何平衡口感和功能时,李俊坤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这确实给低GI食品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方面,一些消费者喜欢极致的味道,另一方面,一种食物很难在完全不牺牲味道的情况下实现低GI。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
所以,虽然慢教授的第一款爆款吐司在工艺和配方上做了很多迭代,但是我们还是发现,虽然和牛奶吐司相比,它的柔软度和棉密度都相当高,但是口感上还是有一点差别。
但李俊坤认为,未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意识理解的加深,口味也会调整回来。
就像很多年轻人喝奶茶时不再喜欢放全糖,甚至有人觉得全糖太“蠢”了,不能喝;喝咖啡的时候,我不再热衷于加糖加奶,而是更喜欢品尝不同产地的研磨咖啡豆的香气。
去年,满教授推出了一种“大米纤维粉”。添加一定比例的纤维粉后,不仅能使传统大米的GI值降低38%,还能增加70%的膳食纤维含量,解决了高糖或控糖人群不敢吃大米的痛点。
新零售商业评论摄
李俊坤说,这款产品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研发,才上市。站在企业的角度,他希望产品在健康的前提下口感更好,无限接近普通食品的口感,但他认为“低GI是一个双向的旅行,需要我们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据玛拿吉品牌总经理王海波介绍,虽然中国的低GI意识有所提高,但整个行业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口味很重要。“如果味道不好,他不会买第二次,味道好不好也是和回购有关的指标。”
03
为什么低GI发展看中国?
“一个有趣的说法是,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低GI食品的发展。”刘佳在发言中说。徽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低GI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相反,与低GI产业发展更成熟的澳大利亚相比,中国落后了近四十年。
去年9月,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指导下,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牵头、多家企业参与的《低GI(升糖指数)食品评价标准》团体标准正式实施。根据GI值,标准中的食品分为三类:低GI食品(0 < GI ≤ 55)、中GI食品(55 70)。
刘佳说“看中国”。一方面,中国是糖尿病大国。业内普遍认为,中国低GI行业将有上千亿的市场规模。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20)》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以二型糖尿病型为主,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较高。
体现在消费端,变化也很明显。根据JD.COM超市的数据,2022年,JD.COM超市低GI食品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倍,购买低GI食品的消费者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倍。
“目前我们的核心消费群体70%是糖友,剩下30%是有健康需求的人群。”李俊坤说。
渠道方面,他认为低GI是比较特殊的食品,需要对人群进行筛选,线上渠道更有利于精准触达。所以目前包括天猫、JD.COM、盒马、丁咚、Tik Tok、小红书在内的主流电商或社交媒体平台,基本上都在销售低GI产品。
新零售商业评论摄
线下渠道相对更适合向消费者普及低GI知识,所以慢教授也选择在屈臣氏开了一个低GI货架,作为“队长”尝试打破圈子。
受访者供图
《看点中国》的另一个考虑是,这两年国内GI较低的企业数量一直在增加,包括中粮这样的国家队,达能、伊利这样的知名食品企业,当然还有慢教授、纪灵等一批初创企业。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低GI产品开始从零食延伸到一日三餐的米面主食,产业链也呈现出从原料到技术的多层次突破场景。
可以预见,未来3-5年,中国低GI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如果我们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所有的食物都重做也不是不可能的。
然而,硬币有两面: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快速发展与增长的背后,整个低GI行业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一方面,国人对低GI有很多误解,甚至很多人还认为控糖就是戒糖、戒碳水化合物,或者简单地把低糖、无糖、低GI等同起来;
野山椒
另一方面,中国人不仅有八大菜系,而且喜欢米饭、面条等高GI主食,这给低GI食品的研发和检测带来很大困难。
或许,那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才是当下低GI赛道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