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买菜的赢局,但不是终局

文字:卜淼

来源:零售氪星球(id: ls-kxq)

今年春节后的淡季,叮咚买菜的业绩也可圈可点。3月份GMV同比增6.5%,Non-GAAP标准下净利润达4145万元,同比增76.8%。核心市场江浙沪,单仓单量同比增长超10%,广深与北京市场亏损也迅速收窄。

最近一份内部新闻报道显示,今年3月,叮咚在北京买菜,环比亏损近900万元。根据丁咚的购粮计划,预计今年年底将推动京华地区盈利。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零售氪星球》,目前叮咚买菜,生鲜是基本菜,预煮菜等自有品牌的差异化产品带来满满的毛利,为不断增加的消费者和订单量锦上添花。“今年业绩一直很好,不断破新高。”

生鲜电商一直是互联网创业的典型失意样本。B2C电商、社交电商、社区团购、前置仓轮番上阵,但“缺乏自我造血能力”、“靠资本无序扩张”、“价格补贴不会长久”.........................................................................................

不仅仅是生鲜电商,国内大部分传统超市现在都在艰难的寻求转型之路。

这样,丁咚的购物成了2024年难得的新鲜赢家。着眼于乐观的形势,丁咚上调了2024年的利润和规模预期,预计今年将进入稳健高质量增长的新阶段。

丁咚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他在哪个节点到达的?他真的拿到安全卡了吗?

01

供应链:从死亡中赚钱的新途径

在5月份发布最新财报后,针对外界普遍认为丁咚购物通过收缩战线、降低成本实现盈利,增长有限的观点,丁咚购物创始人兼CEO梁昌林向投资者提出了自己对为什么能够盈利的判断。2021年底丁咚购物策略调整后,陆续退出了几个近几年亏损的城市,一直被市场唱衰。

图源:官网

梁昌林首先提出了生鲜电商的盈利路径,即跳出传统零售规模盈利模式,不是靠规模,而是靠高效的供应链。

在他看来,传统生鲜零售低价然后靠规模维持更低价格的规模效应,在生鲜电商这个维度是行不通的。一是生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生长周期有限,规模效应不明显;第二,与线下门店不同,前置仓的绩效费并不随着订单规模的增加而明显下降。

在过去的几年里,包括每日优鲜在内的生鲜电商曾希望赢得市场,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已经死于以价格补贴换取用户规模。即使丁咚买菜,从2017年成立到2021年6月上市,也是基于这个思维框架。

但2021年10月后,在意识到资本市场的寒意后,丁咚转刹车买菜,将发展战略改为“效率优先、有规模”,以提升供应链效率、提升自我造血为新方向,注重高价值商品的运营能力,提高客单价。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丁咚发现“生鲜行业的首要原则是不断提高端到端的效率,这就是生鲜供应链能力。我们必须从供应链中获利,具有竞争力,通过提升供应链能力来服务更多的消费者,从而实现规模增长。”

在梁昌林看来,丁咚买菜六个季度的利润,并不是地域扩张和门店(前置仓)扩张带来的,而是通过改善和提高端到端的供应链能力,实现了这个端到端的完整链路。优化后的生鲜供应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首先,订单种植,产地直采,提高了采购的质量、效率和稳定性。

过去几年,丁咚一直在加大对上游供应链的投入,深入产区,自建仓库和生产加工能力,实现生鲜商品80%以上的直采。同时,丁咚还在推进订单农业相关的技术、质量控制和基地建设,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全员参与解决食品安全和质量稳定问题。

其次,更多人进入自研货阶段,形成研发、检验、迭代的正向循环。

比如在传统的生鲜果蔬品类中,我们会进一步筛选优质、小众的市场商品,比如有机系列,增加生鲜商品的差异性和特色;或者更多的参与食品研发和生产,摆脱同质化,在创新和品质上创造更多的独特性。

图源:官网

从了解消费者需求趋势,介入R&D和生产,通过自有销售渠道进行市场考察,收集反馈,倒逼产品改进和创新。这种产品开发迭代的闭环,将为终端空释放更多毛利,也能更深入洞察客户需求,提高用户留存率,带来更高质量的订单。

最终通过各种标准和中间平台体系的建立,提升端到端精细化运营能力和效率。

近年来,丁咚购物自主研发了质量控制标准、各种中台管理系统、智能预测与运营系统、仓储自动化系统等。,这些都让时效性强、损耗率高的生鲜电商业务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确定性。

在2023年2月的丁咚供应商峰会上,丁咚购物首席商品官徐志坚透露:“丁咚购物要打造制造和科技零售模式,以自身的柔性生产能力、沉淀的大数据和算法能力,支撑客户匹配、需求洞察和运营效率提升……”

其实有两点:一方面要关注供应链和商品资产,提供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新商品;另一方面明显高于传统零售,利用最新技术降本增效,提高前后台效率。

但本质是:任何时候,一个零售商都不可能靠外部输血找到出路,而必须赚钱找到出路。

在梁昌林看来,基于在供应链上的积累,丁咚在产品质量和创新上对生鲜电商形成了壁垒。

举几个例子,过去几年,丁咚深度参与食品发展的一些自主品牌和爆款已经成了小气候。截至2023年Q4,丁咚自有品牌客户渗透率为73.6%,2023年预煮蔬菜、猪肉、豆制品三大品类整体GMV渗透率超过50%。

2023年第四季度,丁咚自有品牌杂货整体GMV渗透率首次突破20%,达到21.1%,较去年同期提升3.1个百分点。“蔡长青”2023年GMV约8.4亿元,较2022年增长43%。

再比如,目前丁咚买菜的生鲜周转期为5天左右,端到端损耗仅为1.5%。智能预测和调度系统,实现缺货率和损失率之间的平衡。

积累的经验也使丁咚能够迅速复制新的仓库。到2024年Q1结束,丁咚在江浙新增15个前置仓,短时间内达到业务平均水平。更高的覆盖密度和市场渗透率,更低的缺货和损耗,也提升了丁咚杂货购物在江浙沪的服务能力和消费体验。

在Q1,2024年,丁咚自2023年以来首次回到同比收入增长的轨道,这意味着。长期供应链的打磨,在促进规模增长方面已经显现效果。

02意大利肉酱面的做法

一条死亡之路,最后抓运气。孕妇必吃的12种食物

桂花鱼的做法

人们普遍认为丁咚在购买食物时有一种“笨拙的精神”。叮咚不是前仓最早的生鲜电商玩家,却是活得最久的玩家。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评论说,“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丁咚在购买食品方面仍然很顽强。(和很多同行相比)资金、用户、规模都不占优势。”或许,正是有限的资源让丁咚专注于买菜,为市场同行提供了对前仓模式的验证,不断吸引新的玩家进入。

包括一直在学习丁咚的潇湘超市、普普超市(原美团买菜)、2023年入市的JD.COM买菜。

图源:网络

网购,从需求和生活方式的角度,已经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新消费场景,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在商品、规格、定价、服务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线下业态的补充。

比如前仓SKU比较少,需要精准选品,有点像会员店;实时零售对每个订单都有绩效成本,意味着从单个sku中获取更多利润,拥有更高的单品周转效率;并且,本质上更方便的服务会更贵,价格战支撑不了成本;特别是在商品层面,要通过自授权形成差异化,带来足够的毛利。

7岁的丁咚买过菜,他对这个赛道的产品和品质有着比同龄人更多的实践和迭代。

根据招商证券的一份报告,其研究团队的抽样价格对比结果显示,丁咚的买菜在新鲜和标准产品中具有领先的价格。同时,注重差异化商品的开发,自授权比例为21%,增强了差异化程度和用户粘性。此外,运营端规模和效率领先,尤其是江浙沪前端,利润率达到10%+,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明显领先同业。

从去年10月开始,涉及商品、价格、会员权益等一系列变化,丁咚在华东大本营的老对手盒马进入调整期,部分消费者开始蠢蠢欲动。第三方数据显示,2024年初,叮咚杂货店日活用户数从380万大幅增长至约400万。

此外,市场环境也缓解了激烈的竞争。线上对手不再打价格战,线下超市日子不好过;在节俭消费的大背景下,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在家做饭,粮油食品的品类快速增加。丁咚杂货店购物的70%以上的产品是新鲜+预制蔬菜,因此它受益。

当市场和消费端发生变化,让一条路去黑暗的地方买菜。通过供应链的投入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我们有了更好的赚钱能力和获得“运气”。

看来这半年丁咚买菜做的不多,但是比同龄人好多了,这是之前积累的结果。

在5月份的财报分析师会议上,梁昌林分享了一段话。“通过低价增加规模很容易,但做深做强供应链很难;通过营销获取用户很容易,但是增加用户粘性,提升用户忠诚度很难。简单照搬行业经验容易,深刻理解行业和环境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却很难。回顾七年,我们发现正确的事和困难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我们坚持去做困难而正确的事。”

但很难说丁咚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2023年,JD.COM买了蔬菜。年底,美团更名为“大象超市”,现已覆盖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实现华北、华东、华南业务覆盖。普普超市、潇湘超市等同行还在不断进化,构建供应链,迭代前置仓,拓展区域和品类,迭代前置仓的服务体验。

市场上不断涌现出强大的新竞争对手,还有跨界竞争对手。在上海市场,德国平价社区超市Olleqi在2024年变得异常活跃。

继续迭代,实现商品和服务更大的差异化,你需要继续努力去购买食物。既要抵制质疑,走“艰难而正确的路”,又要抓住忠实的消费者,抵制路上不时出现的对手。从生存和竞争的维度来看,丁咚在购买食品时必须不断攀上新的高度。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