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货架上吃灰的“雀巢们”,促销都卖不动,能全怪瑞幸库迪吗?

文:李欢欢文字:李欢欢

来源:美食内参(id: FBC 180)

01

促销卖不出去。

三伏天还没到,终端市场的酒水价格战却愈演愈烈。只要走进便利店或超市,你就会发现从包装饮用水到碳酸饮料、速溶茶、果汁、椰子汁、牛奶,应有尽有.....不管什么东西受到追捧或忽视,促销活动都在进行。

活动强度只有大有小。比如当下最火的无糖茶品类,原本5元一瓶(500ml)的东方树叶和三得利,卖了9.9瓶,熟果的促销策略是加1元两瓶;前段时间喊涨价的可乐促销,单瓶价格也降到了3元以下;低温牛奶和酸奶就不用说了,便利店的单瓶折扣已经和近场电商平台不相上下。

在“全员”去库存和大部分品类、品牌的大力推广下,产品总能卖出去。毕竟天气热,消费者总想喝水。然而凡事总有例外,没有销量的推广也时有发生。我在走访一些渠道时注意到,有些品类,比如瓶装即饮咖啡,即使促销也卖不出去。

武汉街头各种颜色的便利店是饮品厮杀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即饮咖啡市场的抢夺中心。据统计,线下便利店和杂货店是中国瓶装即饮咖啡的主要销售渠道,占销售额的70%以上。但在大多数便利店,即饮咖啡的陈列布局远不如其他品类,无论是货架还是冰柜都是放在顶部或底部,数量极少。产品保质期不好,雀巢、COSTA Cafe Family等很多主流品牌2023年还在上架。

事实上,现成咖啡市场,也就是即饮咖啡市场,一直以来都比较“淡定”,可以称得上不温不火。近年来,在其他品类的强力挤占下,它在便利店的存在感越来越弱。除了缺少面,在激烈的价格战面前,喝咖啡的价格也不占优势。

相对于饮料3-5元的主流价格带,雀巢、COSTA Cafe Family、星巴克、贝纳森等即饮咖啡代表品牌的单瓶价格集中在8-16元价格带。推广力度不如其他品类。相比于可乐和无糖茶一般在3元左右的促销价格,即饮咖啡的促销价格至少在5元以上。以折扣最大的COSTA Cafe Family为例。8块钱一瓶很正常,有的便利店开展4瓶19.9元的活动。一些保质期超过8个月的产品还开展10元三瓶的活动,但工作人员表示,“买的人还是比较少”。

泡菜坛子

这些微观存在并不是个别地区特有的现象。一些来自湖南、西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经销商和批发商告诉沈骏,他们平日里进货很谨慎。“除了雀巢和星巴克,其他的都不好卖,没有存在感”,尤其是新品牌,“根本不敢进货”。

以董鹏饮料三年前推出的董鹏咖啡馆为例。有选择权的批发商是不会拿货的。“最后只能放在仓库里过期。”但是经销商面对厂家的压力,别无选择,只能卖。有湖南市场的董鹏经销商表示,董鹏咖啡馆在当地市场的销量并不好,每年只能勉强卖出4000件左右,退货率30%。

此外,速赢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即饮咖啡在饮料品类中的市场份额出现下滑,从去年同期的1.99%降至1.72%;其中,雀巢、康师傅、统一、袁琪森林、农夫山泉等企业的市场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过去的2023年,即饮咖啡的市场份额仅小幅增长0.12%。

02

市场上没有新的故事。

其实在两三年前,业界也对即饮咖啡给出了不错的市场预期。原因有二:一是看好中国整个咖啡市场的增长空;第二,对比欧美日韩相对均衡的咖啡消费结构,国内即饮咖啡销量占比仅为个位数,远低于现制和速溶咖啡。业内预计,国内咖啡消费结构有望向日韩方向发展,从而带动即饮咖啡的快速增长。

现在,我猜到了“开始”却没猜到“发展”。近三年来,国内咖啡赛道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内卷化阶段。不仅瑞幸、帝喾、星巴克等头部连锁咖啡品牌以激进的速度扩张门店,很多品牌还跨界做起了咖啡,大大拓展了整个行业。同时,激烈竞争衍生的价格战也重塑了整个咖啡赛道的格局。同时,现在的咖啡已经进入了万店时代,也迎来了平价甚至低价时代。熊津化妆品加盟

香蕉醋

当咖啡店遍布大小城市的大街小巷,消费者只需花9.9元、8.8元、6.6元甚至5元就能买到一杯现磨咖啡时,速溶咖啡的便利性和平价性将不再是优势,其生存空间必然受到挤压。在星巴克为王的时代,即饮咖啡8-16元的价格相对可以接受,但现在,这个价格比很多现磨咖啡都贵,甚至接近星巴克的促销价,那么消费者为什么不喝口感更好的现磨咖啡呢?

其实除了价格,口感也是即饮咖啡一直没有突破的核心问题。有批发商和零售店向沈表示,冬天喝咖啡是比较好的卖点,“夏天喝的人少,太累了”,直击品类痛点,而现有咖啡行业不存在这个问题。

这几年除了卷价,现做的咖啡也在卷味,上新速度越来越快。以Luckin Coffee为例,从2021年到2023年,瑞幸共推出113款新品,140款新品,102款新品。产品体系早已从传统的纯咖啡、牛奶咖啡延伸到各种水果咖啡、茶咖啡,不断打破咖啡与其他饮品的界限,拓展新客户,延长消费周期。季节性季节对店铺业绩影响不大。

当然,除了价格和口味,国内的现制饮品在原料、包装、营销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以满足年轻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诉求。

这些正是即饮咖啡所缺乏的。事实上,从雀巢到可口可乐、星巴克、康通、农夫山泉,再到几年前进入市场的袁琪森林、董鹏饮料,几乎所有的头部饮料企业都涉足了即饮咖啡业务,但真正的玩家是雀巢和星巴克,其他品牌几乎没有爆款产品。当上面提到的董鹏咖啡在2021年推向市场时,董鹏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并试图将其打造成第二大单品。如今三年过去了,董鹏咖啡馆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

这一方面与即饮咖啡腹背受敌的大局有关,也与相关企业的经营策略有关。以COSTA Cafe家族为例。可口可乐的一位资深员工告诉内神君,瓶装COSTA的价格明显偏高,在渠道上的运营也缺乏咖啡产品的专业属性。“地区业务一直将它作为一种新的单一产品进行销售。总部和地方职能组都知道这是不对的,但不知道如何纠正。”他补充道。

或许,这也是其他饮料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当有其他大单品支撑业绩的时候,难免会用惯性或者惰性思维去应对即饮咖啡这个品类,导致其不温不火。

展望未来,如果相关企业不能真正有所作为,即饮咖啡及其生存空的整个局面可能会更加局促。毕竟,无论是围绕货架、冰柜的饮料大战,还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咖啡大战,目前都没有放缓的趋势。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