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件小事,就算做了也不是自私!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能做“自私”的人,要多为别人着想。“吃亏是福”。这种思维让我们不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消耗自己,甚至一旦有了一些排斥别人的想法,就会开始焦虑。这种行为真的很自私吗?

“真正的”自私是指过分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导致对他人的伤害或不公平待遇的行为。所以,做很多事情不代表自私!

不要和同事分享零食

上班吃零食本身就有很强的减压目的。你以为我手里拿的是牛肉干、山楂条、红烧鸭脖,其实是补血条、药箱;你以为我在吃巧克力,花生豆,牛轧糖,其实是压力和烦恼。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来找我,要求尝一口,在我眼里,就是在抢我的救命稻草和维持生命的药。

对情绪饮食的研究表明,吃零食可以帮助人们暂时缓解和应对紧张和压力等负面情绪。处于消极情绪中的人倾向于避免社交,包括与他人分享食物,以降低情绪传染的风险。

所以,不和同事分享零食,不一定代表小气或自私。

不帮忙转发朋友圈

朋友圈其实就是一个私人空分享个人生活、感受、观点的空间。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心理学分析表明,朋友圈是人们建构“自我”的工具,是展示“自我形象”和做“印象管理”的场所。

所以,人的“转发”绝不是点击“分享到朋友圈”那么简单,而是经历了从“个体自我传播和认知认同”到“印象管理到完成自我呈现”两个阶段。

这意味着,别人求助转发朋友圈,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还有个人形象和社会地位的考量。所以,如果转发的内容不符合个人价值观或者认为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形象,那么这样的要求可能会带来麻烦。

拒绝帮忙“砍一刀”

其实帮忙“砍一刀”不难,但是“漏一刀”总是让人很烦。割了一刀,还有一刀。割了你的,还要割他的。频繁的请求不就是一种骚扰吗,还把人推向“直接拒绝换来干净的耳朵”或者“强迫自己维持体面的生活”的情感内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开刀”的要求实际上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压力的感知,也可能引发人们的情绪疲劳和认知消费。我帮砍的只是几毛钱,但我真正砍的是人们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努力挤出的情感边际和认知边际。

我不想母乳喂养,因为我害怕疼痛

如果说“分娩”是女性成为母亲的第一道坎,那么“母乳喂养”绝对是第二道坎。虽然母乳喂养有很多好处,但由于母乳增多时的痛苦、奶水不足时的焦虑以及行为、饮食上的诸多限制,新手妈妈很容易陷入焦虑、恐惧、抑郁、无助的情绪漩涡。

豫园小吃

可能有人会质疑:“身体有点痛就不能忍吗?”恐惧和抑郁,不要那么矫情和自私!“你知道,疼痛是一种综合现象,受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剧烈的哺乳疼痛会影响母亲和婴儿的行为调节,进而可能影响母婴关系的发展和婴儿的健康。同时,哺乳期乳房疼痛异常,有不舒服的症状要积极就医。与其强迫自己走下去,不如让自己走下去,这样对孩子,对自己,对家人都有好处。

父母不照看他们的孩子。

在心理学上,老一辈可以解释为一种基于依恋、社会心理需求和家庭责任的复杂现象。这种行为不仅反映了老年人对家庭成员的深厚感情和依恋,也反映了他们对家庭和谐和社会支持网络的贡献。

但需要注意的是,老一辈可能会带来一些心理压力和挑战。例如:

1.老一辈可能因为过分溺爱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2.老一辈人更注重孩子的安全,所以更谨慎,怕孩子磕碰,限制了他们的探索。

3.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能会变弱。由于身体的限制,老年人的身体敏捷度和耐力甚至不如精力无限的孩子。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他们不仅限制了孩子,也让老人疲惫不堪。

芒果布丁

所以,老一辈为了自己的健康不拖累子女,为了孙辈的身心健康不影响他们的发展,都不是自私。他们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牵一把,在愿意却无力的时候放手,这不是自私。他们只是把责任和控制权还给孩子。

让孩子们去买东西吃晚饭。

孩子的存在给我们的社会角色增加了一个维度。我们不仅是父母的孩子,恋人的伴侣,职场的员工,更是需要支撑孩子生活的父母。但也是最重要的,要记住我们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有压力和负面情绪,他们会变得缺乏热情和反应,缺乏对孩子的鼓励和积极关注,更不支持孩子的独立行为,更倾向于拒绝孩子,这些都会阻碍孩子体验安全与和平。

因此,偶尔向其他家庭成员寻求帮助,暂时摆脱育儿的烦恼,享受一段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光,这种方式有助于人们保持身心健康,也能促进与子女的亲子互动和关系联系。

拒绝给同事带饭和奶茶。

“帮”需要能力,需要资源,更需要自愿。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你没有合适的资源或者足够的能力去帮助,那么“拒绝”也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行为。

在职场中,每个人都应该有个人空的界限,保持个人的独立自主。没有界限,关系就会变得混乱、不稳定、敌对,彼此封闭心灵,筑起一道无形的墙,破坏信任,不利于团队合作与和谐。如果经常帮同事带饭或者奶茶,这个界限可能会模糊,导致个人空违规,影响心情甚至工作效率。

所以拒绝帮助是出于对个人界限的维护,而不是自私。

独自旅行,不带家人。

独处是很多人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方式。独处的时候,我们并不排斥这个世界,我们只是需要一个空自己思考的空间。研究表明,独处可以提供丰富的个人体验,包括情感满足、自我意识、暂时逃离社会压力和自我发现的机会。

很多人会基于日常生活中对家庭的照顾和责任,压抑一些需求,放弃一些爱好,减少独处时间,压缩个人空空间。独自旅行,作为一种独处的方式,提供了一个暂时摆脱这些束缚的机会。这种自主性减少了和别人一起旅行时可能遇到的冲突和压力,让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兴趣去探索世界,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休息。

不要因为没有达到别人的期望而沮丧。

期望可以是非常健康的,也可以是极其有害的。盲目满足或达到他人不合理的期望,往往意味着压抑自我需求,放弃个人爱好,不去争取自己想要的,错失难得的机会。换句话说,他人的“不合理期望”往往意味着自我的“违心”。

比如父母期望儿孙满堂,催着孩子结婚生子,孩子要赶着完成人生大事;朋友期望你有求必应,所以你对友谊总是随叫随到;你的伴侣期望你提供安全保障,所以你要时不时报告你的行踪;领导期望你支持项目,所以你不敢懈怠,只能承担本该是团队的任务和责任.....这种突如其来的窒息感,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带走一个人的生机和活力。

所以,不是你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也不是你太自私,只是划出一个合理的界限,保证自己的基本安全和舒适。

离开那些把自己当成情绪垃圾桶的人。

乐于倾听、同理心强的人,往往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依赖。正是因为这种美好的品质,我们经常会遇到习惯性地把我们当成情绪垃圾桶的人。这导致人们犹豫是否应该离开这样的关系,担心这样的选择是否显得冷漠和自私。

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权利保护自己的情绪不变坏。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认知能力”中充满了别人的负面情绪,“认知能量”全部用来处理和消化这些“情绪垃圾”,那么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动力去处理其他事情,从而导致处理和记忆其他重要信息的能力下降。

不要因为一棵树歪了,就放弃了茂密的森林。所以,离开这样的人,其实对我们自己也是一件好事,可以让我们和别人相处的更好,让我们的状态和心情更好。最新菜谱

本期封面:

本文转载自“科普中国”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作者:苏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点亮【看】让更多人看到!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