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刹车,投资人追尾丨深氪lite

被打败

一些未公布的数据在消费者投资者中流传-

去年,这个食品品牌“年销售额6亿元”,最近几个月的销售额徘徊在2000万元至3000万元之间。“自己定义品类”的食品品牌,曾号称“几个月线上销售3亿元”,但据36Kr多方消息,其真实数据已跌破2000万元;某品类No.1的零食月销售额去年达到5000万,现在降价后维持在几百万元;在火热的低度酒行业,多位从业者对36Kr表示,“几乎所有品牌三个月内的回购率都可以忽略不计”...

这只是冰山一角。最近广为流传的一份消费品统计数据显示,近40%的新品牌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例如,在“方便食品”和“特产坚果零食”两个类别中,许多品牌Q2同比下降了30%至40%,甚至下降了50%。此外,从数据趋势来看,自今年Q2会议以来,情况应该已经突然恶化。

往年,距离较近的“618”和“818”是消费者囤货的高峰期,也是品牌秀肌肉的季节。但创始人今年接受采访时不再谈销量,委婉地表示“增速比较稳定”。

老练的消费者投资者更早就看出了问题所在。“2019年崛起的网络名人品牌,热闹了一两年,只烧了10%的回头客。”一位投资了三个网络名人品牌的投资人告诉36Kr,据他所知,一个知名食品品牌12个月的回购率刚刚超过20%,而另一个功能性零食的回购率刚刚超过10%。虽然复购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有一个普适的标准,但对于注重营销的新品牌来说,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数字。

如果不能吸引消费者二次付费,那么产品只是产品,不足以称为“品牌”——品牌的意思是“顾客忠诚度”,核心意思是多次购买。

更早的网络名人品牌几乎销声匿迹。在2017年前后的置业投资热潮中,人们纷纷被资本追逐,包括真格、今日、五源、IDG资本等。没有人怀疑“3万亿家居市场”会出事。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三年的沉寂。到2020年,只有人工达到了C轮,唯一的雇主是以床垫闻名的梦百合,没有老股东跟随。

投资者已经心照不宣地放慢了脚步。很多FA的体感感受是:“投资机构以前是赌占了足够的市场才能变现,现在要等。”某消费基金创始合伙人告诉36Kr,此时是一个岔路口:“如果你继续拿钱,继续烧钱,那你就等着烧完吧。”

这个曾被寄予厚望、一度被称为创投行业“最后一个热门战场”的新消费品牌,正面临大范围溃败。

这两年,“长坡厚雪”的消费赛道迎来了极度狂热。据微博易的一项统计,2020年,一级市场有超过300个新消费品牌获得融资,“涌现出超过2000个新品牌”。虽然这一直是公认的“不缺钱的领域”,尤其是疫情之后,“几乎没有不看消费的机构”。

现在,狂热的表面产生了裂痕。

流量,爽,然后就没了。

作为专注于消费早期投资的基金尚诚投资的创始合伙人,童杰在过去一年里经常遭到创始人的“数字轰炸”。

他从有限合伙人那里继承的是消费产业资本和家庭基金,50%的年增长率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创始人看到他的时候,好像都在吹牛。“细分品类第一,月销售额千万,月环比增长三倍,跑赢所有竞争对手,年销售额近10亿。”拿着这样一份成绩单,创始人向他描述了他们的愿景:“目标是销售50亿,我要在三年内交上这份答卷。”

的确,这两年消费品牌的数据增长普遍比较疯狂。数据爆炸有许多迷人的原因:新一代、供应链、技术...但这一轮增长最根本的动力是:流量。

如果说过去品牌对流量的认知是搭快车,那么Tik Tok、小红书、哔哩哔哩让品牌腾飞。以Tik Tok为例,王宝宝的月销量从120万辆飙升至4000万辆仅用了9个月,主要变量来自Tik Tok。Tik Tok信息流的常客Ubras内衣,2020年同比增速惊人,达到800%。

新品牌跟随前辈的脚步,走上这条捷径。“打破品牌天花板”的完美日记由Z小红书推出,其“明星大V+腰部KOL+业余KOC”的推出矩阵后来成为新品牌的成长红书。疫情带来的流量红利,让后来者对你刮目相看。去年2月,李佳琪的直播间在25天内创造了9.57亿元的销售记录。从那以后,一场直播带来几千万的销售额就不稀奇了,增长就像从包里拿出东西一样容易。

“就像吸X一样,人会沉迷于这些牛逼的数字。”童杰向36Kr叹了口气。

一场围绕流量的绑架,正在创作和投资之间进行。以惊人的成长为筹码,创业者更敢于向投资人索要高估值,融资远期销售成为新品牌的常规操作。阿发告诉36Kr,今年融资期间,某食品品牌亏损,洗白了一波投入产出比小于1的销售,以此“给投资人信心”,成功获得国外顶级基金的新一轮投资。

对于投资者来说,溢价越高,越在乎增长率。一位消费品创业者告诉36Kr,很多投资人会主动催促创业者多投资:“现在Tik Tok起步容易,可以试试拼多多。”不然每个季度投资经理来要数据的时候都会有话要问:“某某竞品这个月从300万涨到700万,你只涨了100万。为什么不去追别人?”

全新的玩法,改变了消费和风险投资的慢节奏。一个有着七年消费投资经验的投资者,面对这场新的风口风暴,也是忐忑不安。去年很多公司都是大张旗鼓的上线,经常是“直播销售额过亿”,而他投资的公司玩的很稳。在竞品的压力下,难免遭遇同行的诘问,“戏是不是保守了?”“我们真的有必要讨论一下是否要遵循这种玩法,你可能会错过一些机会。”

追求流量是消费品永恒的主题,但流量不会永远爱着你。其实这种打法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开始失效了。

今年春天,head dollar fund的副总裁张(Juck Zhang)接到了研究一个食品品牌的任务。他惊讶地发现,这个“非常知名的品牌”的投资回报率和复购率都非常惨淡:转化率在1: 0.8左右——也就是说,在它身上花1万元只能产生8000的销售额;在最近12个月内,只有不到10%的用户会第二次购买。和同行交流后,他发现很多新品牌都有这样的问题,吸引不了新人,老客户也不想回头,亏损差距拉大。

ROI低最直接的原因是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在改变。以前淘宝和天猫是新品牌营销的主要阵地,但有新品牌创业者向36Kr反映,从第二季度开始,“新品牌如果不在淘宝投放更多产品,将很难拿下羊毛”。

另一方面,去年依靠罗永浩等头部主播抢走淘宝直播半壁江山的Tik Tok,开始彻底改变电商政策。一方面鼓励商家自己做直播,减少平台对头部人才的依赖。36Kr对飞瓜的数据做了不完全统计后发现,排名前100的品牌中,自播贡献的销售额占比超过50%。与此同时,头部主播的直播时间越来越长,这意味着他们完成GMV目标的难度加大。自播确实有利于商家做私域流量沉淀,但这种需要自己做内容,自己造人,自己找MCN的玩法也意味着“几千万”的短期效益正在消失。

与此同时,Tik Tok正在大力扶持平台上的内生“摇一摇品牌”,给予流量倾斜等特权。36Kr注意到,在Tik Tok过去的818促销活动中,几个子类别的Top1都被一些不知名的“抖音品牌”占据了。算上飞瓜的数据,7月Tik Tok百强品牌中,有近一半是新品牌。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在信息流ROI普遍小于1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Tik Tok的小白T月营收在今年3月达到5000万元,同比增长22倍。

即使没有平台的倒戈,第一批新品牌可能已经走到了流量路的尽头。土豆烧牛肉

Juck Zhang告诉36Kr,新品牌的推出目标现在非常不准确。他以母婴品牌为例:“第一次买流量包,推给一线城市25-30岁的新手妈妈;第二次,标准全部放宽,愿意准备结婚怀孕的都行;第三波推给谁?所有适龄女性?”

资深消费跑马场FA对36Kr表示,密集投放一年多的新品牌覆盖率已经比较高,持续投放的新品牌拉动效率会下降:“当你每个月投放到一定程度,就会面临流量反复清理的问题,也会面临资金规模和投放效率的挑战,保增长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很多品牌为了保持增长,即使错配,也会继续吸引全网流量。一款以减肥为核心,以Z世代为核心用户的功能性食品已经在拼多多上直播。有投资人很无语:“一个天猫L5用户,一个小红书里的精致女孩,一个拼多多里的阿姨奶奶,怎么会是一群人呢?”

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流量平台绑架了太多创业者,新消费创业者也不例外。这两者有时是令人愉快的阴谋——比如2018年的完美日记和小红书。但很多时候,掌握发行权的平台靠戏弄创业者获利,其给予的流量奖励就像鸦片——快乐是短暂的,更长期的痛苦甚至是灭绝。

消费者投资的“低门槛”陷阱

浙贝母,葫芦科植物,可以治疗疣,抑制黑素细胞的活性。

坐在基金合伙人刘飞面前的创始人,正在讲述这种中药材材料在护肤品中的使用过程——“草药”如天冬、白鲜根、太子参等,以及他是如何辛苦提取成分做出纯天然产品的。作为一个信奉产品主义的投资者,刘飞被这个故事感动了。

直到他拨通了印在产品瓶上的工厂电话。当他说想做一些草药成分的化妆品时,电话那头很爽快:“好吧,来工厂吧,我们这里有几十种植物配方,你想做什么都行。”他突然意识到,这个产品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最大的创新可能是创始人编的故事。

“能有多少创新的想法?”刘飞很感慨:“创业本身就是一个机会主义盛行的地方。”

在市场火爆、资本涌入之后,一些消费品项目呈现出“To VC”的特征。36Kr观察到,2018年后形成的消费品创始团队基本有三种分工:电商/实业家负责供应链和产品,互联网巨头/新媒体的人负责品牌营销,风险投资家或产业战资本家负责资本运作。后两者主导的公司,要么提出一个新概念颠覆原有认知,要么干脆创造一个新赛道。

对于VC来说,“新”是有杀伤力的。上述FA观察到,2019年以后进入消费领域的投资者,都是从TMT迁移过来的。“他们更喜欢新事物,更倾向于押注不确定但可能爆发的新需求。”据36Kr了解,市场上有很多品牌的回购率已经低至个位数,而且还在融资。FA认为原因是:“投资人的逻辑可能是对尚未有品牌头脑的品类进行多次曝光后优化UE模型,模型逐渐变得正确,品牌就建立起来了。”

但实际上,传统消费投资者对“新”是有戒心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消费基金合伙人告诉36Kr,很多产品的新概念让他很困惑:“一个主食产品,你说它看起来很美,其实并不好吃;专注于减肥的功能性产品有很多好吃的味道,但是你吃了也瘦不下来。这不是失精吗?”创新类的创业者也逐渐发现了这个问题。一家人造肉公司的前高管告诉36Kr,该公司最近几个月遇到了增长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过多考虑了市场需求”。

投资圈普遍认为,与高难度的科技、医疗相比,消费是最后一个进入门槛低、“谁都看得见”的领域。然而,根据付斌资本合伙人刘冉的说法,大多数人低估了消费投资的门槛。他从2015年开始投资消费,见过很多自以为懂消费的投资人。其实他错误地把用户的视角当成了投资认知:“你觉得好,你就判断产品好;和创始人聊天的时候,我觉得我可以投了。”花之骑士

在表面信息下,消费行业有很多看不见的沟壑。一位2015年开始投资消费的基金合伙人告诉36Kr,如果投资者仅仅依靠几个指标来做判断,根本看不透早期消费的困惑。就像销售可以通过发货来实现一样,利润也可以通过经销商短时间压货来实现。改变产品规格,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次数,也可以提高复购率。在消费领域,很容易产生暂时的好产品、好公司的错觉。蛏子

甚至连被视为核心的产品力都不足以形成壁垒。现在一些被先锋品牌爆出来的新概念,如民族风、无添加、女性舒适等,也正在被传统玩家所采用。后者凭借成本、规模、信誉优势,可以做出更好的产品,卖得更便宜。

这恰恰是消费品相对于TMT和技术的难点。童杰告诉36Kr,硬科技公司早期的确定性很高,平台型公司可以拼规模取胜,但消费品公司——就像他那些过了周期的LP一样——要在漫长的周期里接受各种考验,很少有立于不败之地的时刻:“做好产品,定位品牌的调性风格。你以为这就完了,其实只是长跑的5%。”

真正老练的投资人对曲目和项目的选择都是极其谨慎的。

为了不被美丽的故事所迷惑,消费者和投资者以各种方式看待项目。在决定投资之前,童杰不仅会关注ROI和回购数据,还会让团队打很多客户电话,让用户判断品牌宣传是否真实,是不是好产品,是否会回购;刘冉习惯向品牌索要消费者投诉和退货的数据,然后调查用户对投诉处理的满意度,以此来判断产品对用户的粘性,以及粘性有多强;还有,投资人每投资一个需要创新的品牌,都要检索品牌名称和产品名称在各个平台的检索次数,以确定品牌是否真正定义了赛道。

就算赛道和赛事好,把握好参赛节奏也是被忽视的美德。翔凤投资主管合伙人徐莹告诉36Kr,她设计了一条用户信任渗透线:第一个接受的是外化的服装品牌;当外卖的安全性被接受后,餐饮会有更大的机会爆发;成人的食物在他们开始投资婴幼儿和宠物产品之前就已经做好了。

警告声响起

在很多方面,新消费品牌的退潮可能还没有完全实现。今年上半年新增消费领域投资280项,总金额超过390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200项。但从投资金额来看,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减少了100亿元左右。甚至有一个宠物品牌被投资人普遍判定为“失败”。不久前还在公布自己CEO的个人宣传稿。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级市场的资金确实超配了。这两年,美元开闸放水,顶级基金不分行业、不分阶段实现全垒打,VC 2.0进入规模成长期,IPO大潮造就的互联网新贵相继成立方正基金。但是投资机会还不够充裕——互联网时代已经彻底结束,线下行业受到疫情的重创,越是底层的科技和医疗投入门槛越高。

资金多,资产少,对于投资者来说无异于“戴维斯双杀”。于是,消费就成了很多投资者的几个选择。

尤其是完美日记、POP MART等超级独角兽上市后,LP也会把消费作为为数不多的仍可掘金的赛道。一位资深消费投资人告诉36Kr,在过去的几年里,当他向LP解释他的消费品项目时,LP只会被视为消费交易之一。但2019年之后,LP会给他明确的正面反馈:这是一笔品牌交易,你已经布局好了品牌赛道。“这肯定和往年不一样。”

一边是殷切的希望,一边是贫瘠的市场。局促的GPs只能寄希望于大公司砸出大钱。于是,投资人的改革博弈不知疲倦地上演了。这两年消费品估值飙升,头号玩家码盘提前到很早。或许终极代表就是最近完成B轮融资的Fiture健身镜:这个一年半估值涨到100亿的项目,本轮股东多达15家,包括顶级VC、PE、产业资本。

然而,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投资者的兴趣已经从新品牌转向线下餐饮。面条、米粉、中式点心到烧烤、火锅——一时间,似乎没有什么线下连锁品类是不能融资的。

很多投资人会把投资线下餐饮的逻辑解读为上游冷链的成熟。其实冷链是今年才成熟的,这只是餐饮连锁的基础之一。他们真正喜欢的变量和消费品投资一样:流量和品牌。

就像新品牌学习完美日记一样,线下餐厅也在学习喜茶爱雪的茶。泰禾资本姜凯阳在接受36Kr采访时提到,这一波餐饮投资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茶赛道的影响,很多餐饮品牌在品牌建设、IP联名、数字化、标准化等方面都在借鉴茶赛道的做法。宝师傅的一位投资人告诉36Kr,在奶茶投资大热之后,他们转向了中式烘焙,希望投资烘焙行业50万家门店中喜茶这样的品牌。

于是,餐厅走上了新品牌追求包装和概念的老路:网络名人的装修风格和餐具,抢眼的门道,国潮+年轻化的logo,遍布大众点评和小红书的种草笔记,供不应求的营销,排队一万。

但新品牌的没落,给餐饮热敲响了警钟。

事实上,与消费品相比,餐饮中有更多难以控制的因素。很多餐饮从业者可能还记得湘鄂情的悲壮起伏。它的衰落有着极其特殊的历史原因,但能拖垮餐饮企业的“特殊原因”数不胜数——相对于消费品或线上产品,餐饮从来都不是一个更容易的创业方向。

一位投资线下餐饮多年的投资人告诉36Kr,绝大多数餐饮从业者并不具备大规模开店的能力:“一旦扩张,一切都来了,比如食品安全、管理层内斗、商标竞争……”这些从业者大多来自基层,充满人情和博弈,有太多冷链、支付体系甚至品牌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他看来,餐饮投资最好的状态就是很早进入,不追求扩张,靠现金流分红赚钱。然而资本一进入,这个天使逻辑就被破坏了:“很多人羡慕番茄资本可以投资巴努和陌陌点心局。其实它至少在早期进入的时候赚到了现金流,能否复制值得怀疑。”

但疯狂的融资节奏让一些投资者无暇关注。线下零售店普遍估值高得令人望而却步:夸大者,如“遇见小脸”,三个月估值翻三倍;Momo点心局实现单店估值过亿等等。线下餐饮的投资人告诉36Kr,在传统的线下零售投资中,估值主要是基于单店价值和门店总数,但现在投资人早就抛弃了它,直接把战场拉到了最后:“比如我判断你未来能成为拉面的海底捞,你需要多少钱我就给你多少钱,然后你再做。”

在前述投资人看来,短期的消费品投资狂潮过后,这是财大气粗的资金提高确定性的全新方式:选择成本结构好的业务,1-2轮钱后让项目直接上市,大资本抱团,以超高报价排除所有潜在竞争对手。

“好的消费项目融资需求少。既然他们出得起钱,为什么要让一堆小资进来?”他承认,如果他在head fund,他也会这么做。

在庞大而混乱的消费领域,投资者这次是战胜历史,还是被历史打败,答案即将揭晓。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