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品虽冷,预制菜很“热”,年轻人即将“懒”出下一个万亿市场

预制菜有个更经典的名字——冻品。

三全、思念和湾仔码头,谁没吃过汤圆和速冻饺子?后来便利店出现了三角饭团,宫保鸡肉饭,关东煮...这种半成品食品早就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熟食”这个词却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

“民以食为天”,中餐世界闻名,备受推崇。“下厨房做饭”是生活常态,但大城市的职场人,先是因为忙,把外卖平台养肥了,现在又“懒”出了一个上千亿的预制菜市场,不再满足于速冻的饺子和汤圆甚至是抓糕和肉罐头、西红柿炖牛腩、东坡肉和水煮鱼...

B端市场对冷冻食材需求旺盛。根据国信证券的数据,To B的收入占中国预熟蔬菜企业的80%,而To C的收入只有20%。这就不难理解了,自从冰箱诞生以来,人们的餐桌上增加了无数美味,冷链几乎是传统餐饮的命脉。

经过梳理,红碗社发现我们每天吃的冷冻食品无非是以下几个品牌:安靖食品(主要是冷冻鱼糜和肉制品)、三全食品(主要是冷冻米和面制品)、力高食品(速冻烘焙半成品&;成品)、海鑫食品(速冻鱼糜)、惠发食品(速冻丸子制品)、千味初阳(速冻米面制品)等。

在这些企业中,除了我们经常吃的几个品牌的汤圆和汤圆,其他的似乎并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也说明C端的冷冻产品需求才刚刚开始得到满足。

异国预制菜轻煮创始人Leo曾在接受红碗社采访时表示,三四年前,随着连锁餐饮企业的井喷式增长,冻品供应链和冷链的布局迎来大跃进,B端对冻品的需求增加,迫使冻品供应链迭代,肉类和加工速冻调理食品的品种开始增加,到2020年基本完成。疫情的到来,加速了企业看到C端的商机,新老品牌纷纷“下海”,开始在速食、速热、速食、速配等各种预制方式上下功夫。

说到预制菜的起源,几乎所有接受红碗社采访的业内人士都提到了日本。事实上,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80年代,预制菜肴就已经开始流行。比如日本,经过半个世纪的成长,日式熟食的普及率已经达到60%以上。

同属东亚饮食文化的中国和日本有一定的相似性。再加上疫情的催化,预制蔬菜在国内也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期。看来“懒”不是中国年轻人的常态。总的来说,这种“懒”是一种消费升级,也是食材丰富、制作科学、保鲜技术先进、物流发达带来的消费福利。

中国的装配式蔬菜市场有多大,冻品行业增长有多快?

据天眼调查,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近7.2万家公司的名称或经营范围包括“速冻、调理食品、半成品食品、即食、净菜”,其中56.6%的公司成立于近5年。

2021年,随着第一道预煮菜——味之香的诞生,更多人看到了预煮菜的无限想象空。据了解,目前味之香的市值为84亿元。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装配式蔬菜市场规模约1000亿,2020年2600亿,复合增长率37.5%,2021年国内装配式蔬菜市场规模约3000亿。

据预测,到2025年,国内预制蔬菜产业规模有望增长到6000亿元,而随着产业的逐渐成熟,比如参照日本60%的渗透率,预制蔬菜产业最终将实现3万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恰如其分地成为下一个“万亿餐饮市场”。

01

美味的食物从厨房到餐桌。

在过去的两年里,预制蔬菜企业频繁获得融资,包括经纬中国、天图投资、宋庆基金和红杉资本。各餐饮企业也纷纷推出预制菜品。在市场和资本两个轮子的推动下,预制菜的讨论在今年被推向了高潮。据红碗社公布的不完全统计,2021年,中国装配式蔬菜行业发生的融资事件超过10起,融资金额数十亿元。

过去一年,有食材的三餐、轻煮、麦妈、原味生鲜等几个快速成长的品牌都被红碗社约谈。这些年轻的品牌都有自己的爆款逻辑和产品特点。

有料三餐是冷链食品供应链B2B第一平台——冻品在线集团自主孵化的新零售项目。自一年多前成立以来,它还获得了三轮融资。三餐创始人陈伟灿表示,预制菜不仅解决了方便的问题,还保证了食物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中海投资副总裁徐家成曾在投资三餐时表示:“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半成品菜行业迎来拐点,进入快速发展期。冻品的物流运输比较特殊,社区零售终端的获客和履约效率比其他渠道有明显优势。”

COOOOK这一异域美食预煮品牌,凭借“全球美味+超级食材+创新体验”的爆款配方,月营收从一开始的几十万增长到年中的几百万,再到下半年累计数千万元,月增长率50%,突飞猛进。水煮牛肉、糖醋里脊、酸菜鱼等30多种预煮蔬菜制品。,战略投资袁琪森林,由C端家庭预煮蔬菜品牌“麦妈妈”推出,月总销售额约2000万元。虾仁馄饨的做法

轻煮一些产品。

本味鲜是一个新的消费品牌,以香肠切入万亿美元的肉制品市场。其创始人肖鑫非常看好预制碟赛道。近日,本味鲜、百年御府发布了三年猪宴三大系列新预制菜,包括东坡肉火烧、老鸭煲火腿、双椒肥肠,并切入多人午餐、晚餐等更正式的场景。

此外,成立至今已获得四轮融资的魏震小美花园,以高性价比预制菜品为核心,以“把餐厅级的美味搬进消费者的冰箱”为核心理念,为消费者提供超过100种预制菜品。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7、8月,月GMV达到数千万,同比增长近十倍。

无论是轻松将异国菜肴端上餐桌的轻烹饪,还是将餐厅级美食搬进消费者冰箱的美味小梅园,都在产品形态、用餐体验、标准餐厅的性价比等方面大做文章。虽然没有大企业的“财大气粗”,但他们专注于产品的精耕细作,这也让他们在数千亿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02

别忘了那些跨界的“玩家”

新蓝海,有很多进入者。

年轻人越懒,公司越喜欢他们。红碗社观察到,除了获得融资的新品牌,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入场”,优鲜、叮咚食品、盒马、美团等行业头部企业纷纷布局预制食品赛道。此外,主打生鲜的永辉超市和钱阿姨也看好预制菜的未来,增加了更多的预制菜。12月7日,钱大妈发布重磅消息,正式宣布与红烧鹅达成战略合作,赋能预制蔬菜行业的市场开拓。

钟也开始了跨境冷冻食品业务,夏天卖冰淇淋,冬天卖饺子,共享冷链。由钟切入推出的速冻水饺轨道系列。一年来,小馄饨、馄饨汤、煎饺、馄饨、小酥肉、速食豆腐粉、调料等几十个SKU陆续上线。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李相国双11整体业绩增长700%。除了饺子、包子、汤圆,李相国新酥肉在开售1小时内达到天猫肉类行业单品TOP2,复购率达到40%以上。

李相国的一些产品微波炉烤肉串

西贝莜面村于2021年2月宣布,计划在未来三年投资10亿元。其核心业务是推出家常菜零售和打造半成品菜品牌贾功夫菜。预计其营收将超过10亿元。在记者发稿前,Luckin Coffee创始人卢试图通过tip workshop再次进军餐饮行业的消息也被广泛讨论。

红碗社从《科技星球》了解到,由陆创办的统建科技集团正在孵化一个名为统建工场的新型预制菜盘项目。舌尖工坊通过原产地采购第一手新鲜原料,加工成半成品,冷冻或冷藏,冷链运输到零售终端。顾客购买后,可以简单地用传统的厨具或新的厨具烹饪,就可以成为一种美味的食物。据了解,舌尖工坊的优势之一就是便宜——预制食材价格接近直接从超市购买的原材料,速食烹饪价格是餐馆的50%-60%。

此外,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字号、海云美食、同庆楼等老字号都推出了预制菜肴。这些老字号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力和完善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创造了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预制菜肴来迎合新的受众,如广州酒家的传统年夜饭系列,新推出的糖醋生煎骨头,糖醋猪肉,西贝蒙古大骨头,羊蝎子等产品。

预制菜注定会成为年轻人的常态消费。在消费升级、懒人经济、房子经济、一人份饭、宵夜经济、疫情催化等因素的推动下,预制菜的需求正在逐渐被挖掘。

目前大家都在C端跑马圈地,业内人士表示,在未来的熟食市场,B端和C端业务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C端将继续赋能B端,更好地推动企业供应链的效率和发展,在品牌力的影响下提升毛利。虽然目前看起来2C预制菜市场渗透率不高,但未来可期。

03

增长速度很快,但问题也很突出。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年轻人虽然懒,宅,但是嘴巴尖,平时工作忙,做饭很难。买菜、洗菜、切菜、做饭、洗碗都是问题。当这些人来到一个“没有妈妈的厨房”时,有点不知所措。也许有些执着的人在尝试了几次之后就宣告“失败”,所以只能“谋生”,比如买一些准备好的菜。

调查显示,从年龄来看,以中青年为主,22-30岁群体占34.9%,31-40岁群体占46.6%。从城市分布来看,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更接受熟食,占比接近一半,达到45.7%。购买熟食的消费者中有近六成是女性。

“请朋友到家里吃饭”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最高礼节,但很多年轻人并不擅长烹饪。不会做饭的年轻人被请吃饭该怎么办?除了在外就餐,准备好的菜肴让他们有了“在家请客”的可能。盒马3R事业部深圳大区负责人李社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发现奋斗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已经形成了全新的饮食消费习惯。”

中国烹饪大师、竖亥供应链首席顾问张宏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1-2031年是预制菜发展的黄金十年。这种繁荣的背后,是在中国,尤其是在C端市场,预制菜还处于初级阶段。麦妈妈创始人翁伯成对此表示赞同:“从消费端来看,2021年是真正意义上的预煮菜元年。”

既然2021年是第一年,那就意味着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消费品轨道可以一夜之间起飞。熬过来了,就该想想怎么走的长远。

首先,预煮的菜需要花钱进行市场教育。

说到底,这一点还是减味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观念相比,中国的普通消费者似乎对“冻品”、“半成品”、“加工食品”等字眼有一种天然的刻板印象,认为味道不好。当然,“沟通”的问题可以通过电商、社交、种草平台逐步解决。关键是企业需要真正解决口味的问题。在食材好、口感好、性价比高的前提下,

其实方便面是最经典的“预制食品”。近年来,快餐“满天飞”,不断升级。但是,快餐毕竟是解决了就餐方便快捷的问题,消费者在口味要求上宽容得多。为了吃好,消费者会花更多的钱去买预制菜。一旦口感堪比甚至差于快餐,他们的购买体验就会很差,预制菜有可能从此“黑化”,这对企业来说也是巨大的损失。

红碗社观察到,目前预制菜的一个低谷点是口感恢复不足,这很可能与预制菜的生产工艺有关。一些预制菜肴将在厨房进行预处理、烹饪和调味。当消费者买回来在家里重新加热时,产品的味道会变得更差。此时消费者比较的是餐厅的同一道菜,高期望值也造成了“高”的口味评价标准。所以“菜品口味高”也是玩家们正在努力克服的难题。

其次是性价比的问题。

当口味和重量得到满足后,消费者开始考虑性价比。从目前大部分预煮菜品的产品形态来看,料理包是重头戏,料理包有一个缺点就是“很难让消费者有仪式感”,因为料理包的主要使用场景一直是快餐、快餐、外卖场景。这样会让消费者有“快吃”的感觉,这在追求用餐仪式感的家庭场景下可能不太现实。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商家在烹饪套餐的材料选择、包装形式、呈现方式上会更加考究,这与传统套餐不同,但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导致无法达到消费者的理想预期,从而销售受阻。

预制食品是一种在家“代替餐厅厨师”的生意。如何在保证真材实料的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高,比餐厅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也是预制食品企业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方式上有障碍,但总体来说,国内几大菜系的硬菜比较多,美食赛道也相当广阔,所以每一种细分的美食未来都有机会备菜。相对于传统餐饮行业的重资产运营,装配式蔬菜行业似乎可以“轻装上阵”,品牌需要在产品端保持精耕细作和精心打磨,才能在保证“好吃又便宜”的前提下“快速起来”。

此外,预煮菜肴的保质期短,也增加了商家管理定价体系的难度。但此时此刻,企业绝不能陷入“价格战”,而要在保证盈利的同时寻求良性发展之路。

作为预制菜元年,2021年见证了众多企业的快速成长,惊叹资本的“敏捷”,预制菜市场已经被彻底“烧”光了。随着市场和受众的不断扩大,企业可能会面临更多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未来选手将接受* *厨房安全生产能力、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合理严格的监管等保障机制的考验。或许餐饮业态会因为预制菜的兴起而重构,谁能成为下一个“万亿餐饮”中的黑马,我们拭目以待。烙饼怎么和面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