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品牌崛起背后,被低估的技术革命
文:郑
来源:读财经(ID: dudongcj)
早在18世纪末,一艘载有5000只冻羊的汽船从新西兰起航,经过98天的长途航行抵达伦敦。
当时发现船上的冻羊肉和现在宰杀的活羊味道一样。也正是因为这一事件,制冷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后来,为了更好地满足食品保鲜和美味的需要,人们开发了各种化学添加剂。由此诞生了雀巢、荷美尔等一批世界级食品企业。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中国。近年来迅速走红的袁琪森林、三墩半等新型消费品公司,都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
芝麻酱的做法
比如袁琪森林的崛起,源于该公司放弃了传统饮料企业使用的“阿巴斯甜”,添加了“赤藓糖醇”,使其产品在保持甜味的同时热量为零。三餐半的兴起更是“出人意料”。经过多次实验,该公司成为第一家将制药行业的“冻干技术”移植到咖啡生产中的公司,使咖啡风味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同阶段兴起的新消费品都离不开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
01
科学技术是食品消费发展的“源动力”
过去,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消费往往是由需求拉动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吃到好吃、健康、便宜的食物一直是大多数人的期待,但由于一些技术原因,这些需求并不能完全满足,只能不断改进。这也说明消费需求一直存在,只是没有得到满足。
所以,当新技术的出现,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推动了新消费品的快速崛起,就很难概括为单纯的需求驱动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在食品消费行业出现的新类别中,技术创新和应用比需求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回顾世界知名消费品牌的诞生,往往伴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过去100年间,在技术创新数量最多、最频繁的“大洋彼岸”,涌现出了可口可乐、雀巢、荷美尔等一批世界级的食品饮料公司。其中雀巢从奶粉起家,荷美尔从肉罐头起家。
肉松
这两家企业都成立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初发家致富。当时整个美国刚刚经历了工业革命,大量新技术开始出现。同时,贸易频繁,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只是在19世纪之前,这两个企业都没有发展得很快。荷美尔早期只是一个“屠宰场”,没有一种肉罐头名扬天下。雀巢也没有现在占据全球市场份额前1的脱脂奶粉。
转折点是19世纪初,食品防腐剂、牛奶巴士杀菌、速冻、速溶等关键技术出现突破。得益于新技术的出现,1919年,雀巢通过收购挪威乳品公司Egron,获得了“喷雾干燥技术专利”。凭借这一技术,雀巢成为第一家大规模实现脱脂奶粉商业化生产的企业。
而荷马的命运更是传奇。从一个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屠宰场,到一家世界知名的肉类公司,荷美尔“只需要一盒肉罐头”。
具体来说,19世纪初,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荷美尔经过大胆尝试,于1937年成为第一家推出肉罐头的企业。这种肉罐头由食品防腐剂、硝酸钠、猪肉等制成。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价格便宜。龙头鱼
霍梅尔推出肉罐头的第三年,德国越过波兰边境,二战正式爆发。整个二战期间,盟军的主要食物都是肉罐头,这也让当时刚刚推出肉罐头的荷美尔迅速名扬天下。
雀巢和荷美尔的成功,看似是需求驱动,但更重要的是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让企业最终创造出了深受消费者喜欢的产品。
02
新消费品牌崛起背后的“共同推手”
类似的事情在中国不断发生。远的不说,近几年崛起的袁琪森林、三墩半等新型消费品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推手——“新技术”的应用。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双十一,袁琪森林击败可口可乐,夺得碳酸饮料领域TOP 1;打败星巴克三次半,夺得咖啡领域Top1。
在线销售击败行业巨头的同时,活力森林和三点半估值也上涨。公开数据显示,最新一轮融资估值高达45亿,而袁琪森林最新一轮融资估值高达近千亿。
短短几年,三墩和袁琪森林都高速成长为各自领域的独角兽。
除了他们优秀的管理团队和精准的营销手段,这背后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产品通过运用新技术,相比传统同类产品有了显著的提升和差异化。
比如活力森林迅速崛起的核心卖点就是“零热度”。袁琪森林之所以能做到零热量,是因为它在产品中使用赤藓糖醇,而不是传统饮料企业使用的阿巴斯甜。
简单来说,糖醇就是将糖发酵或氢化得到的代糖。糖醇很难被人体吸收,所以升糖指数低,但甜度可以和糖差不多。而袁琪森林中使用的“赤藓糖醇”被肠道吸收后不会代谢,而是直接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几乎不产生热量。
三餐半是“脑洞大开”,把制药行业的“冻干技术”移植到咖啡生产中。虽然这样会增加咖啡的制作成本,但是可以更好的还原咖啡的风味。这项技术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只是在三年半以前,很少有人想到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冷萃取还原”技术中。
除了新的消费品牌,即使是很多长盛不衰的餐饮企业,也离不开新技术的不断运用,来保持长期的竞争力。
以海天叶巍为例,几年前推出的“零添加”酱油用天然提取物替代了食用油、白糖、酵母抽提物等添加剂,使产品更加健康,促进了业绩的增长。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一个新的消费品牌的崛起,几乎离不开引入“新技术”的支撑。
03
下一个通风口在哪里?
既然技术是新品类诞生的源泉,那么沿着这个逻辑,食品领域的下一个风口在哪里?
过去几年,气候变暖、健康饮食、环境保护都是网络上的高频词。这些高频词的背后,都指向一个方向——生物合成技术。这项技术成功应用的标志性案例是目前已经流行起来的人造肉。
目前人造肉的兴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二是为了达到环保的目的。
在健康饮食方面,人造肉对于素食者和肉食者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对于素食者来说,含血红素的人造肉有利于降低贫血风险;对于过量食用红肉的人来说,适度用人造肉替代红肉,对健康环保也是有益无害的。
从环保角度看,根据密歇根大学的同行评审生命周期分析,美国上市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的主要产品Beyond Burger比牛肉汉堡少用99%的水,少占93%的土地,少产生90%的温室气体排放,少需要46%的能源。
在人造肉已逐渐被消费者接受的基础上,生物合成技术可用于人造奶、调味品等领域。此外,中国已成为世界顶级的食品生产国,食品工业约占全国工业GDP的10%,是中国工业体系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行业,原材料必须一直进口,这导致了食品供应链安全的不确定性。关于食品供应链安全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美国前国务卿辛基格曾有一句名言:“谁控制了食品,谁就控制了世界。”可见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有多重要。
只是随着生物合成技术的发展,在食品领域面临成本问题。以美国著名人造肉公司BeyondMeat为例。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且亏损在逐渐扩大。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BeyondMeat分别实现净利润-3亿美元,-3亿美元,-1亿美元,-5亿美元,-1.8亿美元。
换句话说,如何将人造肉从实验室拿到消费者的餐桌上,是技术需要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长期来看,随着生物合成技术的不断完善,成本问题已被逐步克服,该领域可能成为行业的下一个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