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传奇CEO Helmut Maucher的管理哲学:以人为本,聚焦长期
文:肖燕燕
来源:XYY的读书笔记(id:萧燕燕00002)
01
雀巢的全球化战略
和核心开发过程的审查。
产品研发是基础。雀巢的核心内生增长动力来自于开发新产品和改进老产品,这对产品研发非常重要。从1938年的雀巢咖啡,到1950年研发出真正的速溶咖啡(不添加碳水化合物),再到20世纪60年代发明冻干咖啡,速溶咖啡产品不断升级。在奶粉领域,雀巢早期以加糖炼乳为主,但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产奶粉,可溶于冷热水,口感与牛奶非常接近。从1974年到1984年,奶粉产品的销售量增加了50%,而加糖炼乳的产品减少了20%。
区域扩张是核心路径。雀巢起源于瑞士,当时人口只有650万(现在870万)。当地市场的有限规模迫使雀巢很早就开始了国际扩张。相对于很多美国食品饮料公司拥有巨大的本土市场,国际化可能没有那么积极,或者说后面的国际化其实是美国生活习惯的输出。深度融合和本土化成为雀巢国际扩张的优势。雀巢经常在一个地区测试新产品,然后将它们推广到其他市场,并在过程中进行本地化改进。此外,收购也是拓展新领域、提高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重要方式,但总体来看,雀巢并不寻求市场垄断,收购基本围绕核心业务领域,保持横向扩张,即不断拓展品类(不是纵向,比如水产养殖,只不过雀巢做过一段时间餐厅,后来放弃了)。
雀巢的崛起与发展。雀巢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面对出生率越来越高的趋势,其创始人亨利·雀巢(Henri Nestle)开始研究母乳替代品,并最终开发出由奶粉、谷物和糖组成的婴儿奶粉。此后,该公司与盎格鲁瑞士炼乳合并,1929年,该公司收购了三家巧克力制造商。1938年,雀巢推出雀巢咖啡,成为享誉全球的爆款。从二战到2000年,雀巢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
·从1945年到1971年,雀巢主要靠快速内生增长,虽然有少数几个并购。1946年雀巢已经是一家拥有107家工厂,业务横跨五大洲的国际化公司了。公司业务主要四个领域:牛奶(主要是炼乳)、婴儿食品(奶粉等)、巧克力、和即食饮料(比如咖啡,即食咖啡销量1950年代翻了三倍)。整体来看,这段时间雀巢一方面想多元化(主要在食品领域),给客户提供多种食品产品。主要聚焦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七大新的食品赛道:罐头食品,冰淇淋,冷冻食品,冷藏食品,矿泉水,餐馆,加州红酒;其次想不断研发新的技术,提高食品质量、方便性、新鲜程度等;
·1970年代下半段,宏观环境因为石油危机等进入动荡状态;1971年,雀巢和瑞士一家叫Ursina——Franck的食品公司合并,其核心产品和雀巢高度重合,在生产、销售和渠道等领域产生了协同效应。此外,公司还开始在食品赛道之外多元化探索,最著名就是投资了法国欧莱雅化妆品集团。1970年代后半段石油危机导致的失业、滞涨等问题影响了全球经济,雀巢还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经济动荡也影响了公司的并购扩张。此外,雀巢也开始进行地域均衡策略,雀巢在新兴地区收入增速快于发达国家,于是公司开始计划在发达国家进行更多收购提升份额。在动荡期,雀巢开始裁员(1980-1984年裁员10%),开始关停并转边缘业务,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其净利润率从1980年2.8%,提升到1984年的4.8%。公司也不断减少债务。
·1981年之后,在经济复苏、理性支持新一轮增长。随着经济恢复,雀巢开始加注产品研发,并加大了营销力度,加深品牌影响力。拓展了咖啡豆、巧克力等产品线,拓展了在美国的布局(1985年收购了美国食品制造商Carnation,其营收达到35亿美元。此外,收购Warner Cosmetics,进军化妆品市场)。未来增加对未来长期布局,雀巢也开启了并购进程,其并购主要有三条标准:1.拥有雀巢缺乏的创新和专业能力的中小企业,雀巢可以提供财务和销售能力赋能他们;2.拥有优秀品牌价值的食品制造商,雀巢可以将其产品分发到全球;3.增加集团在非食品领域(比如化妆品、光学药品)布局。
雀巢的长期愿景。简单来讲就是坚持长期思考,不为眼前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利益。首先是保证产品体系的平衡,比如不过度依赖咖啡产品,其他产品营收增速更快后,咖啡产品收入占比降低;其次是在地域发展上保持均衡,雀巢加大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布局,但这不意味着轻视第三世界国家。最后,持续保证财务健康是关键,当然这个是结果不是目的。良好的财务可以为雀巢持续寻找合适的并购标的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就是用好人,与其靠强大的体系化流程化,不如靠一个个真实的人来解决问题,这里包括高管更专注于从内部提拔,以及重视基层员工培养。当然人的部分在收购整合中也十分重要,雀巢从不做恶意并购,其非常重视收购后的人员整合。
作为一家超过100年历史的聚焦食品领域集团公司或者说品牌,雀巢一定有一些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和产品特性,比如最高质量等,这些必须始终坚持。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发展环境,始终保持组织的敏捷性也是雀巢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在作者看来,公司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比如雀巢一般不做合资公司,但如果合资公司确实有利于长期发展,也应该尝试。战略的最高境界就是控制变化,而不是被变化控制,这也是雀巢的目标。在作者看来,雀巢的规模仍然是可控,没有到无法管理地步;规模也没有大到产生负外部性,实际上当时雀巢当时每家工厂的平均工人数是250人;雀巢也远远称不上垄断。
02
营销是BOSS的工作
在作者看来,以下几点原因决定企业的营销必须由BOSS亲自掌控:
1.营销必须在公司整体战略体系下,这显然是自上而下的事情。
2.营销策略与收购策略相关,暗示收购策略也是老板的事。
3.营销策略的失误可能带来巨大的长期风险。
4.老板一定要有市场意识。要做好营销,就要对市场有深刻的感知,BOSS对市场要保持充分的嗅觉。虽然雀巢强调组织的去中心化,但是营销并不好。
5.营销一定要始终如一。某种程度上,品牌是逐渐积累的心智和口碑,BOSS的一致性更强。
蔬菜大全
营销不仅仅是营销技巧,营销的目的是销售。在术的层面,打折促销、砍成本(牺牲质量)、一些花销的包装等都是可以提升短期销量的技巧,但营销核心是抓住“道”——就是为公司长期发展服务,因此作者很排斥那些短期的技巧。作者也不认可通用的产品周期的概念,他认为任何产品都是可以通过持续革新自己进入新的周期(Renovation)。作者非常在意广告的决策,因为好的广告和差的广告效果可能天差地别(17:1,美国人平均每天看3000个广告),这里核心还是保持持续一贯性。针对广告中介们花哨的建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过于细分的产品和品牌的定位是没有价值的,实际上,后来雀巢把很多不同产品品牌合并使用“Nestle”这个统一品牌进行销售,进一步Leverage品牌的杠杆效应。
怎么做菜才好吃
广告的核心作用是发布产品信息,建立品牌形象,达成销售。雀巢如何通过广告塑造品牌?作者提出以下几个要点:
·保持品牌价值营销的一致性,持续积累用户心智和品牌价值是关键。而同时保持从事品牌营销人的一致性也很重要,PR、销售和广告部门应该保持同步节奏。同时不断提升广告内容本身的质量,强调最重要的信息。
提高营销优先级,老板自己管。这个之前已经说过了。用剩余利润投资广告。
如果把营销责任放在一个小组里做决策,必须保证小组成员的专业性。
媒体策划不仅仅是收视率等数字游戏。可以利用更多分众媒体精准触达受众。加强本地化广告。
在越来越追求价值观和审美输出的广告趋势下,信息传递本身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不断迎合新媒体和新营销方式。
广告的重要作用之一也是促进当前的销售。持续评估广告营销的效果。
重视和渠道的关系。作者比较看重B2B类型的营销和广告,认为其是与销售驱动模式的补充。此外,销售折扣也被用来当作回馈渠道的很重要一种方式。然而,过度的打折促销肯定损伤品牌且伤害公司利益。由此,这种打折促销需要建立在一些前提基础上:
1.必须说清楚打折的主题,比如圣诞节;2.必须以获得新顾客为目的;3.促销必须有伴随顾客服务;4.要通过指导等,帮助这些产品融入新顾客的生活;5.专门针对某个零售集团设计打折。
当然,作者也客观承认零售渠道的议价能力越来越高(规模效应越来越大,比如沃尔玛,Costco),而雀巢的应对策略就是不断创新,改善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端议价能力,同时不断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全球化趋势下的营销和沟通策略。在营销策略制定过程中,信息和科学分析方法,直觉都是决策重要依据,作者认为直觉是创造性的使用信息——很多大的趋势他认为靠直觉就能感知到:比如从供给侧来看,大众消费品越来越难差异化的背景下(只能降价);然而从需求侧来看,小众需求又越来越多元。比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雀巢更加需要重视平衡本地化和全球化;比如在媒体和技术发展背景下,越需要沟通高度透明和开放。且需要防止技术发展带来组织自然中心化(比如沟通便捷,方便老板掌控更多细节),影响雀巢原有良好的去中心化管理体系和公司文化。
03雀巢的收购经验
外延是雀巢重要的成长方式。百年雀巢成长过程中,除了靠产品研发的内生增长(例如Nescafe),重要成长方式就是靠外延收购。早在1905年,雀巢就和Anglo Swiss公司合并,加深了在牛奶等核心产品布局,开拓了国际化市场。1960-1970年代,雀巢的战略重心是多元化(产品和地域,上文说过),通过收购雀巢进军了冷冻和冷藏食品赛道。总结来看,从收购驱动增长来看,雀巢拥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
雀巢的收购成功准则:
收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相互信任,收购后目标公司不愿意转让经验和知识,那么收购一定会失败空。
雀巢有足够的能力收购目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财政资源。20世纪80年代,雀巢不断改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提高利润水平,为收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类似的产品能力,市场份额,营销能力等。都是针对收购对象的赋能能力。
雀巢不会收购陷入困境的公司。收购也是获得额外实力的一种方式,所以收购对象也需要给雀巢带来新的能力,不能是一个陷入困境的公司。
雀巢的收购领域必须与现有的产品轨迹和经验相关。这意味着雀巢不会是控股集团(仅是财务控股),也不会是垂直整合(比如收购上游农场)。
收购的协同至关重要。从以上四条来看,第一条是收购的前提或者大原则,第四条是收购的方向,而第二条第三条则是协同效应的根本来源——就是互相具有对方缺乏的能力,从而可以互补。从收购标的出发,以收购Carnation为例,前者为雀巢带来美国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而雀巢为其全球化进行赋能。此外,收购还是获取市场份额相对低成本的方式,而如果靠自己内生获取市场份额,势必带来不必要的竞争成本,而这些成本可以靠收购对应标的得到控制。当然,这类收购有一个前提,就是雀巢不寻求对某些市场形成垄断。
04雀巢公司管理和文化
人比体系重要。在雀巢,人的优先级高于系统和流程,对于管理复杂大公司,流程和系统固然重要,但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人才是根本。因此,雀巢首先要重视持续培养公司员工;其次需要保持良好公司文化和责任观念,比如可信的领导,扁平管理,无国界畅通沟通等。当然,要形成这样的理念和文化,以及坚定长期思考的战略定力,前提是公司有坚强的利润做后盾,因此公司必须始终将产品放在根本,只有能够屹立不倒的产品才是雀巢公司文化屹立不倒的根本。
坚持去中心化组织结构。虽然雀巢的总部在瑞士,但是却不意味着其是雀巢的权力中心。实际上,为了保持组织敏捷性,雀巢很多决策都是在分支机构做出,这样也调动了基层员工的积极性。作为高管,必须对公司整体目标和战略十分清晰,且首要的任务是在组织中建立信任,要对自己的手下自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相信一线员工做出的决策。当然,总部还是会进行大的战略和财务决策,此外会为分部提供一系列的包括产品研发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人力资源等服务和培训。在每一个地区,雀巢想成为Insider,而不是outsider。
有一个清晰的一把手。作者认为官僚风气很多时候就是起源于多层级结构和集体领导,因此雀巢需要保持简单和扁平管理结构,这里面很重要一条就是在公司每个层级、每个部门要有且仅有一个清晰的一把手领导。既要“定于一尊”,又要坚持去中心化,这样对领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雀巢的高管必须拥有以下特质:
1.敢于担当,理性,镇定;2.有视野,乐于学习,对新事物开放;3.很强的对内对外沟通能力;4.有创造和维持创新氛围能力;5.深度思考能力;6.诚信,言行一致。
在雀巢的20万员工中(1990年代的数据),有差不多1万名左右的干部后备,作者认为至少要有三分之一需要有国际化经验历练。此外,作者还对轮岗制度进行了评价,他认为虽然轮岗能够增加管理者的经验,但是也需要重视管理层连续性对于业务发展的重要性。最后,公司发展的需要计划,但这些计划最好不要是简单的数字,而应该是大的目标和路径。
如何激励员工。雀巢的组织目标是Win the war,not the battle。因此,公司应该把对员工投入视作投资,而不是成本费用。对于任何业务负责人,必须把管人,培养人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范围,绝不能把这些事物简单推给HR(想起惠普成立20年一直没有HR部门)。简单靠系统管理人成本很高,但产出为0,因此公司一定要注意放宽对员工约束,减少组织层级,挑选能够胜任的管理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员工要提供足够的经济激励(要紧跟市场的激励,而不是跟随公司),也要提供足够成长空间和精神激励(雀巢的管理层聚焦内部选拔。在雀巢如果一件事情分不清到底应该上层决策,还是下层决策,那就交给下层,信任一线同时更加专业)。最后,去中心化也不意味着无中心化,信任下层也不代表放任下层,由此高管必须时刻注意这种平衡是否被破坏,要即时调整。
如何传递公司文化。首先是定义雀巢的公司文化,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对工作有一个积极态度;2.从实际出发;3.对世界发展保持开放态度;4.最小化系统和既定的规则;5.高管具备个人风格(真实人格);6.拥有互相信任的氛围,而不是互相猜忌;7.不要炫耀,不要虚伪的东西;8.行动大于言语,公司文化要靠执行而不是宣传。
在媒体不断发达,信息传递速度为光速,且很多传言可能说着说着就变成事实的背景下,作者特别强调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完全的诚实,对外界宣传越真越好。
05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的抉择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会面临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道德)的抉择,在作者看来社会利益的根基是经济利益,企业没有利润其他都是空谈。然而,在选择人才时候,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由此,如果企业面临决策是那些对经济利益没有损伤的社会利益选择,那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此外,如果为了社会效益做出改变仅影响短期利益,但有利于企业长期利益,这样的决策也应该是确定的。但是企业高管始终面临很多艰难的抉择,比如:
应该给新员工更多机会还是保护老员工?
企业的薪酬是应该根据绩效水平明显,还是应该相对一致以维护集体的团结?
更多的薪水还是更多的退休福利?
家长式管理好不好?
企业的管理应该严格还是宽松?
对于企业来讲,人性化的关怀和企业长期增长是一致的,且也是必要的,但作者认为是不应该明文写入企业内部章程(不应该有一个一致的标准):而是应该基于相关案例,并进行充分讨论(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沉淀出真正的关怀的文化。
作者是坚定支持自由市场经济。作者看来,市场经济不管从个人还是社会来讲都是效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案,从历史看来,所有非市场化的经济模式都失败了。当然,市场经济本身也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是相对最佳的解决方案。此外,作为企业,在产品层面也面临很多抉择:
1.公司应该打造消费者有需求但是可能对他们不健康的商品吗(比如烟酒);2.广告营销的度怎么把握?(避免过度营销嫌疑);3.谁来决定产品的底线思维和副作用提示的程度;4.如何权衡产品质量和成本?
最后,作者强调了企业制度要保证过程公平,而不是结果公平。
野猪肉怎么做好吃
06对未来(站在1994年)的展望
全球化和本地化并存。在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很多地区也出现了分众消费的趋势,比如单身青年,外出吃饭,工作女性(当时很多国家都是全职妈妈)等需求端的新变化都可能带来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需要足够本地化的布局才能抓住。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作者预计到2100年全球人口将介于80-120亿之间,要解决这么多人吃饭的问题,加大产品研发势在必行,提高产出比率,此外就是需要人类饮食习惯从来源自动物到来源自植物。最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受教育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购买力不断提升,在质量、新鲜度(健康度)、方便程度等角度提升的产品或将更进一步获得用户青睐(后来雀巢深度布局了健康食品,当然作者也反对过于一味拥抱所谓健康趋势,他觉得巧克力这种能给人带来快乐的食品不会过时)。当然,作者也发现医疗条件和人类繁殖速度某种程度成反比,这也可能给雀巢的婴儿食品带来潜在负面影响。
总结雀巢成功的十条基本准则
关注最根本的东西。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精心管理,包括人员和客户。走简约之路,做最基础的事情。
全面选拔高管。不仅是专业能力,还有个人操守、勇气、毅力等品质。
重视基层领导,他们是真正公司的一线代表。
永远保持长远的眼光。当然,高效的执行也很重要,过程中不断挑战也很重要。
冷静思考如何提高效率,然后去执行。很多选择其实都是平衡的,比如本土化和全球化,所以公司的组织架构也要与此相对应。
不要为了颠覆性创新而忽视渐进式创新。创新不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组织和管理。
保持充分沟通。但是行动比语言更重要。
争取良好的社区氛围,但不盲目追求完美的和平。
在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建立新的关系。
言行一致,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