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快B红,10年困局
来源:IC实验室(ID: InsightsClub)
最近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前段时间,小红书十周年,创始人毛做了十周年分享演讲。在演讲的最后,他提到,小红书存在的意义在于,它以科技为笔,以人文精神为墨,勾勒出人间烟火,最能爱抚普通人的心灵。
且不说这句话是否选错了。就在他说完这番话的几天后,Aauto quicking商业化负责人王建伟也在上海暨Aauto quicking创作者大会上提到,形容Aauto quicking最贴切的一句话就是“人间烟火最能打动普通人的心”。
只能说,中国网民真的应该多读读《唐诗三百首》。
虽然大家都以凡人为例,但是大家当然都认同,Aauto Quicker提到的凡人和小红书提到的凡人绝对不是同一类人。
在“凡人论”的背后,我们会发现,现在中国互联网最主流的平台,对自己的定义也是一样的。
从slogan可以看出,a auto faster是“拥抱每一个生命”,Tik Tok是“记录美好生活”。看似轻微碰撞,但你要知道,Aauto Quicker上一个口号叫“记录生活,记录你”。
这是一个真正的肿块。
至于小红书,海淘电商时代结束后,小红书换了三个slogan,分别是“天下好生活”、“标记我的人生”、“两亿人的人生体验,尽在小红书”。
这还不是全部。别忘了还有个微信视频号。slogan也很有特色,叫“记录真实生活”。
很难生活在一起,不是吗
或者让我们来个最简单的:所有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哔哩哔哩。除了那句被红宝书打了,至少不是“你感兴趣的生活都在哔哩哔哩”吧?
本期我就来说说这些互联网平台和“凡人”的关系。
01
几年前,我和几个在北京做互联网的朋友聊天。当时,Tik Tok和阿奥特莱斯正在争夺市场份额。聊着聊着,一个朋友用六个字总结了两家公司的定位:“宇宙篇”“人手篇”。
网络上经常说“宇宙带”这个名字。Byte早期的核心产品上了今日头条。公司主要办公地点在“宇宙中心”五道口附近,气质高傲,国内外各互联网巨头都在抢生意,发展非常快。被称为宇宙工厂是有道理的。
“人手”这个词很有新意。
你会发现,Aauto Quicker,一家公关和营销的公司,总喜欢强调在它的平台上能看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每个人的生活。我翻了翻广告案例的网站,发现几乎所有Aauto faster的广告都有类似的画风。我就挑几个,让你感受一下。
“你的小生命是值得记录的大事件。”
“500个家乡在阿奥特更快”
酱牛肉制作方法
"在Aauto,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
“在汽车快十年,为了更好的生活”
当然,我并不是说a auto quickent是在吹牛,而是a auto quickent的公关方式如此有特色,非常适合这家公司。从2015年开始,Aauto Quicker就被贴上了“接地气”、“土气”、“下沉”、“把自己炖在铁锅里,用鞭炮炸裤裆”的标签,听起来不那么正面。
然而,同样的事情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说。接地气才叫真,沉得住气才叫人生,土里土气才叫生活。听起来不是好多了吗?甚至有点高,适合央视?
两年前,Aauto quickless还出了一本叫《Aauto quickless人类学》的书,告诉你我们这里有最真实最全面的人类样本。
这是一个强大的品牌营销技巧。
而这个技能后来被Tik Tok、小红书、视频号学会了,告诉你,千千有千千万万的用户,大家都是来记录真实美好的生活的。
按理说,这些平台上的dau数以亿计,每天产生的内容文章数以百万计。所以没问题,但是综合起来就很奇怪了。
既然你们都是真实的生命,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为什么要有四个呢?一个还不够吗?
02
不得不提的是,如今更大的平台,尤其是算法驱动的视频内容平台,越来越像了。
在我看来,无论是slogan的车祸还是公关都变得像复读机一样,都只是表象而已。当所有平台都在逐渐做大,越来越通用化,结果就是平台之间的差异化越来越少。
如今,Aauto Quicker日活跃用户近4亿,月活跃用户超过6亿。这是什么概念?中国的网民数量不到11亿,其中大约一半的人每月至少使用一次Aauto fast,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每天都使用它。Tik Tok月收入超过7亿,哔哩哔哩超过3亿,小红书刚刚超过3亿。
这意味着,从绝对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哪个平台,都足以称自己的用户为中国网民的基本盘。
既然大家都是基本盘,自然会有点像。
从历史上看,“通用化”是几乎所有平台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泛化之前,它们更多地被称为“社区”。
什么是社区?社会学家有上百种不同的定义,但大多数都包括一定的人群、一定的地域、一定的文化、一定的组织类型,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网络上对社区的定义也差不多,只不过地域变成了cyber 空,可能是网站,可能是app,也可能是聊天群。
一般来说,互联网社区有三个核心要素:人、共同的文化、一定的互动方式。
早期的PC互联网时代,有很多社区,从大型的、综合性的论坛,到专注于某个兴趣的贴吧,甚至不同城市都有基于本地人的线上社区。
这个时代,人群大小是次要的,共同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甚至可以说,在那个网络不普及的时代,只要你能上网,成为网民,就大概率有一定的文化共识。所以,社群是很容易建立的。
网络社区的互动方式是协作。
在网络社区的初级阶段,几乎都有很强的合作性。比如早期,很多论坛和社区一般都会建立类似的数据库。数字论坛有各种数字产品的模型数据库,体育论坛有球员和球队的信息,这些都是社区成员合作建立的。
此外,通过协作和内容创作,社区弥补了很多在大众传媒领域无法获得的信息,比如游戏、动漫等等。最终,许多在线社区在互联网上变得信息丰富。
当然,社区管理,类似于论坛版主建立社区系统,管理发帖和删帖,也是一种协作。
即使是今天的主流平台,如哔哩哔哩、知乎、大众点评,早年也有很强的协作性。大家在这里分享资源,积累知识。可以说,社群是一种真正具有乌托邦属性的东西。
03
关于社群泛化这个话题,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分析,大部分都是针对人群的扩大,导致社群文化的淡化。
这话没错,但这个论点缺少了一个关键节点,就是互动方式的改变,也就是人不再合作。
我们经常低估合作的重要性。协作的本质是一种创造,而创造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没有经济利益驱动的情况下。
即使协作是一个社群的核心交互模式,也很少有成员能参与协作并产生积极的价值。随着社区的发展,越来越多不合作的人参与进来,会增加合作者的压力。
这个属性在论坛时代非常明显。用户越来越多,版主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管理论坛,删除水帖,维护秩序。甚至不得不设立专门的水域,扩大管理队伍。
此时,协作作为一种交互方式所维持的社群将达到其能力的上限。
接下来的路无非三条,就是在人群中,共同文化,合作,放弃其中一条。
放弃人群意味着不接受新成员,保持原有的写作风格和文化身份。短期来看,社群可以成为一个小而美的存在,但长期来看,也意味着没有新陈代谢,最终会消亡。这是自杀的选择。
放弃协作,意味着不追求社区成员的价值输出,也不追求成员之间的社交联系,最终失去社区的属性,成为非用户主导的产品。最典型的就是优酷,从一个可能成为中国YouTube的网站变成了电视台。
最后是抛弃共同的文化,也就是不再追求共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偏好,逐渐走向多元化。但一旦放弃文化,我们就失去了一个社群最依赖的“标签”。没有共同的文化,为什么大家要聚在一起合作?
知乎当年的公开注册和哔哩哔哩去二次元都是典型案例。
那么社群的泛化是不是注定无法解决?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平台。
04
关于平台的诞生,要从交互方式说起。
在社群中,如果总有几个人能够参与协作,产生价值,那么这些人就会和普通的社群成员区分开来,成为两个物种,造成他们之间新的不平等关系。
于是一种新的社群形式出现了,这两个物种可以简单的称为“kol”和粉丝。
在这种形式下,kol负责创造价值,粉丝负责消费价值,协作不再是唯一的交互方式,甚至不是主流。双方已经成为一种供求交易的关系。
平台是供需交易发生的领域。
如今,我们发现一切都是一个平台。但是有些平台是原生的,比如淘宝和滴滴,本来就是用来做生意的。但也有社区转型,主要是内容平台,如哔哩哔哩和知乎。
像Tik Tok和小红书,虽然他们作为社群的历史很短,但是如果我们回到2017年的Tik Tok和2018年的小红书,还是能从他们身上找到社群的影子。你也可以属于这一类。
当社群转化为平台,交互方式由协作变为交易,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人群泛化的问题。能参与协作的人少,能消费内容和消费价值的人多。如果你只是来消费的,那么无论有多少用户,平台都可以吃。
另一个例子是文化问题。以前你以为人多了,社区文化就淡化了。但在平台阶段,你只需要kol群体保持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那么整个平台就能维持一个基本的“标签”。
所以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发现平台不错,比社区先进很多,于是从社区转型平台。
但是,事情没那么简单,平台不是你能转的。
中间有很多门槛要跨越。
比如消费模式。如何在我们普遍没有为内容付费习惯的环境下,设计一种消费模式,让人们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创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其中,广告主的引入、在线支付的普及、4G的兴起以及风险投资人的介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也有很多平台到现在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还有产品形态的门槛。以前所有的互动形式都是发帖回复或者保留大量的“协作”标记,应该去掉,改成点赞、收藏、转发、打赏等更“消费”的互动方式。
咸蛋黄
也有很多平台没有设计好产品形态,最终影响了开发模式。
总之,从社区到平台的转型不是那么容易,而是九死一生。
这里要补充一点,社区和平台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相反,即使在今天的摇一摇快红B,依然有很多协作和创造的属性,甚至在最早的社区,也有kol和粉丝。
05
那么,为什么平台越来越相似呢?
过去,在大量社区转型平台的同时,另一个趋势也在悄然发生,那就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风险投资涌入中国互联网行业。
这两件事加在一起,结果就是大量新网民涌入互联网,行业进入了一个跑马圈地扩大用户的时代。社区转平台本身就需要扩大用户,尤其是消费者,于是上亿用户、月数亿用户甚至日数亿用户的平台纷纷出现。直到现在,人人手里都有几亿用户,也算是网民的基本盘了。
既然都是基本盘,需求必然越来越近。
很多人对这些平台有一个误解。他们提到小红书就是捧着咖啡整天无所事事,Aauto Quicker就是用鞭炮炸裤裆,哔哩哔哩是二代宅男。
这些刻板印象不会错,但绝对不是负责任的说法。
首先,平台上kol的表达和大部分粉丝的状态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平台上能稳定输出价值的人数和普通消费者人数的比例可能是99比1。你不能拿1%的内容来设定99%的人的地位。这是最简单的数学问题。
再考虑一下。人人都有上亿用户。一个平台的用户和另一个平台的用户完全“有我无你”、完全互斥的可能性不大。也不可能有几亿人的品味完全高于别人,价值取向和别人完全不一样。
事实上,大多数人可能同时使用2-3个软件。
既然大家的用户都是基本盘,在供需交易的模式下,创作者必须讨好消费者才能赚人气和钱,结果就是平台内容越来越雷同,舆论环境越来越雷同。
这又回到了我们最初的结论。
所谓的“生命”、“烟火”、“凡人之心”之类的概念,只是因为这几个字最大,属于万能的那一片汤,可以涵盖一切。我活在偶像化看剧,玩飞盘和桨板,钓鱼和种地,每天在会议室和领导吵架。
什么不是生活?什么不是烟花?谁不是凡人?
06
但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还不止这些话。
这里我简单说三点。
随着社区的淡化,平台的强大,越来越相似,我们会发现主流的cyber 空房间越来越无趣。再加上算法的精准喂养,我们会发现所有平台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你喜欢运动,Aauto Quicker也为你推广运动,小红书也为你推广运动,博主也就那么几个。大家为世界建一个水源,来回发个视频。
但这些内容都无法深入探讨,形式也大同小异。海鱼怎么做
就像很多城市一样,虽然人与人相距遥远,名字不同,地理特征不同,但走进去都是相似的钢筋水泥,宽阔的马鲁塔高架桥,公共的立面,封闭的小区。在社区外,还有类似的蜜雪冰城和郑新鸡排。不是不好就是无聊。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所谓的“人生”“凡人”看似美好,其实背后也有某种霸权,也就是所谓的“平凡”霸权,要求你接地气,但不要土,不要精彩。它要求你美丽,但不能被悬浮,不能昂贵,不能做作。
像我这样热衷于在各种平台上围观和争吵的人,现在都有了定论。今天的互联网争吵,大部分最终都会变成“凡人”的争执。就是我的人生代表大众,你的不是。
关于互联网虐战的历史,以及今天的虐战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会专门讲一讲。
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平台热衷于标榜“生活”,并把它写进自己的广告语。
最后,也是我最想说的一点。
“生活”是美好的,“烟火”也是美好的,但通过手机,你永远只是生活的看客。你越是在任何平台鼓吹“这里有真实的生活”,你就越是把一个生活包起来给你看。只能看到一个切面,不能走进去,不能体验。
前几天看《盐镇》,作者易小和在后记中写道:盐镇离我长大的自贡市只有十几公里。很难想象那是几十年前我对中国一无所知的部分。
手机里的烟火,并不能真正抚慰任何人必死的心。平台上的几百万条生命其实并不属于你。你能拥有的只有放下手机后的生活。
参考资料:
重新认识社区、社区与社区电子商务——舒
网络社区——Yourseeker的生与死
小红书是不是现时代精神的样本?“-T中文版
小红书十周年内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