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减糖”已成趋势,零食“减盐”会成下一个风口吗?

来源:美食评论(ID: SPF _ 100)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添加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不超过50g,最好低于25g。相应的,近年来中国饮料市场出现了低糖、零糖、代糖的趋势。

同时,同时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倡导“三减三益健康”,“减盐”位列第一。文件指出,中国人盐摄入量的推荐值要从过去的6g/天降到5g/天。

那么,作为健康饮食“三减”(减盐、减油、减糖)中“减盐”的一环,“无糖”饮料的趋势能否在食品行业复制?

草莓娃娃

01

“控盐”势在必行

我们人体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盐,保证足够的钠含量,才能维持体内物质的平衡。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在在中国,需要强调的是,摄入过量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项关于中国居民营养状况的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食用盐摄入量为10.5克,中国居民实际食盐摄入量约为12克,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摄入量5克的两倍。

冬天喝什么汤好

2019年7月,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一项研究分析了中国居民盐摄入量的数据(包括全国900名儿童和26000名成人),结果显示,中国是世界上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40年中,成年人的平均每日盐摄入量持续超过10克。

长期高盐摄入会导致高血压,进而引发中风和心脏病。在中国,近40%的死亡是由中风和心脏病引起的。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282种死亡原因中,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中国的头号死亡威胁。

除了这些直接危害,高盐食物往往含有高脂肪和高热量,导致总热量摄入过多,导致超重和肥胖。因此,减盐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成本效益的慢性病干预策略之一。

但这背后隐藏的问题是,中国消费者对咸零食的“偏好”超过了其他国家。根据Mintel发布的数据,亚洲引领了全球五分之四的咸零食创新。中国市场推出的新咸零食数量在2018年全球新咸零食总数中排名第一。

中国零食市场几乎每一个品类都被盐调味高度渗透。根据町村研究所的数据,77种常见休闲零食中,95%是高钠零食。

休闲零食增速最快的前五大品类中,休闲卤制品、膨化食品、炒货、蜜饯占据四席,无一例外都是“大盐场”。

比如螺蛳粉、鸡爪、鸭脖等炖品,烧烤、小龙虾等夜宵之王,辣条、方便面等零食之霸主,都有口味重的特点,最离不开的调料就是盐。

虽然大家都知道高盐摄入对身体不好,但是面对“好吃”的诱惑,身体还是老实的。

你能想象当螺蛳粉变成“清汤挂面”,火锅变成“水煮菜”吗...这种“无味”是否让食物失去了“灵魂”?

02

“还原糖”比“减盐”容易

还原糖之所以成为饮料趋势,与“代糖”的出现有关,以满足消费者“既甜又健康”的需求。

莲子粥的做法

比如,随着2020年袁琪森林无糖泡泡水的问世,代糖原料“赤藓糖醇”越来越被消费者所熟知。赤藓糖醇比普通蔗糖甜70%,吸湿性低,是代糖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种之一,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与其他糖醇不同,赤藓糖醇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几乎不产生任何热量,几乎不被人体吸收。

但与减糖相比,减盐的问题在于,很难做到“减盐不减味”,目前也很难找到类似“代糖”的调味替代品。

不仅盐与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密不可分,企业也很难减盐。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减盐不像还原糖,只要你少放糖或者代糖就行。”中国注册营养师吴佳在接受Zhongxin.com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很多加工食品中,盐是一种必要的添加剂,可以起到防腐、保水、嫩滑的作用,比如我们经常吃的火腿肠。如果盐变了,可能整个配方都要变,对工艺是很大的考验。

那么,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像代糖一样的“代盐”呢?要知道,与甜味的机制不同,盐的诱人风味来自钠离子本身。然而,钠离子的人工模拟还处于实验阶段,真正可以称之为“代盐”的调味品还没有出现。

“目前,盐的替代品很少。食品行业常用的方法是用氯化钾代替氯化钠,比如市面上看到的低钠盐。但是钾的味道不是很好,会有一点苦味,有些人适应不了。”吴佳告诉记者。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在的“减盐”更多的是取决于消费者的健康饮食意识。但值得庆幸的是,从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有很多消费者、企业、行业协会积极响应“减盐”行动。

03

“减盐”的大趋势不可逆转

从政策上看,政府层面早就采取了减盐行动。2017年,中国明确提出减盐计划。国务院发布的《国民营养规划(2017-2030年)》提出,到2030年,将全民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提倡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

而消费者也逐渐觉醒。根据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Mintel的报告,中国多达94%的城市消费者试图减少盐的摄入量,55%的人会在烹饪中少放盐,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会少放味精和酱油。四分之一有一个孩子的已婚消费者关心酱油产品的含盐量。

首先,调味品行业开始行动。尤其是酱油品类率先发力,众多品牌在普通酱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产品矩阵,相继开发出零添加、减盐、低盐、有机等酱油新品类。根据尼尔森2020零售数据,2020年中国市场零添加酱油和减盐酱油的增长率将分别为38%和82%。

3月22日,涪陵榨菜吴江榨菜全部产品升级,吴江淡盐榨菜正式上市。据了解,这款产品是响应国家低盐号召推出的,通过减盐30%以上来锚定轻盐产品赛道。

与此同时,更多的休闲和小吃商家开始减少盐。

2016年,百事公司宣布在2025年前降低产品中的糖、盐和脂肪含量,并推出减盐50%的薯片系列;

2017年,子怡已实现其投资品牌钠含量降低5%,并将继续推进减盐;

2018年,良品铺子开始探索零食的“四减”:减糖、减脂、减防腐剂、减盐,推出不添加话梅、代餐粉的健康零食系列;

玛氏宣布在2021年将包装食品的平均钠含量降低20%...

就连辣条行业也在今年10月1日正式执行行业标准QB/T5729-2022《调味面制品》。针对辣条“高油、高盐、高添加剂、低营养”的痛点,标准将食品添加剂品种数量减少70%以上,含盐量下降17.7%至不超过6.6%。含油量下降10%,≤27g/100g。

不仅如此,市场上还涌现出许多贴着“减盐”、“低盐”标签的产品,涵盖了餐桌服务、代餐、烘焙、奶酪等多个细分品类。比如饼干替代品牌轻食者推出的低热量粗粮系列产品,具有低盐的优势;Kotchera品牌推出的原味鸡胸肉,进入轻盐轻食的轨道。

虽然减盐还没有站上风口浪尖,但从政策推动、消费者关注度提升、食品技术创新发展等角度来看,减盐势在必行。未来将是新品牌破局的重大机遇。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