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肉也是肉,营养比牛肉羊肉更丰富,为什么很少有人吃呢?

在我們平常的飯桌上,自然少不了肉類這一道“硬菜”,吃得最多的自然是豬肉、牛肉、鴨肉、鵝肉、魚肉等等,特別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更是少不了各種的肉類,所以也就有了“大魚大肉”這一說法。

生馬肉

不過,肉類這麽多,卻鮮有人吃馬肉,而馬肉的肉質鮮香,脂肪量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各種礦物質,以及不飽和脂肪酸,營養價值比你牛羊肉還要高,是一種優質的肉類。按道理說,馬肉在市面上應該很受歡迎,為什麽卻沒有被大眾列入食譜中呢?

我們先從古代開始了解原因,有兩本比較著名的文獻都同樣記載著“馬肉有毒”這一說法。

《本草綱目》記載:“食馬肉中毒者,飲蘆菔汁,食杏仁可解。”《隨息居飲食譜》亦雲:“馬肉辛苦冷,有毒,食杏仁或蘆根汁解之。其肝,食之殺人。”

馬肉香腸

在現代人看來,這些記載無疑是很荒謬的,完全就沒有科學依據。古代的自然科學比較落後,對於生物的研究還處於表面。正是這個原因,從古代開始,人們就將馬肉列入了“黑名單”,也鮮有人敢於冒險吃馬肉了。

回到現在,幾乎鮮有人吃馬肉,總結起來無非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養殖成本,養馬不劃算;而是情感問題,馬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朋友。

一、養殖成本

對於養殖戶而言,無論是養牛養羊,還是養雞鴨鵝,多喂谷物和飼料,都是想它們多長幾斤肉,這樣才能賣出更高的價格。而馬卻不一樣,吃下很多食物,卻只是長了那麽一丁點的肉。例如喂養牛羊100斤的草料,可以長1斤肉。如果要馬長1斤肉,卻要喂養200斤的草料,這是十分不劃算的,比養牛羊的養殖成本高了足足一倍。

除此之外,養馬也是一件勞心勞力的“苦差事”,因為馬每一頓都吃得很少,但是一天又要吃較多的食物,所以馬就養成了“少食多餐”的習慣。這樣養殖戶就要一天多次定時喂馬,來來回回奔波,讓人倍感疲勞,這比養牛羊難多了。

二、情感問題

牛羊自古以來就歸到家畜一類,而馬卻是作為交通工具的。古時候交通不便,古代人要去遠處,要不走路,要不坐轎子,最快捷的方式當然就是騎馬了。而在戰場上,馬更是一種作戰工具,騎兵日行千裏,征戰沙場,靠的就是精壯的戰馬。三國時候,呂布騎的就是赤兔馬,而劉備騎的是的盧馬,可見馬對於戰爭是多麽的重要。

等到馬老了,也沒有人會殺馬,因為長久相處,就產生了感情聯系,就像是對待貓狗這些寵物一樣。因此,幾乎沒有人將馬殺掉當成食物。

日本馬肉刺身

不過,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是食用馬肉的,例如日本、墨西哥、蒙古等。墨西哥的馬肉產業是最為龐大的,每年將有13匹馬被屠殺,不過墨西哥當地人卻不怎麽喜歡吃馬肉,馬肉主要是用作出口。而在日本,馬肉是一種傳統美食,新鮮的馬肉被制作成刺身。

新疆伊犁熏馬肉

在我國,哈薩克族就有吃馬肉的傳統,他們將馬肉奉為上等食物。馬肋條肉、肥腸肉、脖頸肉、臀部肉被是用來招待貴賓的。跟牛羊肉相比,馬肉的肌肉纖維比較粗,不容易咀嚼,而且有獨特的味道,可能很多人第一次吃會不習慣。

最後總結,馬肉之所以比較鮮見,是因為養殖的人比較少,大規模的養殖場更是屈指可數,所以在市面上很難見到馬肉。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