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全球顶级烈酒之旅—智利皮斯科(Pisco)

在翻閱各式雞尾酒菜單時,你或許對常見的烈酒並不陌生,如伏特加、杜松子、威士忌、白蘭地和朗姆酒等等。但近年來,一種富有異國情調的酒越來越受到歡迎,它就是智利的國酒皮斯科(Pisco)。

皮斯科是智利最偉大的遺產之一,展現了智利對於近300年生產傳統的傳承和守護。它是一種用發酵葡萄釀制的葡萄酒蒸餾而成的烈性酒,從釀造工藝上來看,屬於白蘭地的一種。皮斯科“每一滴都濃縮了百萬年的光輝”,著名詩人聶魯達在《皮斯科頌歌》中寫道。

#皮斯科的起源

皮斯科的起源與美洲大陸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1525年,西班牙殖民者率先將葡萄品種引進美洲,並進行大規模種植和釀造,葡萄酒行業在這片土地上開始蓬勃發展。

緊接著,伴隨著智利制銅行業的飛速進步,人們制作出了各類銅蒸餾器,通過蒸餾法從葡萄酒中提取酒精,避免葡萄酒中含糖量過高而造成的變質,從而大大延長了葡萄酒的存儲期限。

更重要的是,蒸餾後的酒不但保有原生葡萄品種的特色,更展現了前所未見的細膩酒體與濃郁芬芳的香氣,風味令人驚艷。

自此,也就是18 世紀上半葉,皮斯科酒首次在安第斯山腳下肥沃的智利埃爾基山谷問世。這裏的氣候非常適合葡萄生長,是釀造這種飲品的理想之地。

智利埃爾基山谷

#命名之路

智利皮斯科酒擁有美洲歷史最悠久、同時也是全球第二悠久的原產地命名。根據一份1733年的文件記載,當時已經有酒莊使用“皮斯科”這個單詞來表示這種當地出產的葡萄蒸餾酒。

1882年,智利第一個皮斯科酒商標Pisco G成功注冊。到1930年,智利已經有了111個注冊在案的皮斯科酒商標。

通過皮斯科酒生產商的努力,這種蒸餾酒在智利國內和國際上都獲得了極高的知名度和贊譽。但相繼而來的是,智利其他地區的烈酒生產商試圖打著“皮斯科酒”的旗號銷售劣質烈酒,嚴重損害了皮斯科生產者幾代人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聲譽。

因此,1931年,智利政府頒布法令,規定“皮斯科”這一名稱僅可用於智利北奇科兩個大區生產的蒸餾酒,這也為皮斯科原產地命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智利駐華大使毛裏西奧·烏爾塔多2023年8月向來賓介紹皮斯科酒

如今智利法律明確規定,只有在阿塔卡瑪和科金博這兩個大區生產和裝瓶、由葡萄酒蒸餾而成的烈酒,才能稱之為“皮斯科”。

此外,用於釀酒的葡萄也必須產自這兩個大區。葡萄品種也有嚴格的限制,主要為亞歷山大麝香、玫瑰麝香、奧地利麝香、佩德羅·希梅內斯和特農迪等。健全的法律體系為智利皮斯科酒的生產及其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商業化提供了清晰明確的框架。

#傳統的釀造工藝

從早期的殖民時代到今天,皮斯科酒的生產者們保持著最古老的傳統。在智利的皮斯科產區,目前約有6800公頃的土地種植皮斯科葡萄,年產量約為3500萬升。

法律還規定了皮斯科的生產必須嚴格遵循四個步驟。

第一步,葡萄的種植和收獲。皮斯科葡萄的采摘通常始於每年的二月份。

第二步,發酵。蒸餾廠收到葡萄後,會對葡萄進行榨汁,在可控溫度下進行白葡萄酒釀造,釀造過程平均需要30天。

榨汁

第三步,蒸餾。隨後將得到的葡萄酒倒入蒸餾器中,使其達到沸點,從而獲得酒精。

蒸餾

第四步,裝瓶。蒸餾後的酒體必須在不銹鋼桶或者法國和美國橡木桶中靜置至少60天,最後進行裝瓶。

裝瓶

生產者根據靜置時間的長短將皮斯科分為三種類型。靜置過程中未與活性木材接觸的皮斯科酒被稱為“透明皮斯科”,是一種年輕、明亮、清新且果味濃郁的蒸餾酒,它的多功能性使其成為雞尾酒的最佳伴侶。

透明皮斯科

在橡木等活性木材中靜置不超過一年的酒被稱為“佳釀”。這種酒顏色偏黃或者呈琥珀色,木材的香氣和復雜性融入其中。

佳釀

第三種皮斯科是在橡木桶中存放超過一年的酒,被稱之為“陳釀”。現今,雙重蒸餾和三重蒸餾的概念也得到了發展,為皮斯科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走向國際

毫無疑問,皮斯科是智利人最喜愛的蒸餾酒,約占智利蒸餾酒市場的50%。智利政府在2009年宣布每年的5月15日為“世界皮斯科日”。

皮斯科帶動了獨具特色的酒品風潮,讓悠久的傳統文化與獨特的制酒技藝受到全球的關注,皮斯科酒生產商也開始將目光投向國境之外。

皮斯科酸

為了加強產品定位,2003年,生產商們成立了皮斯科酒生產商協會,旨在促進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對話,制定強有力的出口戰略。目前,智利皮斯科酒已出口到五大洲的40多個國家,主要出口目的地為美國、德國、加拿大、中國、西班牙、法國和英國,備受國際消費者的青睞。

智利駐華大使毛裏西奧·烏爾塔多2023年8月向來賓介紹皮斯科酒

為了加強在中國市場的定位,8月下旬,由六家智利皮斯科生產商組成的代表團訪問中國,開展線上和線下活動。智利駐華大使毛裏西奧·烏爾塔多閣下及智利出口促進總局(ProChile)也邀請國內專業嘉賓及社交媒體主播共同欣賞品鑒智利皮斯科酒調酒,期待中國消費者關注和了解智利優質產品,領略智利風土人情。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