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巨头|1家店=3家星巴克=1200万美元,Manner凭什么这么值钱?
“這裏(環貿iapm)馬上還會開一家Manner,三樓,就在星巴克旁邊。”Alex告訴36氪。
Alex曾在上海負責商場招商工作,環貿iapm幾乎是他天天出沒的地方。這座位於浦西最繁華商圈的商場7年前開業時,就一下子引進來三家星巴克。“這是很傳統的「星巴克式布局」——一開就是三家,五樓一家,B2層一家、2樓辦公室一家。”Alex說。
這些年,Alex一步步見證Seesaw、Greybox、Peet’s、Arabica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咖啡新品牌擠了進來。但要說哪一家有機會挑戰星巴克的位置,似乎還言之過早。
直到Manner咖啡的出現。
環貿iapm三樓將開的新店加上此前開在LG1層的老店,兩家Manner已成“犄角之勢”,對星巴克展開夾擊。而方寸之地外,更大的戰爭已經在資本層面打響。
36氪曾報道,2020年底,這家成立於2015年、以2平米檔口店起家的咖啡品牌,完成了一輪10億美元估值的融資,短短兩個月後,Manner再被曝出13億美金的新估值。股東陣容包括“風投女王”徐新掌舵的今日資本、前老虎基金全球合夥人陳小紅發起成立的私募基金H capital、對沖基金Coatue以及新加坡主權投資基金淡馬錫。
驚人的是,截至2020年底,Manner全國門店數只有108家。這意味著,投資方給到Manner的平均單店估值,已經高達1200萬美金。
這個數字代表什麽?全球3萬多家店的星巴克,以昨日收盤市值計算,單店價值417萬美金,只有Manner的三分之一;而仍在美股粉單市場交易的瑞幸,市值21億美元,以4800家門店計算,單店價值只有44萬美金。
這顯然挑動了更多創業者和投資者的神經。一家名為M stand、跟星巴克形態更接近的精品咖啡品牌,A輪融資僅10家店便拿到了7億元的估值。有FA向36氪直言,“M stand就是對標Manner要的估值。”
今年3月,字節跳動投資部曾被傳出投資Manner,但實際情況是,他們甚至都沒有接觸到。一位曾接觸到Manner的投資人告訴36氪,Manner告訴他們的是“不拿融資”。
來自同行的目光更是炙熱。“看懂的沒有,羨慕嫉妒恨的一大堆。”一位咖啡領域創始人如此評價Manner。另據36氪了解,瑞幸甚至專門成立了“Manner研究小組”。
一些投資人堅信Manner是星巴克在中國最大的潛在對手,理由是“單店盈利能力極強”;而市場更有傳言,有一線機構對Manner開出了30億美金估值的誇張報價。
Manner憑什麽這麽值錢?跟多位Manner前員工、咖啡創業者、貿易商和投資人訪談之後,36氪找到了一些答案。
上海環貿iapm三樓,Manner的圍擋出現在了星巴克旁,36氪攝
01
“便宜又好喝”的秘密
這是一家"非典型"的精品咖啡品牌。
過往認知裏,精品咖啡是要比星巴克略貴的存在,但“價格便宜”是很多人對Manner最直觀的認知。
Manner經典咖啡售價多在10元-25元之間,其中意式濃縮、美式咖啡分別為10元、15元,拿鐵、澳白、卡布奇諾、摩卡根據規格不等,單價在15-25元之間,手沖咖啡和冷萃咖啡分別為20元、25元,且自帶杯減5元。
咖啡性價比算不上什麽新鮮事,瑞幸過去把商業咖啡做到了15元左右,在線上爆紅的三頓半定價更低,但前者是以折扣券補貼的形式(即並沒有真正降低“定價”),後者則是即溶精品咖啡,與線下開店賣現磨咖啡分屬兩套不同的商業模式。
從2015年誕生至今,Manner始終保持著精品咖啡“快餐價”,有媒體將這解讀為“自殺式”定價,並且一直保留最初的產品結構,即清咖(黑咖啡)、奶咖和手沖咖啡三類,同時每季度會在全門店“秘密菜單”推出一些固定新品。
Manner門店裏的標準菜單及秘密菜單,36氪攝
為什麽價格能這麽低?很大一部分秘密在於“單店模型極盡精簡”——星巴克做“第三空間”,Manner反其道行之,走連鎖小店路線。
2015年由韓玉龍夫婦創立時,首店僅2平米袖珍大小,前身是隔壁服裝店的櫥窗,窗口式的咖啡店,隨取隨走。換言之,Manner把一杯精品咖啡裏的租金和裝修成本壓縮到最低。
位於上海靜安區南陽路的Manner首家門店,僅2平米大小,圖據Manner官方公眾號
“(咖啡)大店模式有星巴克,小店模式就是Manner。”一位上海的消費領域投資人向36氪表示,星巴克的咖啡成本占比不高,消費者買的是他們的第三空間,Manner就把這部分刨去,把單店模式做到最小,該投資人認為,“新品牌做小店模型,首先需要考慮能否做得過Manner。”
Manner主打兩類人群,分別是咖啡剛需用戶和年輕白領。
前者是Manner在上海崛起的一個重要背景,據不完全統計,這座城市遍布8000多個咖啡館,是中國當之無愧的“咖啡之都”,有著規模龐大咖啡消費群體。
同時,Manner瞄準上班族,選址偏向商場和CBD,“不是開在辦公樓下就是商場樓下,哪怕選擇開在商場,也會開在靠近辦公樓的地方。”負責門店運營的Manner前員工景華表示。
同樣是講述辦公室咖啡的故事,Manner提供了與瑞幸不同的解題思路。
創立至今,Manner一直未做外賣,只提供一個小程序自提選項。“今年內肯定不會開通外賣業務,”景華判斷,一方面咖啡外送對品質有影響,另外Manner成本結構已經比較極致,不適合再開展外賣業務。除門店業務外,目前Manner僅在淘系開設旗艦店,銷售由其南通烘焙廠烘焙的咖啡豆、掛耳和品牌周邊產品。
還有一個細節是,Manner門店通常不設座位,哪怕有座位也算不上舒適,可見Manner並不是希望消費者點一杯咖啡坐下來,而是想讓白領們早上或者中午去買一杯帶到辦公室。
Manner上海南洋1931店,36氪攝
此外,Manner幾乎不做營銷刺激銷量,自帶杯減5元是唯一的例外。這個營銷策略還有一個機巧的“變體”:每開一家新店,Manner會在開業前三天推出“自帶杯免費喝咖啡”活動,招徠周圍潛在人群,並根據第三天的自帶杯喝咖啡人數來預估門店潛在日銷杯數。
產品價格、SKU以及門店做減法的同時,Manner在別處做了加法。
市面上制作一杯咖啡,消耗咖啡粉18克-20克左右,過去賣的最好的是奶咖,咖啡味道比較淡。一位與創始人韓玉龍相熟的咖啡創業者告訴36氪,Manner的做法是直接提升到25克。
濃度的明顯提升讓消費者形成一種對奶咖的新的認知,以至於再喝其他咖啡時,會覺得味道很寡淡。這一說法同樣得到了內部員工的確認。此外,36氪了解到的另一個數據是,Manner約有65%的消費者會選擇奶咖。
咖啡粉的“加量”並不會顯著增加成本。精品咖啡生豆貿易商陸陽告訴36氪,即便一杯拿鐵當中,所用的咖啡粉成本占比很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陸陽給36氪算了一筆賬,Manner淘寶工廠店在售的1公斤裝精品咖啡豆標價約在100元左右,刨去包裝、烘焙、運營等成本,按1公斤熟豆成本90元,每公斤豆子出杯50杯的話,那20克粉就只值1.8元。“咖啡豆成本還沒牛奶貴。一杯賣20元的拿鐵,牛奶成本可能就占5元。”
另外,大部分咖啡館采用2-3款咖啡豆進行拼配。這裏有個門道是,如果拼配得當,可以把不同產地的風味表達出來,提升風味豐富度,反之則會比較糟糕。
Manner也不例外,其咖啡豆多由3-4款不同產地的豆子拼配而成,其中3款整體價格相對偏低,風味、口感也普通,拉低成本,唯有一款曼特寧整體風味明顯,並靠該款豆子拉高整杯咖啡的口感。
但陸陽同時認為,Manner使用的豆子其實算不上“精品”,它只是用精品咖啡的概念,避免給消費者留下“低價=廉價”的印象。
把價格打下去後,隨之而來的是出杯量直線上升,這讓Manner一炮而紅。
據36氪了解,Manner最早開的芮歐百貨店和上海商場店,月銷售額分別做到了45萬元和40萬元,如果單杯按17.5元來算,相當於平均每天800杯的出杯量。而一線城市咖啡行業基本現狀是,單日在300杯-400杯已經是不錯的成績。
“Manner的可復制性非常強,模型基本已經非常成熟。”深入研究過咖啡行業的PAC創始人廖明告訴36氪,Manner單店面積小,店鋪裝修簡單粗暴,設備非常統一,也願意接受一些成色較好的二手設備,大大降低了前期投資。此外,由於定價便宜,出杯量會非常高,“足以cover前期投入,模型非常良性。”
02
攻破連鎖化難題
精品咖啡的興起在中國已有數年,尤其是上海,零零散散的小品牌眾多。Manner對於行業的特殊貢獻,是解決了精品咖啡的連鎖化難題。
從成立至今5年半的時間裏,Manner大體經歷三個發展階段:
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創始人韓玉龍夫婦自主創業,開店速度並不快,一共開出7家左右門店,主要以櫃台或窗口店為主;
2018年10月-2020年5月,今日資本進入後,擴張提速,門店升級到20平-30平左右,尤其在2019年下半年開始,擴張全面提速;
2020年6月至今,門店面積擴大至50平,並陸續新增烘焙工坊,以及輕餐店等超200平新店型。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H capital、Coatue、淡馬錫等大機構大舉押注的最新兩輪融資,也恰是發生在第三階段之後。與其說資本在為Manner買單,不如說是為中國精品咖啡連鎖的規模化能力買單。
相較於星巴克、瑞幸等商業咖啡,精品咖啡的標準化難度更高。
精品咖啡指代更高品質的咖啡豆,以及咖啡豆產地風味的多樣化呈現,“今天很多人在講咖啡時更著重於‘氛圍’,忽視了咖啡本身的口感和風味。”有“咖啡界祖師爺”之稱的精品咖啡品牌Peet's在官網如此寫道。
這種高品質、多樣風味的呈現,賴於多個維度共同作用。用精品咖啡生豆貿易商陸陽的話來說,“原料占6分,烘焙占3分,沖煮萃取占1分。”
Manner從創立初期便開始有意把控“咖啡產業鏈”,一個咖啡圈內廣為流傳的故事是,初期門店所有豆子都是由韓玉龍親自烘焙。36氪了解到,今日資本進入之後,Manner還在2019年設立了經營主體為“南通茵赫貿易有限公司”的烘焙工廠,提供原料以及咖啡設備。據36氪了解,該廠目前利用率只有差不多1/3,完全使用的話足以供應1000-1500家門店。
這一做法幫助Manner穩定了產能和品質,不過要做到真正的規模化,還需邁過沖煮萃取標準化的最後一道“坎”。
區別於星巴克、瑞幸等使用的全自動咖啡機,絕大多數精品咖啡使用的是半自動咖啡機,Manner也不例外,門店配置的是La marzocco意式半自動咖啡機。理論上,半自動咖啡機可以做出更好喝的咖啡。
“半自動咖啡機主要用於精品咖啡,門店有限,每天用的豆子也不一樣,咖啡師可以很靈活的使用。”專業咖啡機制造商EVOCA大中華區總經理金鑫告訴36氪,極端條件下,半自動咖啡機跟全自動咖啡機出品有較大區別,“我們說是‘人機合一’。”相比之下,全自動咖啡機主要解決了出品穩定性的問題,可以一次性設定好參數,在全國範圍內快速出品。
金鑫認為,要想大量應用半自動咖啡機,有一個必要前提——在咖啡師及後端培訓上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
Manner的辦法簡單粗暴。36氪了解到,在疫情之前,Manner只招有經驗的咖啡師,疫情之後才開始招小白咖啡師。這兩類員工的培訓周期相差巨大。小白咖啡師通常需要培訓3-4周甚至2個月不等,而有經驗的咖啡師只需要3天就可以快速上崗。
這樣做的代價是付出一筆不菲的人力開支。Manner前員工劉宇奇告訴36氪,Manner對標精品咖啡,人員培訓上本身花力氣,咖啡師開的工資也不低,要比普通的咖啡店開的高1000-2000元。“Manner的小白咖啡師月薪5000元左右,熟手7000元-8000元,店長1萬。”這一挖人方式直接推高了上海咖啡連鎖市場的薪資水平,讓同行倍感壓力。
不僅如此,Manner的高工資還有附加條件,有時需要簽署競業協議,要求對方在離開後一年內不能在咖啡行業任職。作為補償,會在期間按月給到咖啡師一筆補償金。
“過去咖啡行業沒有競業協議一說,有經驗的咖啡師來回流動再正常不過,只有Manner這麽搞。”一位咖啡培訓工作室的創業者告訴36氪。
Manner的心思再清晰不過——通過控制咖啡師來保證產品的差異化,進而制造品牌壁壘。盡管這樣做會推高成本。
經過測算,Manner的人力成本就占到單店成本的15%左右,幾乎與房租(12%-15%)成本持平,這跟通常認知裏的房租是咖啡店成本大頭大相徑庭。Manner也試過把半自動咖啡機調整為全自動,但一直沒有找到理想的設備。
在資本眼中,咖啡師成本事小,而規模化能力事大。借助資本力量,Manner確實在短時間內解決了規模化難題,並讓他們在成功在上海這座中國咖啡競爭最激烈的城市占住了腳。在截至2020年底所有108家門店當中,絕大多數門店都來自這座城市。
03
“從上海到中國”
眼下Manner已經進入高速擴張期,今年計劃新開200家店,將總門店數提升至300家,並聚焦上海、北京、深圳三座城市,進一步在全國鋪開。
事實上,Manner從2019年開始便陸續進入蘇州、成都、北京、深圳等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但營業效果參差不齊。36氪了解到,經過一年爬坡期之後,北京、深圳兩地門店已基本能夠穩定在日銷1萬元左右,但蘇州、成都的門店營業額則未能達到這一業績。
一組數據或許可以解釋這一現象。德勤在《中國現磨咖啡行業白皮書》提到,已養成咖啡飲用習慣的消費者當中,中國一線城市人均咖啡消費年杯數為326杯,達到美國、日韓等成熟市場的水平,二線城市仍有一定差距,對應杯數則是261杯。
不過,即便只是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座城市鋪開,也足以支撐Manner摘掉“上海網紅品牌”的帽子,躋身“全國性咖啡連鎖品牌”的陣營。
一個好的信號是,更多的商場正對精品咖啡品牌拋去橄欖枝。
這種態度的轉變有一重背景——星巴克的「排他協議」正在失去效力。“(星巴克的)排他條款有過兩種形式,最老的一批差不多簽七、八年合同,排他明確了像太平洋咖啡等老品牌,現在的新品牌不在範圍之內;另一種是針對同樓層、主營咖啡業態的品牌。”來自某省會城市的商業地產招商總監於俊傑告訴36氪。
但他轉而表示,排他條款是霸王條款,本身不受國家法律保護,“只是說一個面子上的相互約束”。商場們的日子不好過,需要新品牌來當客流拉動機,“給面子”的事自然松動,於俊傑的招商團隊也在尋找方便帶走的精品咖啡品牌。
對於跨城市擴張,Manner在上海“大本營”高端商場的落地變得十分關鍵。於俊傑告訴36氪,“一個品牌能不能進購物中心,除了自帶話題和滿足租金要求外,還要在其他城市和商業體有標杆店。”
Manner的低價格起初曾讓高檔商場犯難。由於客單價過低,業主一方面擔心能否做到保底租金,同時也擔心引入之後影響商場同類型品牌的生意。
Manner的應對之法是改變門店形象,做出一些更大的“旗艦店”,並在iapm首店和港匯恒隆店推出了紅色為基調的大店,在iapm立足之後,又陸續推出了新店型,還加入最高198元的精品手沖咖啡,一改廉價形象。
入駐高檔商場,讓Manner成功與其他“便宜咖啡”品牌區別開來。
Manner的光環之外,中國的咖啡連鎖市場正重新熱鬧非凡。
瑞幸已起死回生,在4月15日宣布完成2.5億美元融資,用於債務重組以及與SEC和解;此外,加拿大國民咖啡品牌Tim Hortons中國也相繼於2020年5月、2021年2月完成兩輪融資,目標是將中國培養成為其第二大市場。
樂觀的新品牌們仍在找機會突圍:M stand年內目標是從當前的10余家店更新至80家到100家左右;Algebraist代數學家則計劃到年底,將直營門店數由當前的30家提升至100家。
但悲觀的聲音認為,窗口期已經在關閉。“現在很多消費品估值非常高,屬於A輪,A+輪的階段,但是已經拿到C輪、D輪的估值。”一位看消費的投資人告訴36氪,這使得很多頭部品牌具有很高的資本壁壘,“幾乎不太可能再復制了”。
(文中Alex、於俊傑、劉宇奇、景華、陸陽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