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女朋友点喜茶想分手?年轻人“奶茶消费观”令人意外
最近看到一個求助帖:“女朋友每次喝飲品必點喜茶,我想分手了。想起上一個女朋友只喝蜜雪冰城……”
雖然這思路令人滿頭問號,但喝奶茶這件事,已經開始影響年輕人的社交了?
我們來走進一下消費者的真實內心。
“女朋友每次必點喜茶,我想分手”
最近刷到一個帖子,有個男生因為討論愛點喜茶的女朋友,和愛點蜜雪冰城的前任,引發了一大波討論。目前原帖已經有500多條評論,1.2萬多條點贊了,顯然引發了一些年輕人的爭議。
暫不討論男生的交友心態,單從這個話題裏,我突然發現:
買奶茶這件事,開始影響年輕人的社交了?
現實中也有這樣的討論。一個朋友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她約了一個男生朋友看電影,當她遠遠看到男生提著兩杯蜜雪冰城走過來的時候,一時間真的很想轉身離開。
這並不是女生太物質,女生自己也會點蜜雪冰城,而且還喝得很香。
了解飲品行業這麽多年,我們都非常清楚,蜜雪冰城走的就是低價品質路線,靠供應鏈和規模來降低成本、壓縮產品價格,去年開店突破1萬多家,全國飲品店數最多。甚至很多人對奶茶的第一次消費,就是從大學時喝蜜雪冰城開始的。
蜜雪冰城和喜茶,像是新茶飲的兩個代表符號,經常引起網友大討論。
在知乎上,也有類似話題:喝蜜雪冰城都要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麽心態?
為什麽這屆年輕人如此在意“買什麽奶茶”?這代表了什麽樣的消費觀?
買奶茶,已經影響年輕人社交了?
1.奶茶已開始發揮社交貨幣作用
很明顯,如今在社交場合,奶茶不僅僅是一杯奶茶了,而是社交貨幣。
喝奶茶、拍照發朋友圈是社交,和朋友選擇同一個品牌喝奶茶也是社交。但社交貨幣的重點,是“貨幣”那2個字。
有本書叫《瘋傳》,說就像人用貨幣能買到商品一樣,在社交貨幣裏,我們自然希望呈現的也是更多好評及積極的印象。
約會和自己買奶茶,最大的區別是需求。自己喝不挑剔,好喝就行,約會社交喝要大家都認可那個品牌,要有地方坐著聊天,要背景拍出來圖片美麗,要那個品牌代表我的價值選擇。
那在這個價值選擇層面,奶茶就是社交貨幣了。
2.社交場景,買的是“品味”
那麽,當奶茶成為社交貨幣的時候,在社交場所,當多個人在一起點奶茶時,喝什麽的選擇就成了消費觀、品味的選擇,而不僅僅關乎價格。
喜茶剛火時,買一杯需要排隊3個小時,一位朋友和我分享了自己的一點心機:約會時喜歡約上女生去買喜茶,兩個人買完花50多元,但排隊可以晃晃悠悠消磨掉一個下午的時間,“經濟實惠,卻顯得很有品味”。
發現了嗎?社交場景下,在消費一杯產品時,人們會考慮品牌附加值、會選擇滿足更多心理需求的品牌。
這也能理解,為什麽現在在下沉市場開大店更容易賺錢。因為雖然店裏的空氣帶不走、椅子搬不走,但其提供的附加價值遠高於一杯飲品,並且,消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體驗的升級。
3.個人消費,買的是“價值”
有位朋友還有一個感受,談戀愛的時候經常買喜茶,但結了婚,人還是那個人,奶茶卻主動改買蜜雪冰城了。
因為到這時候,奶茶拋去了社交屬性,買奶茶的價值選擇也變成了基於需求對價格本身的評估。
我問了一位蜜雪冰城的學生用戶,她給我舉了一個例子:學生覺得在校園外30塊錢喝一杯星巴克不算貴,但在學校裏花30塊錢吃一頓飯會覺得貴。
因為一種是休閑娛樂,一種是剛需,消費者內心自有衡量。星巴克的咖啡提供了許多空間和品牌的附加值,只要需要,30元就是值得的。而一頓飯就是填肚子的需求,普通學生不需要那麽高的水平。
總結一下這屆年輕人的消費心理:騎單車去酒吧,該省省、該花花。
所以,能把產品賣便宜靠的是壓縮成本,而賣貴打的是一場心理戰。
品牌選擇沒有“高低”,只有合適
拋去價格的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選擇,也離不開品牌的自我塑造。
咖啡在這方面十分典型:
走進一家咖啡館,咖啡師會講給你這個豆子來自哪個莊園、什麽產地,經過了多少種復雜的烘焙溫度,喝起來花果香是如何地迷人,甚至咖啡師本人也是帥氣有質感的。就連咖啡品牌拍得宣傳照片裏,都是轉角遇見一家店的美好街景。
咖啡在打造一種生活方式
說到底,當品牌販賣的不止是產品,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時,品牌的質感就凸顯出來了。
對男生來說,女朋友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喝喜茶還是蜜雪冰城只是消費場景、當時心情的差異。
而對飲品店來說,也沒有絕對的客群區分,約會喝喜茶、自己點單喝蜜雪冰城,匹配自己的定位、打造適配的場景,那批人一直都在。
生意場上沒有鄙視鏈,只有如何滿足更穩定、能復購的場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