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记云饺卖的不是饺子,是大妈

文:綠牙齒 半佛

來源:半佛仙人(ID:banfoSB)

01

最近點外賣,點了很多次袁記雲餃。

這是一家快速擴張的連鎖餃子館,3000家店,是餃子連鎖行業目前開店最多的品牌之一。

而且還是起源於廣東,可以說給了我這個北方人一點點小小的南方震撼。

一開始看到這家店招牌的時候,對雲這個字產生了一點點誤會。

我當時的想法是:不愧是數字時代啊,連餃子都可以上雲了。

【袁記】這種古典的中餐店取名方式,會讓你覺得這好像真的是一家老字號。

加上這個【雲】字,你又覺得這是一家科技賦能的老字號。

雲餃子,不他喵就是看吃播嗎?

02

吃了好幾次之後,我在想自己一個北方人為什麽會吃這個。

然後意識到,袁記雲餃的核心競爭力是大媽。

它賣的不是食物,而是大媽的手工。

從這個角度說,袁記雲餃改名叫袁大媽也沒啥問題。

袁記水餃有兩種店,一種只做生食,現場不給煮。

另一種是可以外帶,也可以現場煮好吃,當然也會做熟食外賣。

熟食外賣針對的是價格相對不敏感的客戶,生食水餃面對的是那些相對覺得可以麻煩一些、但希望價格會低一些的客戶。

它主打的就是生餃子、生雲吞。

杭州目前也開了大很多店,下午五六點能看到生食店門口排隊。 

每家店不管多小,都會有個透明的大操作台,幾個大媽在裏面包餃子。

可以說,袁記雲餃把餃子玩明白了。

餃子,一定得配大媽現包。

餃子在國內很多地方,不單單是一種主食和碳水化合物,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家的圖騰。

尤其是春晚這麽多年,把【吃餃子=團圓】這種公式烙在了很多人的腦子裏。

很多北方打工人在大城市裏漂泊,思鄉情切,就會很想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七夕吃餃子,聖誕節也吃餃子,聚會吃餃子,送家人出門吃餃子,接家人回來吃餃子,好事兒吃餃子,啥事兒都要吃餃子。

既然是圖騰,就要有繁瑣的儀式和相應的氛圍。

如果從冰箱裏拿出來一盒帶著包裝的速凍餃子或者雲吞,然後下鍋裏,也不是不行,但就會感覺這包水餃是沒有靈魂的。

吃了,等於沒有吃。

但是如果自己全程做餃子,又太麻煩了,不太現實。

最後的折衷方案,是買現包的餃子,回去煮一碗,制造一種家的氛圍感。

於是,就有了袁記雲餃。

在透明的櫥窗裏,大媽們熟練地包好一個個皮薄餡兒多的餃子。

那些速凍的餡兒和餃子皮,被大媽溫暖雙手注入了靈魂,活了過來,解除了封印。

成為了活水餃,活雲吞。

此時,袁記雲餃已經不是餃子館,而是“家人體驗館”。

你付的不是餃子的錢,你是付費看大媽們包餃子,體驗有人給你包餃子的“家人感”。

一個餃子折合2塊上下,你會覺得貴。

但你買個家人感,是不是會覺得這個氛圍感很劃算?

願者上鉤,願者上鉤。

03

說穿了,為什麽袁記雲餃會排隊,是因為大家都討厭預制菜。

預制菜沒啥不好,但給人的感覺就是沒有靈魂。

生活已經鋼筋水泥的森林,工作已經是全自動PUA,食物能不能留點手工業的痕跡。

很多人去排隊買現包的水餃,就是對食物工業化的反抗。

但這種反抗又充滿了荒誕。

因為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袁記雲餃的餡料、皮都是預制好的。

都是有保質期的工業品。

你說它是速食吧,它確實是當著你面現包的。

你說它是現做吧,它又是中央工廠配送過來的餡料和餃子皮。

你想罵它吧,它說自己一直說的就是現包現煮,沒說現場剁餡兒。

所以說,它是一種帶有表演性質的預制菜。

就像是在參加一場化妝舞會,你看到遠處一個妙人,欣喜若狂,他帶了一個寫有現制品字樣的頭套,你摘下來一看,發現他其實是預制菜。

然後你也瞬間明白了為什麽它可以快速開出這麽多店了。

要是把餃子制作全流程都放在店裏,店面積要更大,人力成本要更高,而且出餐速度也會快速降低。

關鍵是,不走這個路線的話,衛生和味道也不夠標準化,不可控。

另外消費者也認,就挺好的。

於是預制菜+預制菜+手工撮合=手工。

從這個角度而言,袁記雲餃的設計確實也是合理的。

比起我們都不知道怎麽來的各種外賣,袁記雲餃已經算是比較實在的了。

他們卡了這個BUG。

但有BUG的也不是他們,是這個打工人沒空做飯的魔幻的世界。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