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营销,日渐邪门

文:圓圓

來源:營銷品牌官(ID:aaaacopys)

沒有一種流行可以逃過被玩壞的命運,不論它是被人“捧在手心”,還是被捧高在逼格裏。

就像曾經的奶茶,因騷操作“生腌大閘蟹”一路歷劫,而今的咖啡,也正在層出不窮的奇葩創意裏,長出一身邪骨:

辣子咖啡、香菜咖啡、章魚拿鐵、三文魚美式、折耳根美式、沙茶牛丸拿鐵、茅台拿鐵、扣肉拿鐵、皮蛋拿鐵……

相較之下,在我咖啡裏刷牙的瑞幸新品冰吸生椰,簡直不要太 normal 了。

01

咖啡營銷,開始力爭“黑暗榮耀”

縱觀當下出街的奇葩咖啡單品,我們可以粗略總結出以下五大“創意”思路:

· 咖啡+怪味調料

· 咖啡+邪門伴侶

· 咖啡+中餐食譜

· 咖啡+水產生鮮

· 咖啡+奇葩包裝

早期引發熱議的一些怪味咖啡,大都是被風味糖漿賦予了靈感,給拿鐵或美式加點“風味香料”。

比如,蔥、姜、蒜、香菜,酸菜、老幹媽。

於是,我們就喝到了蒜味咖啡、酸菜咖啡、香蔥拿鐵、花椒拿鐵等。

圖源左:@熊貓咪休;右:@suki醬是吃貨

風味調料的升級版,就是“魔改”咖啡伴侶。

常規搭配奶和糖,結果到了各地,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限定”:

藿香正氣配黑咖,這一杯叫冰“廣式”;山西陳醋配濃縮,這杯“晉”一下美式。

圖源左:網絡;右:@庫瑪

隨著創意更進一步,各位先鋒咖啡創作者們開始從中國飲食文化中汲取靈感,帶來了很多有著中國特色的咖啡單品:

長沙臭豆腐拿鐵、蘇州紅燒肉拿鐵、潮汕牛肉丸咖啡......

值得一提的,還有近來震驚一票網友的“皮蛋咖啡”

圖源:@iiiok_

咱就說,如果連名列“世界十大黑暗料理”之一的皮蛋都能入咖啡,刺身愛好者申請把生鮮加入咖啡菜單,好像也沒那麽令人驚訝了:

你說是吧,章魚拿鐵、生蠔美式、三文魚拿鐵......

圖源左:@momo;右:網絡

當然,除了直接在味蕾上尋求刺激,也有人另辟蹊徑,通過制造味覺想象,把“風味”留給食客自行體味,be like

皮搋子咖啡。

只能說,在創意內卷的路上,各位“玩咖”腦洞沒有最暗黑,只有更暗黑。

02
咖啡賽道,緣何卷入“瘋味”怪圈?

如果說,一開始的“風味拿鐵”只是離譜的話,那後來的章魚、皮蛋咖啡們,早已陷入“瘋味怪圈”。

小部分人敢於嘗鮮,大部分人一眼就“yue”。

但無論反饋是褒是貶,咖啡賽道整體都在黑化路上一去不返。

圖源:網絡

這一趨勢不免令人迷惑。

要知道,咖啡品類一開始走的還是小資路線,不論是慢品牌兩岸咖啡,還是快品牌星巴克,“格調”都是他們的重點營銷關鍵詞。

而如今這路走得是肉眼可見的“野”,背後原因就非常值得深究了。

· 從品牌個體來說:

從當下一片紅海的咖啡市場脫穎而出,造一款奇葩口味咖啡,確實是個絕佳切入點。

不管是往裏面加什麽稀奇古怪的調料,還是搭一個邪門 CP,只要夠怪、夠意外,就能迎合當代人的獵奇心理,快速搶占注意力。

你看隔壁小店,用一杯章魚拿鐵,換來一個微博熱搜以及 60 W+曝光數據,誰看了不說一句贏麻了。

· 從產品屬性來說:

被當代年輕人奉為“續命神器”的咖啡,早已不是單純的飲品。

因為和打工人話題強綁定,咖啡已經成為當下廣泛流通的社交貨幣。

年輕人熱衷於咖啡造梗,以此疏解情緒壓力;而對品牌方來說,夠成為年輕人談資的東西,無一不是廣告載體。

只要用得好,不愁不能原地飛起。

比如近期密集出現的怪味咖啡,其實大都出自陸家嘴金融城國際咖啡文化節,本是城市地域性的文化圈層活動,卻因圍觀者的分享、互聯網的熱議,在全網收獲了極高的曝光量。

· 而從咖啡賽道大類來說:

咖啡集體野性營銷,也是行業深耕本土化的探索實踐。

跟土生土長的奶茶不同,咖啡是種舶來品。

當初高高在上的小資基調,奠定了產品的高客單價,卻也將其圈在了小眾框架裏。

盡管多年來的用戶教育,逐漸讓咖啡走入大眾視野,但同樣蓬勃發展的中式茶飲,也讓咖啡市場的拓展頻受阻礙。

同是面向年輕群體,同樣具備社交貨幣屬性,前者通過奇葩口味營銷,已經跟年輕人玩到了一起,如今咖啡營銷放飛自我,倒也符合“打不過就加入”的心理。

而借助年輕化的營銷方式,咖啡行業一方面實現著從小眾設定到大眾飲品的轉型,另一方面,頗具先鋒姿態的奇葩單品,也助力著咖啡品類由城市向更下沉市場遷移

一句話總結當下咖啡的營銷思路就是:

既要玩咖啡,也要把咖啡玩成梗。

和資深咖啡愛好者講豆、烘焙和手法,跟大眾群體聊梗、腦洞和混搭。

從市場角度來看,這是咖啡行業的突破與進化;

從營銷視野來看,不過就是我們熟悉的人群精細化運營

不得不說,“黑化”後的咖啡er 非常有想法,

不過,作為一個普通的咖啡愛好者,官官還是想說:

創意可以冷門,但不可以邪門——

你可以往咖啡裏加茉莉、玫瑰、牡丹花,

但不可以加石楠花!!!

(達咩!!!!)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