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流量密码!烘焙里的“中式味道”,更能承包我的「中国胃」!
文:王子團隊
來源:東京烘焙職業人(ID:zhi-ye-ren)
不知道你最近有沒有發現,中式風味面包已經逐漸占領烘焙市場。
不可否認,“用中國食材,表達中國風味”確實是烘焙品類一個不錯的細分方向。就像千千萬萬的烘焙職人的願望一樣,中國正在建立自己的烘焙版圖。
但對於消費者來說,“新中式烘焙”到底是真需求,還是偽命題?
01
是痛覺,更是味覺
太甜了,吃點辣中和一下吧!
沒胃口,吃點辣滿足一下味蕾吧!
太冷了,吃點辣驅驅寒,身體更暖和!
最近濕氣重,那更要吃點辣,祛濕就選ta!
曾幾何時,川菜風靡大江南北,辣、麻起到了關鍵作用。
你知道嗎?衛龍辣條每天賣出490噸;數據研究顯示,中國人喜歡吃辣的人占40.5%,辣已經成為中國人最喜歡的口味。
▲鮑師傅 香辣牛肉蛋黃酥
那麽我們對辣的感覺又是怎麽來的呢?
辣椒會讓我們感覺辣,這是因為辣椒中含有辣椒素(一種生物堿),當辣椒素接觸到人體神經豐富的部位,就很容易刺激神經產生溫度方面的感覺——燒灼感。
辣是一種痛覺,不是味覺。
▲上圖可見辣幾乎是全國的通行證
近年來,隨著烘焙行業的發展與壯大,個性店鋪為大家帶來了更多味覺的選擇。
辣漸漸進入了大家視線,而且似乎只要是同“辣”味有關的,都深得人心。
▲解憂面包鋪 四川人(左)
凡夫烘焙 甜辣堿水(右)
不過,東京烘焙職業人總感覺,烘焙行業對於辣的應用還可以更大膽。
除了四川的麻辣,還有湖南的香辣,貴州的酸辣,江西的純辣……(只吃微微微微辣的小編,只能想到這麽多辣)
02
中國味道,更適合中國胃
近幾年“國潮”概念特別火,各行各業的中國民族品牌都在打國潮這張牌。
以墨茉點心局和虎頭局為代表的中點品牌,對傳統中式糕點的創新,讓一個嚴重老化的品類煥然新生。
中式烘焙火了,好像又沒那麽火了。逐漸淪為一個噱頭和概念,用一些新包裝,打一些新的文化牌。
作為職人的我們,更希望能建立屬於中國自己的烘焙體系。為消費者帶來真正價值,成為中國在全球的一張名片。
曾經的大師吳寶春帶著酒釀桂圓,讓全世界知道了酒釀這一中國味道。
▲來源小紅書@元子小姐
今天,竟在小紅書看到了「姜撞奶米面包」,經典的粵式甜品,也是小編從小愛到現在的甜品。出現在面包上的那一刻,糯嘰嘰米面包+滑嫩嫩的姜撞奶,除了好吃,還能說什麽?
烘焙行業在求新求變之風過後,回歸本質,回歸傳統和經典的產品成為必然。在經典產品中加入中國味道,更適合中國胃。
別人做吐司,爸爸糖做蓮子吐司;
別人做麻薯,虎頭局做綠豆麻薯;
別人做恰巴塔,昆明夕野做牛肝菌恰巴塔;
別人做堿水,蘇州青焙做紅棗堿水;
……
隨著更具“本土風味”的烘焙,在創新上完成了從點綴-原材料-內核的進化,變得更加多樣和豐富。
如今,烘焙行業內的“中國元素”早已無處不在,包括本土化食材、本土化場景、本土創意配搭等等。
▲來源:夕野面包
本土品牌的一路高歌猛進,“本土烘焙文化”的強勢崛起也變得水到渠成。
中國地大物博,可以使用的食材也是多種多樣,以下為大家總結了一些作為參考:
蔬菜:藕、芫荽、折耳根、魚腥草、筍、香椿,雞頭米、菱、百合、莧菜、牛肝菌、雞樅菌、藤椒、竹蓀、蔥、姜、蒜、芋頭、毛豆……
五谷:烏米、小麥、大麥、燕麥、小米、紫米、黑米、紅豆、綠豆、黑豆、黑芝麻……
茶:客家擂茶、紅茶、綠茶、白茶、烏龍、黑茶……
其他:人參、黃精、石斛、墨魚、桂圓、枸杞、紅棗、無花果、酸角、臘肉、豬肉脯、皮蛋、酒釀……
歡迎補充!
03
記憶裏的味道
味覺是有記憶的,且相比於其他感官記憶,要來得更為持久和牢固。
“小時候的味道”即便過了幾十年,也總是掛念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舌尖上的鄉愁”吧,總會在不經意間喚醒我們沉睡的記憶,味蕾,就是開啟記憶封印的鑰匙……
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心理,商家推出了許多懷舊主題:懷舊,復古,回歸……以經典懷舊的形式隆重推向市場,又引起熱銷。
當好利來的老蛋糕出現在眼前時,這又是動了誰的DNA,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那情形如同故友重逢,恨不能來個大大的擁抱,自然是痛快地掏錢購買。
雞腿包相信80、90後都不陌生吧,剛出鍋的雞腿包,拿在手裏,還能看到小油花滋滋往外冒,黃澄澄、亮晶晶。
▲來源:小紅書@過兒
這不,烘焙人們來給我們圓夢了——童年雞腿包安排上,心裏暗道:不好,難逃此劫!
04
寫在最後
現在的烘焙市場越發激烈,新品研發內卷嚴重,已經從造型、內餡發展到原材料、酵種、制作方法。
此時,“新中式烘焙”產品創新的出現顯得正當時,這是一個極富有想象力的概念,產品延展性大,創新天花板高,或許可以給市場帶來新風潮。